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展映 | 阿颂塔之死:原景重现与纪录片的真实性

2018-10-18 17:04
浙江

《阿颂塔之死》一开头就很吸引人。

警笛大作、报警录音、由西班牙语描述的受害华裔小女孩的征兆……剪辑快而干脆,画面精良,怎么看都是一部标准的犯罪题材美剧。

2013年9月22日,周日,凌晨01:40。

在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郊外,人们发现了华裔小女孩阿颂塔的尸体。

她的母亲被送入监狱,作为谋杀的主要嫌疑人。然而很快,父亲也在葬礼上被带走。

这部三集系列短片的第一集,便环环相扣、又时常令人惊叹地讲了一个关于养父母谋杀孩子的故事。

一些关键性证据的出现,法庭辩论的再现……影片制造了满满的悬念,勾着观众往下看。

这与很多时候,人们印象中的纪录片似乎有些不同。乍看之下,和小川绅介所说的——“纪录片是一种精神,它是靠真实的眼光和勇气建立起来的力量,以此来带动社会中更多的人进行思考继而改变现状”——这样宏大的主旨似乎也有所不同。

它“剧情太强”了。大量原景重现的使用,令人想起大约 10 年前的一场大讨论:虚构性的原景重现,能不能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再现”既然是主观的,那影片的“立场”不能不引起观众的思考。

然而这个系列片的后两集,却出人意外地讲了些别的东西。

两年后,在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这对养父母的罪行在法庭上得到了判决。召集公民陪审团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许多陪审团候选人拒绝参加,有关此案,他们声称自己受到了的大众媒体的影响。

《阿颂塔之死》由谋杀案入手,最终却讲了一个关于无罪推定、迹象谴责以及大众媒体在陪审团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的故事。

关键是,这部影片的观感十分轻松、流畅、丝毫不累人。

故事上升为思考,极为严肃的思考。却不是通过家庭相册式的粗糙影像。这种严厉的态度和扎实的、还原情景的技巧,创造出了在真实世界里“摄影机没有记录下的那些影像”。

它是今年白玉兰奖的最佳纪录片,得奖理由是“体现了纪录片的真善美”。

正如张献民所说,“纪录片还有别的特性,它可能是哀鸣,可能是尖叫,可能是镇定剂,可能是谎言,也可能是战斗的工具。”

人类的记忆是很奇妙的东西。 一些记忆在海底沉睡。起初,它们也会在心里偶尔闪过,仿佛无声电影的黑白画面。

然而记忆会变形,在时间里不断变形。

一个5年前极为轰动的事件,慢慢变成时间长河里的沙砾。如此普通、毫不起眼。

而一部纪录片,又带着大家回到了某个旋律、某个画面、某个记忆点上。尽管它可能需要剥掉精良的画面和娴熟的剪辑等包装技巧。

找到一些本质。

象征着纪录片史的开端的《北方的纳努克》,常被认为“表现了爱斯基摩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与自然抗争的生存精神,这就是一部纪录片的社会功能”。

但追本溯源,它不过,是勾起了观众的兴趣而已。

2018 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入围影片

《阿颂塔之死》

导演:埃利亚斯·莱昂·西米尼亚尼

制片人:“竹”制片公司

制片地区:西班牙

类型:系列纪录片

集数:3 集

单集时长:70 min

展映时间:10月19日 14:00

展映地点:象山 - 影院剧场

2018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纪录之光”展映单元排片表

* 每一场放映结束后,都将开展导演及特邀嘉宾映后交流会

本届大会将以 “展映——展播” 联动的形式对 “D20提名” 单元的20部入围作品、大师回顾作品、特设主题作品等进行展映与展播。展映场地由杭州辐射到金华、宁波、嘉兴,四地联动,共赏纪录之光。

所有展映影片将采取免费预约的方式,向公众开放。观众只需在排片表上查询自己想看的影片,依照展映地点,点击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预约报名即可。值得注意的是,“D20 提名”评优单元系列纪录片入围作品及“纪录之光”展映单元“世界·浙江”版块入选纪录片将于10月17日9点30分开始全天轮播。

这个秋天,IDF与大家再聚杭州,寻找纪录片带给我们的无限探索和真实可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