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精选|当“反传统”成为传统,语文教育怎么办?

2018-10-13 08:27
上海

“语文”,是现代中国产生的一个术语。关于“语文”的含义,一直有争论,至今也没有谁真正地完全讲清楚,是语言和文字?还是语言与文学文章?

1950年代,大致确立为我们基础教育阶段——母语教育的代名。它主要包含:识字教育、言语教育、文章教育、文学教育、写作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汉语文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成长为“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本期题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一起聊聊语文教育的一些传统及“反传统”。

我是特级教师黄荣华,如何理解“反传统”的传统对语文教育的影响,问我吧!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步形成了一种“反传统”的传统。这种传统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影响很大。理解这种影响,对当今语文教育非常重要。

我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2006年起担任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主创的《阅读“中国人” 书写“中国人”——彰显语文人文性的实践研究》教学成果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我长期关注中小学教育,近些年尤其关注“反传统”的传统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期待与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雅洁的现代汉语会慢慢出现

Q: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新闻传播学在读的大二学生,您觉得在现在的社会浪潮下,互联网越来越流行,大部分学习与工作任务都可以在电脑和手机上完成了,甚至小学生都开始在iPad上完成作业,汉字的书写是不是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呢?

黄荣华:从您所述的这个(现实工具)角度说,传统意义上的汉字书写确实不如先前那么重要了。但我觉得,如果从更高的审美意义来说,汉字的书写反而更重要了。无论怎么说,我们得承认,人(生)进入审美意义后,人(生)才是更有意味的,更有意蕴的。而当我们能在审美意义上欣赏自己书写的汉字时,我们的人(生)就一定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不知您以为何?

Q:电子产品中的拼音输入法对汉字的冲击很大,错别字同音字泛滥成灾,这个语文界有没有一些呼吁建议?

黄荣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也很难改变。社会对于技术应用,是向便捷的方向发展的。拼音输入法就是这种便捷技术的应用。

不过,五笔输入法应当更有利于汉字书写规范的培养,且从输入速度说比拼音更快。但一般人不愿意学,因为开始时拆字较繁难。

据我所知,语文界对此没有什么建议,也不太可能有什么建议。

Q:网络上尽是些生造词汇,乱用汉字,把汉语搞得一团糟。请问对此现象,语文界有什么办法?

黄荣华:今天确有一些网络词语进入普遍生活当中。语言有自我选择性,总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总体而言,我们是不要担心汉语被网络语言“破坏”的。

但有一个事实我们得正视,那就是近代以来所形成的“汉语粗鄙化”倾向。应当说,今天的文章很少有用雅洁语言写成的,就与此关系甚大。我想,随着古诗文学习的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将为雅洁的古汉语所化,雅洁的现代汉语就有可能慢慢出现。我们期待着。

Q:请问老师读诗词如何联系当下?

黄荣华:孟子曾倡导“以意逆志”。这里的“逆”是“迎”的意思。孟子的意思是:用自己的心意去迎接作者的心意。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虽很具有个性,但个性必然表现共性。因此,古今可以联通,中外可以联通。相联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共通情”“同理心”;相通的是以“此情”“此理”认识生活、理解生活、欣赏生活。

读诗词如何联系当下?我想,最关键的是用我们的生命去体验,用我们的生活去理解。这种体验与理解,就是试图还原诗人创作的文化逻辑,从而打通古今,实现古今对接。当然,要做到这些,积累古代文化是必须的。

我想,在古今联通、对接中,古诗词的学习就一定能融进自己当下生活,自己的语言方式、行为方式也会稍稍发生变化。

▍走向未来要从传统中吸取力量

Q:请问,“反传统”的传统的第二个传统应该作何理解?您是如何看待国学教育现代化的?

黄荣华:第二个“传统”就是指近代以来在彻底否定古代传统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传统,即中国古代一切都是需要否定的。这种思想至今还在左右着许多人的思想。如果我们民族不能反省这种反传统的传统,我们将无法真正认识、理解古代传统,更不可以传承古代优秀传统。因此,您所言“国学教育现代化”道路还很远很远。

我以为,您所言“国学教育现代化”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能认识、理解中国古代传统的优秀之处;

二、能理解传承中国古代传统优秀之处对现代中国走向世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意义,对世界现代文明建设具有必然意义;

三、能在上述基础上,完成”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化“。

Q:黄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为什么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并且为什么外国人也很爱学中文?

