我的八年公益路:扶贫、筹款、培训特教,在慈善中找到自我

2018-10-17 18:33
北京

小猫是主动找到的我,她很希望能为自己目前从事的公益事业多寻找一点发声渠道。我没想到她这么执着,也这么健谈。

也许,做公益需要这样的信念感和使命感,这是做其他工作不一定能找到的坚定。因为,圈外人永远看到的只是这个圈子的光环或是不堪,却从未想过,帮助人也就成就了自己。

或者,这也是小猫一直想要的核心价值,她也确实找到了。

以下为小猫的口述:

初涉公益事业,发现自我核心价值

我大学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到现在8年,基本上一直都在做公益,初衷其实是因为我特别喜欢小动物。

大二时,我们学校里有条流浪狗,我经常课后去喂它,彼此感情挺好的,同学们也都喜欢它。有天,我正好回学校,看见校保安在清理流浪狗。

保安们说流浪狗有传染病,把它打得半死不活,剩了半口气扔到了垃圾车里。我想救它一命,却被保安拦下。

垃圾车往前开着,我就在车后面一直追。那条受伤的流浪狗虽然被打得有气无力,却在不停凄惨地叫唤着,还用特别可怜无助的眼神望着我。

我很心痛,可无论我怎样拼命也追不上垃圾车,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向我袭来。那次,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这次事件过后,我觉得自己得为这个群体做点什么事儿,于是,我开始寻觅城市周边的流浪猫狗收容站,希望给它们找个安身之处。

从小动物保护开始,我又接着去当了义工,为流浪猫狗买些馒头、打扫犬舍等事情,算是初步涉入到这个圈子里来了。做着做着,我发现原来公益不仅于此,还有很多种类。

有做小动物保护的,有做老年人养老陪伴的、儿童教育的、大病救助的......眼界顿时被打开了,也因为这个事情认识了很多做不同公益项目的人。

大学毕业后,我顺理成章地去了一家互联网公益平台做基金会联络工作。我在这个平台上认识了更多做各类公益项目的人,也慢慢跟着他们学习如何评估项目,怎么做传播的。

这里看到的和我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完全不同,这种新的见闻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

原来,这个平行世界里,还有这么多人在做着如此有意义的事情。渐渐地,我觉得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这个行当了。

因为从一开始,做公益就会让我对自己有特别高的认知感,每天在做的事情不管有多累,所有的付出都是可以真切地看到一个成果,并且是可以打动自己的那个成果。

这些,绝不是以赚了多少钱为衡量度,或是以老板的认可为标准,而是内心对自己认可,这种不断回馈自己内心的过程让我非常享受。

其实,我也曾去公关公司做过一段时间的公关传播,工作内容很相似,会写一些宣传文案,或是去和用户沟通,但当时的我感觉有些迷茫。

我曾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难道只是为了赚钱吗?我感觉自己的价值可能也就是赚到的这几千块钱而已,却无法体现自我最核心的价值,也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再三思虑后,我又回到了公益里来,发现原来这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纯粹感、价值感,它的核心在于我对自己的一种认可。

再加上我父母也一直支持我做公益事业,他们认为人一辈子就应该去追求自己想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公益路上,扶贫的那些事儿

其实,外界的人对公益的概念都有一些模糊,但它包涵的内容其实非常广。就像我说的,刚开始以为只是一小块,但进去了以后才发现它的包罗万象。

现在,公益基金会主要分成两种项目:一种是物资给予型的。例如,我们常说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包括壹基金,他们项目做得很多,大多数项目是属于给予物资,比如贫困地区小朋友缺衣服来发放衣物等等。

对物质上的这种给予,很容易说清楚。比如这个包裹是怎样招标的,招标过来多少钱就是多少钱,物资费用和行政费用也都是计算的清清楚楚。

我最开始进入公益就是做的扶贫,物质给予是很必要的一环。因为扶贫真的在行业里是个标杆,它是一面旗帜,很多项目是从扶贫延伸出来的,所以我去扶贫的态度是去学习,也留下了很好的回忆,交了许多朋友。

我们那时候经常去云贵川的贫困山区,有时候感觉就是生死一线。贵州山区的盘山公路是延绵曲折到各种大转弯。

我记得有一回,我们在高原上不断地盘桓,加上那天又是暴雨雷电,路上没有任何人,只有我们那辆车。

这种天气,但凡遇到泥石流或是什么,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司机一路在小心翼翼地开着车,身体也一直瑟瑟发抖着,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不要劈死我们,不要劈死我们!”

