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形象片有多燃?百小时浓缩90秒,感受熟悉而陌生的上海

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2018-10-11 19:08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进博会城市形象片之大美篇(01:30)
镜头从狭窄的滇池路穿回,两侧是典型的外滩建筑,典雅而雍容。随着高度的拉升,镜头一瞬间豁然开朗,远处高楼林立的陆家嘴浮现。

这是上海最新城市形象片之“大美篇”压轴的一幕,呈现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空间之美。这座城市自开埠以来的胸怀和开放姿态,也尽显其中。

为迎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出品了这组城市形象片,除“大美篇”之外,还包括“人文”、“活力”、“机遇”三个篇章,每部时长90秒。

其中,“大美篇”是尤为特殊的一部。据制作团队介绍,相比其他三部有详细的故事脚本,“大美篇”主角就是城市自身,重在视觉的呈现和韵味的传递。

亮点1:凸出古今交融、中西合璧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上海以一隅之地兼容并蓄,孕育出独特的海派文化,形成了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城市空间。

隔江相望的外滩和陆家嘴,便是百年上海建筑史最好的见证,“压轴”一幕即着力刻画了这一点。据制作团队介绍,仅这个镜头,就花费了近一天时间,反复拍摄了不下20遍。

形象片中段,接连出现的三个场景,也在短短5秒的时间里,传递出绵延悠长的城市之声。

前一秒,静安寺的鎏金屋瓦与玻璃幕墙彼此交错,后一秒,穿越古朴雅致的豫园茶楼,陆家嘴的三大高楼赫然显现,紧接着,现代的外滩SOHO与石库门建筑肃然相对。

这些历史与现实相遇的神来之笔,正是“大美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几幕。

亮点2:更个人化的视角

更聚焦细节和局部,也是视角的转化——从一种上帝视角,转为更个人化的视角。

形象片中出现了多个人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国籍,相同的是轻松的状态,他们徜徉城市中,以不同视角观赏着城市的角角落落。

流动的光影强化了时间感。上海的美,正是一个个你我这样的普通人,在这一刻真切感受到的。

亮点3:熟悉的陌生感

即使常年生活在上海,对“大美篇”中的一些漂亮场景,你或许也会有熟悉的陌生感。

比如24、25秒两幕,建筑外墙闪耀着光晕的麦穗装饰,这出自上海展览中心,曾经的中苏友好大厦,上海地标建筑之一。

环球金融中心,玻璃墙面流动着云彩阴影,露出的仅是一个侧面,而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当下中国的最高楼,干脆没有露出顶部。

告别传统式的大场景,更多地呈现细节和局部,这也提醒着人们,上海的美,就真实存在于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

还有最后一个镜头,环形的建筑仿佛抱住了天空,这其实是国家会展中心,而在人们平常的印象中,这个宏伟的世界最大展馆是“四叶草”的模样。

20多天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这里举行,环抱的姿态,也因此生出另一层意义——上海向世界张开双臂。

事实上,为了引入不同的视角,制作团队邀请了多个国内外团队参与拍摄。比如操刀结尾“环抱”镜头的,是来自美国的摄影团队,曾为知名影视剧制作片头。

据保守统计,仅“大美篇”的素材就超过了100小时,最终定格成近40个镜头,浓缩在了90秒中。

海纳百川,接纳的不仅仅是建筑风格。作为一座移民城市,上海尊重、体认每个个人的价值。这也是对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最好的诠释——有一种开放,叫“上海”。

    责任编辑:徐晓阳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