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小伙韩诚:一名安全员的骄傲与自豪

2018-10-12 23:21
浙江

陆黎明丨文 贺晓刚王进杰丨影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华龙一号海外首堆核电施工现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一身红衣服,头顶红色安全帽,脖上挂着照相机,腰间别着对讲机,穿梭在施工现场的每个角落。

如果不是脸部的络腮胡子和晒得黑里透红的皮肤,如果不是见到现场安全隐患就立刻拍照、对讲机联系责任单位整改,如果不是听到交流时英语中夹带拗口的汉语,你肯定猜不出他们的身份。

没错,他们是时刻守护核电建设者职业健康安全、监督工人规范安全作业的巴工安全员。“一带一路”倡议为巴基斯坦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HammadNaseer(韩诚)就是这样的巴籍工人中的一员,算起来他已在华龙一号海外首堆核电项目工作近2年。

从向往到梦想成真

2015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年还在卡拉奇大学学习的韩诚看到了华龙一号卡拉奇项目2号机组开工的报道,当时正读大三的他便对华龙一号项目十分向往,希望有一天能够到卡拉奇项目上工作,为巴国电力建设贡献力量。

2016年12月,韩诚大学毕业,凭借大学时期业余时间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经历,经过层层面试,最终成为中原公司一名巴籍员工。用韩诚自己的话说,加入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卡拉奇项目是他人生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在享受找到好工作的喜悦的同时,由于刚毕业无工作经验,汉语说的也不够流利,安全知识的不足、安全意识不强,再加上项目部严格的安全管理要求,韩诚入职的前三个月几乎是在“煎熬”中度过。

但他面对困难未曾放弃和懈怠,在中原公司卡拉奇项目部“手把手”的影子培训,一趟一趟频繁地进入施工一线开展安全巡查,且在工作之余刻苦钻研《HSE管理经验汇编》、《HSE对错图集》和《安全手册》等,韩诚逐渐适应了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巴工安全员。

从“被误解”到成为“老师”

巴基斯坦卡拉奇项目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核电项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中方员工将管理经验、各类技能、施工技术等与巴国工人共享,已积极培养巴国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达数万名,韩诚就是其中的一名。

在卡拉奇项目建设中,巴工是工程建设的有生力量,但其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安全意识不强、施工技能不足的情况,使其掌握必要的安全作业技能对提高整个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在与一线巴工长期接触和交流中,韩诚耐心为他们讲解违章作业的危害、安全工作究竟是为了谁、怎样确保作业安全。面对巴方工人在现场乱扔糖纸以及安全意识不佳的现象,韩诚便向自己身在卡拉奇大学担任院长的父亲求教,并对古兰经及伊斯兰教先知所讲的话进行研究,开发了适用于巴工特点的安全文明教育视频,以从内心深处获取巴方工人的更大的认同和自觉遵守,一线巴工对安全管理工作逐步由当初的不理解到认真执行。

现在,韩诚俨然已从当初一无所知的“学生”转变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工作中,他被现场众多巴工视为“老师”,安全意识的增强和安全技能的提高也让其在生活中成为了亲朋好友的安全“老师”。

目前,韩诚已完成新入场巴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达一万六千多人次,注册巴方安全员培训近一百人次,其他专项培训达五千多人次。现在韩诚每次到现场开展安全巡查,看到的是对他安全管理和安全指令认真执行的巴工,得到更多的是一线工人的尊重。每次有人问他是做什么工作的时候,韩诚总是自豪的告诉别人他是一名安全员。

从穷学生到“土豪”

除了工作上收获,韩诚家庭生活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韩诚通过在华龙一号核电项目努力工作,每月能得到一笔薪水,经济上有了不错的收获。通过2年的辛勤工作,韩诚赞助家人在卡拉奇购买了房,购买了巴基斯坦重要交通工具“摩托车”。毫不夸张的说,韩诚已从当年的穷学生成为了“土豪”。

日常家庭聚会中,兄弟姐妹4人已经能够通过汉语进行交流。韩诚说,后续他将会教他的孩子们学习汉语,希望孩子长大后也能有机会参与“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在“一带一路”的长廊上,卡拉奇见证着巴籍核电工程安全员的成长,韩诚正是他们的代表,卡拉奇项目自开工以来实现了1600多天安全生产无事故与他们的努力密不可分。平凡的他们,为卡拉奇核电建设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