但我们那天晚上要赶回贵阳,所以我们必须从山区里面撤出来。我还有个同事去扶贫真的遇上了泥石流,那个车前面被泥石流堵住了,后面也被堵住了,车子被夹在中间。

做公益的人好似都有一种特殊的庇护,去在危险的地方,几乎没有听说过谁遇到过危险。

我们还有老师去云南香格里拉扶贫,掉到了十几米的深沟里,把自己都给摔蒙圈了,同事们都吓坏了,拿绳子赶紧给他顺上去。他出来后,抖了抖身上的土却说:“没事。”

还有同事在扶贫途中,开的车轮掉了,真的是360度拐弯,但最后刹住了!按常理讲,这个车应该就拐到沟里去了。

在扶贫路上,还发生了很多类似惊险的事情,每次同事出差回来都会说自己遇到的事情,但都平安归来。所以,我们内部经常都这么说:人还是要多做善事。

之前,有个人问了我一个问题。他问我,在公益圈这么多年,有没有感觉到自己改变过谁?或者说自己的影响力在哪?

我想了很久这个问题,因为我扶贫,做物质给予。好像就只是给人送了一支铅笔,送了个包或送了套衣服。

也许,这衣服能解人一时的燃眉之急,但第二年可能就没法穿了,我也没改变他的人生观或价值观。

最开始我有这个想法,实际上也是在扶贫的时候。因为那阵子我对接媒体,去挖掘素材。有个河北的小男孩,他们家特别穷,住在窑洞里。家徒四壁,里面就一个灯泡,是唯一的电器。

这孩子连床也没有,就是大土炕。他父亲60多岁,母亲30多岁,是智障。但孩子很聪明,长得特别漂亮,大眼睛,就是家里穷。

之后,我以他的素材为纪实,投给了几家媒体。这个故事一爆出去,就有明星来助养。这位明星通过一个节目助养了孩子,解决了他上初中上高中的所有问题。

当时的我,自然只是为了我的工作要去挖这个孩子素材,没想到挖出来之后,就真的改变了他全家的命运。他那时候还有一个姐姐,已经快上不成学了,因为出不起住宿费和伙食费。

因此,最后这笔费用就等于供给了他全家。如果他有出息的话,甚至大学以后都会有人关注他。因为给他报道了,很多捐款都是冲着他来的。

但我不可能每个人都去报道,其实像他这样的孩子特别多,但如果没有人去说去报道,又有谁知道?

还有一次去大凉山那边,我们带的央视导演和拍片记者。一位四五十岁男工作人员,到了那边后哗哗直哭。

真的太穷了,孩子和牛住在草棚里面,两间房这边住牛那边住孩子,牛棚跟他的屋子也差不多了。

所以,我觉得要做公益,还是要想办法做一些源头的事情。我认为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给予,也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内心。应该要教育他,告诉他该如何去生活,而不是一味地给予。

这样,才会更打动我,也因为这样才真的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公益,可以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体系

所以,我也喜欢另一种公益项目形式,这也是我目前正在做的项目。它更关注于授人以渔,更关注内在的变化。

比如有这样一种关注孤儿教育抚育的公益项目,项目理念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回应式教育理念,所关注的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课程。比如0到3岁的孩子应该上什么样的课程,孩子发育得会更好。

因为福利院差不多都是残障儿童,需要特教的过程,真的能让自闭症儿童可以稍微得到缓解,让脑瘫儿童能参与一些手工类活动。

还有青少年项目,经过专业培训,富有爱心的辅导员会深入了解项目中每一位7-18岁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课业辅导、兴趣课程或者职业技能培训等。

给予他们情感支持,帮助孩子认知自己、建立自信和自尊。我们也会为一些准备面对社会的孩子们,推荐一些合适的工作岗位。

这个体系非常庞大,所以很难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说清楚,很难用一两篇文章来解释这个体系有多么庞大,有多少人来服务这些孩子,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因为教育和陪伴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去福利院,吃饱穿暖就好了,但这样很难从根本上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他们的人生轨迹是出生时就被抛弃了的,到了福利院如果仅仅只是吃饱穿暖就好,那他一辈子可能在别人眼里就是个傻子,什么都干不了,还要国家来负责养老。