黄荣华:一是现代离不开传统,走向未来更要从传统中吸取力量。没有人可以割断历史而存在。以前我们忽略了传统,甚至完全否定了传统,现在重视传统文化是改正错误,走向正途。

二是就像我们向外国学习一样,外国人也会向其他国家学习,何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已经迈开,且已取得了举世嘱目的成效,越来越显示出中华文化(当然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伟力。

Q:谈些个人的看法。因为是认识到了什么是真东西,以前错了,不好意思说,所以,换个说法。

大约是在3年前,在孔子学院总部遇到了些学中文的德国学生,在楼下的咖啡厅里,遇到他们的带队中文老师,跟他聊了起来,从文化到哲学,最后话题一转,我问为什么对中文感兴趣?他说,他喜欢哲学,他发现德国的那些伟大的哲学家都对中国古老文化有渗入的学习和研究,并直言他们的哲学思想许多都是受这些中国古代思想的启发,所以,他为了追寻先贤的足记,开始学习中文。我又问他,学中文后,觉得有收获吗?他说太有收获了,我发现不仅以前德国先辈思想家们推崇的思想,中国古人那么清晰的书写下来,而且,当代的许多思潮,中国古人早就说过了,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

最后他说:我觉得,今后人类如果要正常健康的发展,一定是按照中国古代先人所说的那样,而不是所有的现代科学!我对他说,恭喜你找到了正路!

黄荣华:西方在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末,有一个世纪的“中国热”。像伏尔泰等启蒙主义大师,更是借力中华文明。元代中后期始,许多代传教士不遗余力地将中华文明带回西方,一直到康乾时代。确实,西方许多大家,从中华文明中吸取智慧,包括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都有。但我也不认为,人类未来会完全沿着中国古代先哲的道路前行。毕竟,东西方文明是文明的两极。未来应当是两极的融合。

Q:您认为是否应该在语文学习中对西方现代文学保留一定的重视,比如乔伊斯、加缪、昆德拉、萨拉马戈等“反传统”作家?

黄荣华:语文学习中,西方文学、文化应占有相当的权重。您说的西方现代文学当然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对西方文学,现在同学们似乎只喜欢读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家,这就有问题了。

我觉得,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家应当得到重视,但不能只重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家。至少,对现代主义产生之前的,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启蒙主义、人文主义,甚至神学,都应当有所接触。这样,对西方文化才可能有一个相对较完整的认知和理解。否则,是不完全的,是片面的。

我在2007年就发表过一篇相关文章,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文章的题目叫《中学语文:不能拒绝现代主义》,有兴趣您可以到网上找找看。

▍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个种文化

Q:您好!我有两个问题希望得您的回复:

1.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运用到当代科学研究和发现是否更适合中国科学家进行研究与发现?是不是会在科学界成为独树一帜的思维方式?

2.您如何看待从繁体字到简体字的发展?

黄荣华:第一个问题太大,我答不好。我觉得中华传统哲学中的统观、直觉与顿悟,在科学发现中也是很重要的思维方式。今天讲的浑沌学,非线性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其实与统观有很深很紧的内在关联。再如,从苹果坠落猜想万有引力,这其实是直觉。

第二个问题:汉字简化是历史前进的必然。我们今天的简化字,许多都是从行草或小草中化来的。而行草或小草,都是当时人们日常书信往时使用的简便文字。

Q:您好,我有两个问题要请教。第一,现在整个国家都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强调我们应该具有文化自信,这个过程中也相应的也采取了一些保护本国文化的手段。但我以为所谓的文化自信应当是有自信以包容的态度心平气和地去对待每一种文化,相信我们的文化能够在融合中闪光,而非像现在这样高呼口号。对此您怎么看?

第二,之前的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一系列综艺节目掀起了一阵国学热潮,而相应的由于当下人们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像提笔忘字这种事情十分常见,而古诗词就更不必说。很多人担心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会导致传统文化以及汉字的遗失,可我认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无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热爱它的人一定会将它传承下去。对此您又是怎么看的?

黄荣华:看了您的问题,我很感慨:像您这样相信我们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人不多啊。

您的两个问题回复如下:

一、空喊口号之人有多种,一种是不知怎么做,一种是只说不做,一种是根本不知何为传统文化,更不知何为优秀传统文化。要像您所说的那样,能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种文化,我们还需要许多年的等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历史上,只有唐代是心平气和地对待各种文化的(因此我们也能看到,只有唐代没有文字狱)。当我们强大到足以不惧怕任何异己力量的时候,我们就能心平气和了,但现在确实还做不到。我相信,多少年努力后,中国将能做到。

二、关于传统文化与汉字的遗失问题,我基本同意您的说法。我们确实没有必要诚惶诚恐。当年孔子被困在匡地,他强大的文化自信力使他能泰然处之。但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我们能够更自觉地保护、传承、弘扬、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您所期待的“心平气和地对待每一个种文化”的时代是不是会来得更早些呢?我想,回答是肯定的。

欢迎讨论。

Q:1.中国的国学主要内容是儒释道三家。请问,您个人对三家的核心思想的感悟是什么?2.有没有存在一种事实真相,是唯一的、不变的,是什么?

