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编茶道打香,在老建筑杨浦图书馆里做“中国匠人”

澎湃新闻记者 程千千 实习生 吴迪
2018-10-15 18:31
来源:澎湃新闻

手工棕编、绣眼鸟笼、燃香打香,这些复杂而精妙的中国传统技艺,普通人几乎无从领略。10月14号,杨浦图书馆举行了“书香下午茶”的“器之成”主题系列活动,让读者们有机会了解到中国传统匠人们的手艺。

燃香画打香祈福仪式创始人王晔、棕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俞蝶、海派绣眼制笼师陈传发出席了这次活动,为现场读者带来了精彩的艺术创作表演,同时结合传统的“工匠精神”为读者讲述“匠人”的心路历程。

俞蝶现场展示棕编技艺

对大众来说棕编艺术或许并不陌生,时常有手艺人制作棕编的工艺品在街头售卖,但很少有人知道,棕编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俞蝶是江西省棕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生在棕编世家的俞蝶,从小学习棕编艺术,创造了很多杰作。在活动中,技艺绝佳的她现场蒙眼制作了一朵惟妙惟肖的棕编玫瑰花,并教授三位读者现场尝试制作了棕编蚂蚱。

俞蝶告诉读者,棕编工艺非常复杂,常常需要花费十几个小时才能创造出一件看似普通的作品。“很多买家看到作品以后会问作品的材质是什么,知道是普通的棕榈叶以后就会讨价还价,十几个小时创作出来的作品售价其实不到两百元,而他们的心理价位可能只值五六十元,这种时候真的觉得非常寒心。”她说。可真心热爱棕编的俞蝶,从未没想过放弃。近期,她正在创作一条长达4米的“巨龙”,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件作品,真切地认识到棕编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做出如此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为传承棕编艺术,俞蝶经常会去很多公益场所给小朋友和年轻人上棕编课。“现在戴上眼镜还能继续编,万一以后没办法编了真的会非常遗憾。”俞蝶说。她相信,只要通过在传承和创新棕编艺术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棕编艺术的魅力。

陈传发展示绣眼鸟笼

陈传发作为海派绣眼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在活动中展示了他手工制作的一套完整的绣眼鸟笼。据陈传发介绍,这套鸟笼由四川老竹、樱木、24K纯金金丝等珍贵材料制成;鸟笼拥有板笼和扁担等组合部件,工艺十分复杂,设计也很考究。此外,鸟笼装饰的设计中能看出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蝙蝠装饰意为“五福”,将蝙蝠的装饰倒过来则意味着“福到了”。这样的一套鸟笼市场价格高达十几万,但每一只诞生于陈传发手下的鸟笼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能养鸟,也能作为艺术品收藏。

陈传发告诉读者,养鸟和制作鸟笼都是非常耗时的爱好,训练一只新鸟到一只会唱歌的鸟可能需要喂养两年的时间。他认为,能够养鸟的人都是有福之人,而自己能投身喜欢的事业,证明自己也是个幸运的人。自1991年开始做学徒至今,陈传发在20多年间创作了无数鸟笼。制作鸟笼需要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因此他平时很爱阅读各种各样的关于手艺的书籍。他认为,通过阅读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孕育更多的创作灵感。

谈到招收徒弟,陈传发表示,鸟笼工艺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传承人了。 “年轻人坐不住,我自己的儿子都不愿意学,因为工艺太复杂了,没有三四年的学习功底很难做成。师傅以前就说我们这行是暗行,每位师傅都喜欢留一手,把绝活不教给徒弟,于是留着留着,这项手艺就没了,”陈传发叹息道,“而现在真正热爱这门手艺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我们这些老匠人也不再想要保留,更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把这种手艺传承下去。”

作为燃香画打香祈福仪式的创始人,王晔在活动中为现场读者讲述了“打香”这门手艺的由来。他告诉读者,“打香”是日本的隔火熏香与打香篆的融合。王晔发现用阻燃棉可以让香一直持续地燃烧,进而可以实现用香作画,通过不断的实验终于有了现在的“打香”。

王晔也向人们展示了古时候人们打香篆用的香印图案,这些不同图案设计的香印包含了古时人们对于“福、禄、寿、喜”等美好生活的祝愿。展示的香印图案中最大的叫做“百刻香印”。王晔介绍说,古时人们的时间计量单位是用“刻”表示的,一刻约九百秒,一天则被称为一百刻,因此这个“百刻香印”就是可以刚好燃烧一天的香印设计图案。

现场茶道演示

除了三位匠人的专题访谈外,活动现场还开展了“匠人匠艺”手工作品集市,分别带来了编制、棕编、扎染、剪纸、花道、香道六种作品展示。有来自中西两种不同茶道的艺术家为读者带来茶艺表演。一边是传统的中国茶、一边是舶来的英国茶,通过风格迥异的茶具茶器以及不同风格的茶艺手法,读者们能直观地体会到中西方茶文化截然不同的品饮方式、饮茶礼仪与茶道精神。

杨浦图书馆的“书香下午茶”活动自2017年以来,每季度都在举办相关的大型读者沙龙。这次“器之成”活动是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匠人精神,以创意阅读的方式吸引更多读者来到图书馆,感受阅读的力量。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