人生如果被这样定位,就真的很悲剧。但如果经过一个专业的教育体系长大了,他会发展得更好,最起码能有一个融入社会的机会。

他有可能因为从小的教育,可以去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是能参加一些手工劳动,他能赚钱,甚至可能会拥有自己的爱情,拥有自己的家庭。

也许在正常人看来,他智商稍微低一些,但我们又怎么知道他不比我们幸福呢?幸福,绝不能用智商高低来评价。

目前,我们这个项目在全国60%以上的福利院都有分布。项目内容包括:要给老师或“养父养母”们做培训,还有一些专家做研发。“养父养母”们真的和孩子的父母一样,24小时照顾这些残障的孩子。

我们给这些“爸爸妈妈”们做的培训是要求他们跟孩子有回应式教育,善于发现孩子有哪方面的特长,再来跟培训老师说,让培训老师继续挖掘孩子的潜力。

时间久了,这些“爸爸妈妈”们会真的感觉自己有这个责任感。有个“爸爸”曾经很自豪地跟我说:“孩子天天楼底下一听我的车回来,就过来在门口等着,我一进门他抱着我大腿喊爸爸。”

孩子们都住在福利院,“爸爸”通常都是有工作,工人或是司机一类的工种,白天去上班,晚上回福利院,就跟真正家庭是一样的。

“妈妈”们则不同,每个“妈妈”需要全职照顾四至五个孩子,都很辛苦。

我们对“爸爸妈妈”有很严格地培训,因为现在的福利院大多都是特殊儿童,必须懂得特教,懂得该怎样照顾自闭症儿童,怎样去照顾脑瘫患儿,怎样去帮助这些可能足内翻、足外翻的孩子去康复训练、按摩。

我们还有一句话给这些特殊的“妈妈”们,就是“有一种母爱渴望离别”,意思就是希望孩子好了之后,有人能够领养,让他们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和真正的父亲母亲。

但这个对事情对他们来说很残忍,因为我们定这个主题的时候跟他们商量过。

他们当时特别不舍地说:“你看原来我带的一个个小孩从出生就被遗弃,带他到一两岁特别聪明可爱时,就被人领养走了。”

然后,她就看着孩子照片无声地哭。我们会安慰她,让她明白孩子们被领养,让他们有一个真正爱她的父母,才是对他最好的爱。

其实像自闭症、还有脑瘫的孩子,大多智力很正常,他只是语言表达或是行为方面不太好,他可能不会说话,或者手脚不够利索,但他心里特明白,他就只是语言这块给拴住了。

如果说单纯只是做单向教育,或者只是物资给予,这都是不行的。因为人一生的成长,不是给了一块就能起来,还是要持续才能发展。

像我们有一个子项目是关爱之家,跟一般福利院不太一样,关爱之家是把全国福利院有疾病的孩子送到北京来治病,所以它是术前术后这么一个阶段。

这些孩子特别让人心疼,那么小的孩子,要做十多次手术,有的是刚做完手术需要护理。护理好后再去福利院,随后又来一批新的孩子。

每个孩子进关爱之家前,我们都会给他们拍照片留念。因为有的孩子术后就直接被领养走了,甚至有的手术还没做完,就已经被家庭预定了。

尤其是危重病的儿童,有些甚至很难在手术中挺过来。稍微好一点唇腭裂足内翻的孩子,做完手术很容易被领养,妈妈们都特别开心。

我们每个月会给孩子开生日会,因为他们都是被遗弃的,并没有生日。又赶上人生中的大手术,所以术前或术后庆祝一下,就给他们定义一天过生日。

还记得我第一次去福利院,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纯真和可爱,并没有我们常人理解的那样可怜,只要有正确的教育来面对恐惧,去真正的帮他成长,他是可以成为很优秀的人。

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太狭隘了,老是认为应该赚钱多或者怎样才是有价值的,其实一个人幸福开心才是最有价值的。

一个孩子,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无论他智商高低,他这辈子活得特别开心、幸福,那就是最大的价值就是最大的幸福。

孩子们其实没那么可怜,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挺快乐的,但我们要给他这样的环境跟教育才行。

