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

2018-10-14 13:25
北京

编者按:1924年,对希特勒、对德国、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虽然希特勒还没有夺取政权,但正是在这一年里,希特勒发生了根本性的思想转变——他不仅将自己称为绝对正确的领袖,他还将自己称为人类的救世主。实际上,当时的希特勒远离社会,因啤酒馆暴动失败而待在监狱里。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年的深入阅读、写作、审判和演说,造就了他后来的思想。目前为止,还未有人研究过希特勒一生中关键的这一年。在《1924》这本书中,彼得·罗斯·兰奇尽可能丰富地描述了这一年的故事,这对我们理解战争狂人希特勒、他的作品和他后来种种残忍行径是至关重要的。

1923年11月8日,德国慕尼黑一间拥挤的啤酒馆里,正在进行巴伐利亚州政府领导人的演讲。突然间,一声枪响打破了原有的氛围,3000多听众瞬间变得一片死寂。

 “民族革命已经开始了!啤酒馆已经被600名全副武装的人包围了!没有人能够离开这里!”一位双目圆睁,看上去像喝醉酒的狂热分子站在高处向人们大吼到。

 这个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反抗政府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战争狂人——希特勒。这场暴动原本旨在推翻巴伐利亚政府和德国政府,野心不可谓不大,然而,对于当时势单力薄的希特勒来说,此举无疑是以卵击石。很快,这场暴动在17个小时之内便被镇压下去。希特勒也因此入狱,从1923年11月到1924年12月,他总共被关押了13个月之久。

 一般来说,反抗政府并被捕入狱,基本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结束甚至是生命的终结。可是,希特勒非但没有因此受到制裁,反而将这次失败转化成了迈向成功的跳板。历史学家甚至称,希特勒人生最低谷的这段时间,正是希特勒攀上权力巅峰的重要转机。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那么,希特勒是如何利用狱中的这一年时间,完成人类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上位呢?

(一) 嗜书如命

 入狱之后,希特勒就面临着被审判的命运。和别人不同,他面临审判时,没有“末日”到来的绝望感、也没有等待救援的焦虑感。这位与众不同的自学成才者,做了一件自从遇到人生第一次挫折以后就一直做的事情:阅读。

 “对于我的朋友来说,重要的是读书,永远是读书,”希特勒的好友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希特勒来到维也纳时带了满满四箱子书……我无法想象希特勒怎么会不读书。他宁肯抛弃大自然和开阔的天空,也不愿把书抛弃……书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希特勒自维也纳求学失败之后,就发奋读书,他读过非常多伟大的经典作品,包括叔本华、尼采、歌德、席勒的著作,这为他的世界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即便是到了狱中,他最看重的事情,还是读书这一件事情。黑姆里希把希特勒在狱中的房间形容为“学者书房”。可见,希特勒是多么的嗜书如命了。他心里清楚,如果这次他不能为自己辩护成功,他的政治生涯就真的彻底结束了。而且更为糟糕的是,他还有可能被判处终身监禁,或者是被彻底驱逐出境。

在入狱后的几个月里,希特勒简直成为了苦行僧似的人物,他不停的阅读,而且文思泉涌,超过以往任何时候,他甚至还写了一篇长达60多页暴动备忘录。他坚持认为,读书“不是目的本身,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对他而言,那个目的就是为了确认证实他的偏见和以前拥有的信念是正确的。他在每一本书,每一份报纸和每一本小册子里查找搜寻有关材料,以增强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或表达清晰度。

他还从个人角度构思辩护词,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体框架,把自己的命运同德国的命运融为一体。他把自己描述成为国家忠诚的战士,为了避免德国遭受外来主义侵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即便是他因领导暴动被判有犯国罪,那么在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立场的社会成员眼中,他也是荣耀的、光彩的,而审判者将会陷入不义之中。

从某个角度来说,希特勒这一举动无疑是自救的明智之举。特别是他带有辩护性质的疯狂阅读,为他后来命运翻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激情的雄辩

