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核工业建设者: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只是拓荒者

2018-10-09 19:00
浙江

汪海涛李鑫|文

六十年前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为了祖国的强大

他们怀着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豪情

率先进入戈壁荒原、深山腹地

安下心,扎下根,戈壁滩上献青春

甘当核工业的拓荒者

他们是第一代核工业建设者

他们用双手捧出了核工业第一批厂矿

和老一辈核工业人一样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先有核建设,后有核工业

1958年,为顺利完成我国第一批核设施建设任务,同时也为了我国核工业体系的配套发展,我国决定组建一支核工业工程建设队伍。现在的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二四建设有限公司以及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就是脱胎自当年的建设队伍。

他们是中国核工业的第一批建设单位。二二公司由建工部从兰州工程局选调近2500人,组成建工部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二三公司由二机部分别从一机部、冶金部、化工部抽调500多名业务骨干,与建工部第九设备安装公司的700名职工合并筹建而成。

从诞生起,中国核工业第一批建设者们就投身于艰苦卓绝的核工业第一次创业,拉开了以五〇四厂、四〇四厂、二二一厂等西北三厂为主战场的我国第一套核工程建设序幕。

西北三厂分别地处滔滔黄河边、浩瀚戈壁滩、茫茫大草原。这些地方交通不便、气候异常,甚至人迹罕见,风沙弥漫。从1958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建设者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考验,顶着压力、冲破封锁,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由于核工业的特殊性,要求每名职工都具有高度的保密意识,甚至对自己最亲的人也要保密。当时许多职工的父母直到去世,也无法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在做什么工作、在哪里工作。

更为困难的是,核工程作为我国国防建设中的尖端技术工程,在我国当时还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无先例可循,技术复杂、工艺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保证万无一失。此外,从1960年起,由于中苏关系发生变化,苏联专家携带图纸资料撤走。所有这些,对于建设队伍来说,无疑是极其严峻的考验。

建设西北三厂,奠定国家安全基石

四〇四厂周围几十公里没有人烟,不仅干旱无水,而且气候恶劣,夏日骄阳似火,冬天寒风刺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黄沙漫漫、遮天蔽日”是对戈壁滩恶劣气候环境特有景象的描述。可以想见,荒漠戈壁给核工业人以怎样的考验。

初到偏僻、荒凉、险恶的戈壁滩,水需要用汽车从几十公里外运进。由于缺水,只能按人定量分配,洗脸、洗脚、洗衣服常常用一盆水。施工现场的粮、煤、菜等主要生活用品,全靠火车从几千里以外运来。青菜供应不上,施工人员只能经常吃咸菜。

为了解决水电供应问题,建设者们顶着刺骨寒风,吃干粮、喝凉水,夜宿窝棚,硬是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了水电供应问题。建厂初期,材料物资源源进入,装车卸车全靠人力。站台小,货位窄,物资来了就得卸,卸下就得运走,干部、工人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下班回到帐篷时,几乎都成了“泥人”。就这样,拓荒者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创业时期。

屋漏偏逢连夜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短缺,给这支深处戈壁的建设大军以巨大的考验。许多老同志回忆说,粮食供给不足时,红薯叶、洋芋成了主食。最困难的时候,只剩下够三天吃的粮食,大家不得不采来骆驼草籽,磨成面烙成饼充饥。由于缺乏营养,大家的身体都开始浮肿。即使是这样,工程建设也没有停止。那时候,建设者们心里想的就是国家建设,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五〇四厂建设中期,中苏关系发生变化,苏方应提供的机组就停在满洲里苏方的一侧,却不向厂区发货。他们刚开始说平台上的电缆没有敷设完成,不能盖上盖板,影响厂房的清洁度,建设者们就组织大会战敷设电缆。后来又说厂房内地面清洁度不够,全体员工又突击搞清洁。从星期六晚上开始,每个人负责一定区域,直到用白布检查合格后才可以撤离。星期一上班后让苏联专家检查,他们用干净的绸布到处擦拭,却找不出任何灰尘和污渍,惊讶之余只好签字认可。就是这样,机组才得以从苏方发货,为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

1962年冬天,在二二一厂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科研生产需要,二厂区热网工程急需送气,负责二厂区安装任务的建设者们经过苦战,完成了数公里管线的施工,并开始进行水压试验。当时,户外的气温下降至零下30摄氏度左右。水压试验结束后,管道内的水却已经结冰放不出来。在当时的施工条件下,只好以火烧融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这场火整整烧了七天七夜,还没有全部解决冻管融化问题。经过总结分析后,协调二厂区用厂部锅炉蒸汽冲才解决了管线冻结问题。

从1958年到1966年,中国核工业的建设者们圆满完成西北三厂的土建安装任务,奠定了国家安全的基石。

伟大成就的背后,是第一代核工业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