如果他没有父母,那他的人生就是凄凉的,他既被人抛弃,又没有发展,也没有任何的希望,就是那样活着。

但如果有父母陪伴就不一样了。我希望未来能做降低遗弃率这个事情,可以告诉更多的人,这些孩子有疾病,但它并不可怕,我们要直面这个恐惧,来正视和面对它。

做公益,有乱象也有面临的难题

身在公益圈,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困境。因为在公益圈里待时间长了,我的思维可能就总在这里面。

就好像身处围城之中,很难跳脱出来去感受到别人是怎么看我们的,很难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其实公益项目,会有一些大额捐赠,比如上百万上千万这种还是来源于大企业,每年这些企业有一笔固定的费用作为公益基金,就看哪个项目能拿得到。

我原来一直在做传播,压力不太大。现在,转做了公众筹款后,开始有了筹款压力。

我觉得现在做这个工作最大的难处,是人家一看我筹款就害怕。我不知道这种思维是打哪儿来的,可能人都会有抵触心理。一提钱,都不乐意了。

有些募款人挺心酸的,会遇到被企业拒绝和被误会的情况。有个别捐方很商业化,认为是他花钱买了我们的服务,必须要达到他的标准。

比如他会要求我们做以达到他宣传目的为标准的活动,我们没办法接受。

有时候,我们同事从捐方回来很沮丧,觉得付出了很多,却没有替这些孩子拿到应该拿到的东西。只能自己安慰自己,对自己说没关系,只要给钱就行。

当然,我们也能碰到很棒的捐方,我们员工去宣讲,他们也边哭边说了很多心里话,当场就捐款,然后给孩子们写信、写祝福语,我们都有收着,非常令人感动。

反正,干这行有个好处,就是无论是生气也好,还是感动,心里面的反应特别真实,从来不会烦。

而且,现在公募其实是很好的一个趋势,大众已经由一分两分、一毛两毛,开始几十几百的捐赠了。

去年我们有个数据统计,捐赠人主要以80后90后这个群体为主。他们特别活跃,愿意积极参与到公益中来。

公益这个圈子其实挺牢固的,很多人还在支撑着,大部分人是“双职工”,同时又是圈子里的人,也都没有钱,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生存的。

我身边有个女生,就属于那种已经快生产了还住在机构的宿舍里面,她老公也住机构宿舍。

那时候我不太理解他们,觉得应该先让自己有尊严的活着,然后再去谈公益会更好。但有一回,我跟同事聊天,他也是生活状况特别艰难,我问为什么?

他说:“我小的时候就是那样的孩子,家里没有钱,一到冬天满脸满手都是冻疮。我之所以能上大学,是因为当时参加了一个项目,一位有钱人资助了我,才能走到今天。我特别知道这群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跟支持。”

他只是希望那些孩子,能像他一样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觉得能坚持下来的这些人,他们或者是家里不缺钱,或者是他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能够感同身受,真的非常伟大。

我相信这个圈子里有一批这样纯粹的人,他们内心纯善,懂得苦中找乐,物质对他们来说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特别高的快乐感。

像我原来的同事加班到三四点,然后第二天还引以为傲:“你看我昨天加班到三点!”

整个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他真的能感受到这里面核心的价值,不是钱也不是休息,不是假日,不是领导的认可,是他对自己那种认可。

我认为,人就应该是这样。人的价值不在于你赚多少钱住什么样的豪宅,穿戴什么样。

在于能不能找到自己核心的价值,幸福度到底在什么位置上,不然找不到的话,这一辈子也不会开心。

当然,这个行业也会出现一些乱象,总有那么一两个不好的事件突然爆出来,比如有人打着慈善的名头,只为了达到自身的利益,这些人无异于害群之马,是真正的伪善。

每当这样的事件发生时,作为公益人,我们往往比普通民众还要气愤和难受得多。

因为其实我们的价值感,就来源于我们力所能及的努力,来源于这些项目的最终结果,是否能真正帮到需要帮助的人。

所以,我一直觉得这圈子不应该什么人都招进来,最起码对他的道德品质各方面得有一个标杆。前期有个把握,后期应该还有些专业培训,最好能像医生、律师一样,需要考从业执照。

真的,我认为,公益要用信念来做的。绝不是图一时之快,或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

信则有,不信则无。毕竟,信念怎么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呢?

——END—— 

每周三、周六,

跟我们一起窥探平行世界里的人和故事。

欢迎关注公众号:平行生活实录(pxshsl)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