黄荣华:1.核心:天人合一。各家有各家的理解与阐释,但总体上是都落在天人关系上。

2.经义——天地良心。我以为这是几千年中国文化之下存在的事实真相。

▍给学生、老师的公开课

Q:黄老师您好,我是高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呢?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水平?如何学习古诗文呢?

黄荣华:三个问号,我回答第三个问号。

高一了,可以先读《诗经》《论语》,可以读全本,也可以读选本。之后再读《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可以读选本。再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如果还有时间,再加《韩非子》《墨子》《史记》选读。

读时适当选取一些内容背诵。关键是要能读出古人对社会、宇宙的认知,能读出古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并能与自己现在的生活产生对接,有体认,有体察,有生命发现与喜悦。

祝您成功!

Q:黄老师,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平时很热爱生活热爱语文但是由于是名理科生,平时对数学和理科综合关注比较多而语文水平一再下降,我想请问,对于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是多做相关题目更重要还是背诵下来更有效果。同时作文的提高方向应该是什么?怎样才能提炼出更好一筹的观点?

黄荣华:关于文言文,现在通过大量背诵、阅读来解决问题,不是最好的办法。建议在自己老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做一些题目。

关于作文,建议将近年的高考题放在一起,做一些梳理,从中获得一些启示,会给自己的作文涨分。祝您成功!

Q:请问如何写好任务驱动型作文?

黄荣华:“任务驱动型”只是一个概念。与写其他作文没有什么区别。您能怎样把作文写好,也就能写好任伤驱动型作文。

“任务驱动”,无非是给出了更多一点、更明确一点的要求(条件)。满足了这些要求(条件),您的作文也就写好了。

Q:想问您怎样在做一篇文言文或者阅读文时读懂读透,并且明白他所要表述的意思呢?

黄荣华: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呢?这说来很难。一般来说,就是懂得词语的意思,懂得句子的意思,懂得段落的意思,累加起来懂得全篇的意思。也可以反过来说,了解了全篇的大意,再回推段落、句子、词语的意思。有了这样两个回合,文章一般可以在阅读者的水平之内得到理解。再多两个这样的回合,理解可能会更全面些,更深刻些。

Q:老师您好,请问“如何才能够很好地理解文言文?”

黄荣华:您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多积累文言实词,并且将实词融进语境中去理解,这很重要。

第二,多读一些,尽可能速读,在速读中把握文思意脉。开始时一定要有意识关注一些句式及其表现出来的语气。这是把握文思意脉的重要途径。

第三,多积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并结合具体文章思考这些文化常识在文章表情达意中的价值,对自己理解文章的意义。久而久之,您就会形成理解文言文的“文化逻辑”。这种逻辑形成了,理解文言文就可能没有那么难了。

祝您成功!

Q:孩子学习古诗时候,遇到很多表现意境的,很难讲解,请问如何办?例如王维……

黄荣华:“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时需要理解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几句话也很难讲清楚。如果您相信的话,可以在网上买一下我的一本小书《中学古诗词鉴赏十讲》(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版。里面比较全面而精要地讲到了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意境”。先读一读,有什么问题再联系。

Q:老师您好,我是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之后应该会成为中学老师,想请问您觉得在中学教学中,传统文化应该被放在什么样的位置,现在的中学教育应试性过高,大家不重视传统文化,其实从个人而言我觉得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但是如果讲过多又会被觉得浪费时间,请问老师有没有好的观点看法。

黄荣华:您所言不假。

但我觉得,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语文水平提升是正比关系,不是反比关系。现在所以有许多人割裂二得,甚至将二者看成反比关系,是对语文误解造成的。

在许多人眼里,语文就是现在那些用来考试的语文知识。这是对语文极大的误解。其实,现在用来考试的知识,只是语文里面很小的一块内容,那些伪知识则更与语文无关,只与现在的这种考试有关,考完就被学生抛到九宵云外了。

Q:我新入职语文教师。请问:1.公开课需要注意什么呢?怎样是好课?2.平时上课时,遇见一些文章我都觉得十分无聊无趣,学生更是如此感觉,您怎么看?

黄荣华:因为要“公开”,所以大家就更加重视。其实,每一节课都应当一样被教师与学生重视。

这样说,公开课与非公开课应当是一样的。但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样,公开课因我们花费了更多的准备时间,往往比平常的课更能全方位体现授课教师的教育理解与教育行动力。

网上能找到我写的一篇叫做《凭什么评课》的文章。您可以参看一下,对您理解公开课或许有一点帮助。

关于课本里的文章,我以为绝大部分是好文章,都值得很用心地将教师的体察与发现,化为良好的教育行为,分享给学生;也很有必要,将学生的阅读智慧引导到学习这样的文章中来,在与作家的心灵沟通与交流、交往、交欢中,升华自我,绝不是相反。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