在雄辩方面,大概没有谁能比希特勒更“出色”了。他不仅把审判过程搞得天翻地覆,而且更“有趣”的是,他把审判他的人活生生批判成了被告。

在审判的第一天,希特勒已经按着自己的需要设定了反击范围,明确阐述他所领导的动机的纯洁性——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无私的领导者,一心为了德意志民族的未来而鞠躬尽瘁。而第二天,他就开始将矛头对准了审判者。他在公共审判中大谈人们先前所不了解的秘密国情。人们第一次了解到战后国防军的混乱情况,第一次了解到魏玛共和国是如何遭到极右民族主义者的轻视,甚至,人们还了解到了德国民主制度即将遭到彻底颠覆的重大阴谋。

这让审判者陷入了深深的被动之中,而希特勒却越说越手舞足蹈,时而打断别人的陈诉,时而质问所谓的“证人”,就连法官提出的警告也遭到了希特勒粗暴的漠视。整个现场完全不像是审判现场应该有的样子。

随后,他又回顾了发生在西班牙、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全国起义”,讲述了19世纪末德国发生的俾斯麦“革命”有多么伟大。他还描绘了由他策划的进军柏林行动而引发的“全国起义”的辉煌图景。“在慕尼黑、纽伦堡和拜罗伊特,会出现难以形容的快乐场面,热情的浪潮席卷全国,”希特勒振振有词地讲道,人民大众将会看到,“德国的苦难即将结束,只有通过起义才能得到拯救……”

希特勒采取的咄咄逼人的进攻型辩护正在变得奏效,他白天站在法庭前面小小的被告席上四处张望,晚上则在简陋的军官学员房间里阅读大量有关他的法庭审判的新闻报道,他心里清楚,事情正在朝着对他有利的方向发展。

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审判结束了。有关法庭裁定的消息好像甩出的清脆鞭声一样响彻慕尼黑。有些人只听到了第一部分内容——判处希特勒五年监禁!——继而满腔怒火。但是不久第二部分内容传来——仅仅关押六个月!——情绪猛然间又转怒为喜。

“我至今还能听到人们在了解希特勒的判决结果时爆发出的欢呼喝彩声,尽管我当时并不明白那是怎么一回事。”11岁的慕尼黑少年在事隔多年之后这样写道。

(三) 《我的奋斗》

希特勒最厉害的一招,还在于他的“精神洗脑”。而实现“洗脑”最有效的一招,莫过于著书立说。

希特勒从来都是从宏观着眼,下一盘大棋。对于写作《我的奋斗》而言也是如此。希特勒带着在受审期间表现出的那股野蛮狂热劲头投入写作计划之中。他不是在写一篇简单的政治文章,或者具有娱乐性的回忆录,也不是在写常见的政党纲领。他在写一部希特勒版的《圣 经》,写一部确定人生大方向的思想意识指南,写一部能拯救德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社会主义践行指导书。

《我的奋斗》分为上下两卷,总篇幅近800页。希特勒不仅要在这部书中展望德国的政治前途,而且还要以挥洒的文笔,就想到的任何话题慷慨陈词。

书籍被刊印出来以后,声势浩大,要求希特勒投身到波澜起伏的民族主义政治运动中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人都在期盼希特勒能够根据书中所言,将德国领至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之中。

事实上,《我的奋斗》这本煽动性极强的书,成为了希特勒东山再起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这本书后来甚至“扬名世界”,成为了希特勒思想的一种代表。

在1924年这短短的一年间,希特勒从阶下囚摇身一变成为了最耀眼的政坛巨星,这段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它的确真实地发生在了历史之中。从某种角度来说,希特勒这位“狂人”的确有其独到的天赋与手腕,其胆量、谋略、格局都非同一般,绝不仅仅是以上提到这些内容。然而,要想更近距离地了解这位不同寻常的“怪才”,还有更多的历史迷雾有待揭开……

推荐阅读:《1924》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