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成石经︱杨兵:原址保护唐《开成石经》更具至高性和唯一性

杨兵
2018-10-18 10:30
来源:澎湃新闻

自2017年11月2日,“唐《开成石经》搬迁事件”曝光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反对搬迁的呼声不断。截止目前,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等数十家媒体相继发表关注文章53篇,这在西安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之前从来没有哪处古遗迹的存亡受到全国公众的如此关注。令人费解的是,此事件官方仍然没有公开回复,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在持续。

此事件中,支持搬迁与反对搬迁的双方争论的其中一个焦点问题是,《开成石经》是否具备原址保护的条件。即支持搬迁一方认为,只有将《开成石经》搬迁进北扩后新建陈列馆,才能改善展示条件,提升展示效果,阻隔火灾隐患;而反对搬迁一方认为,原址保护完全可以达到搬进新馆后的效果。笔者结合在碑林博物馆25年的工作经历,17年博物馆展览策划及陈列设计的实践经验,针对原址保护《开成石经》(图1)的可行性做出了一种设计方案,以供关心文博事业的各界人士讨论。

图1

众所周知,西安碑林现有展室均为古建结构,为1937年至1938年所建(图2)。虽然在后来的岁月里都有修缮,但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观众对展厅环境及展示效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能否做到利用古建改造展厅环境、提升展示效果以及阻隔火灾隐患呢?西安碑林博物馆没有这样的实践经验,但故宫作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在这里建立的故宫博物院很好地解决了古建与现代展示需求之间的矛盾。

图2

凡是去过故宫博物院参观的观众,都会为独具特色的展厅环境与展示效果留下深刻印象。武英殿里的“书画馆”、午门城楼里的“特展厅”和慈宁宫里的“雕塑馆”是其中的代表(图3)。2016年9月,在午门城楼里的“特展厅”举办的“梵天东土,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展出来自印度和中国的175件石刻文物精品。此展因将精美的展品与古色古香的古建环境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图4),最大限度地诠释了石刻文物的价值,好评如潮,观众无不为此而叹服。2018年4月,笔者邀请故宫博物院的一位副院长到西安碑林,现场讨论《开成石经》原址保护的可行性,得到充分的肯定。现就原址保护《开成石经》方案介绍如下。

第一,改变现有展示空间。碑林一室现展出唐“十二经”及清代康熙三年(1664)补刻的《孟子》和补《开成石经》因地震所致缺损部分碑石。这样的现状使展示空间凸显拥挤。要想获得良好的展示环境,必须将清代康熙三年(1664)补刻的《孟子》和补《开成石经》因地震所致缺损部分碑石(图5)搬出第一展室,为改造《开成石经》展示环境提供条件。因在碑林馆方原有的搬迁计划中就有将碑林第二、第三展室碑刻移至北扩后的新陈列馆中,故可将清代康熙三年(1664)补刻的《孟子》和补《开成石经》因地震所致缺损部分碑石移至碑林第二、第三展室。另外,这部分碑石在1936年以前,原本就陈列于此二展室。保留《开成石经》在第一展室的原有位置不变。(图6)

第二,提高展室的安全性。即利用第一展室古建的框架结构,对展室上部进一步强化框架结构,突出立柱、梁、枋,增加“梁架”,以“工”字形重叠。强化“梁架”原有大红漆颜色。然后在《开成石经》顶部与“梁架”之间架设钢架,钢架以“十”字交叉方式连接,形成多个方形空间,空间内选用防爆玻璃铺设。展室所需的电源线、消防管线、灯具、空气调节器均可以钢架为支撑安装。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将《开成石经》与展室顶部木质结构部分分隔成为两个独立空间,隔离安全隐患。钢架下面所形成的独立空间有助于《开成石经》展示空间的改造;电源线、消防管线、灯具、空气调节器也不与木质结构接触,有效杜绝了因电源问题造成火灾的隐患。在此基础上,所有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包括多媒体、低反玻璃、智能语音系统及内容导读等都可以使用。展室四周窗户进行封闭,结合展览主题设计展板,地面选择石材重新铺设。(图7)

图7

第三,展览空间的主题设置。第一展室经过将清代康熙三年(1664)补刻的《孟子》和补《开成石经》因地震所致缺损部分碑石搬离后,东西两边形成了两处巨大空间,每处约300平方米。首先将碑林收藏的《熹平石经》和《正始石经》搬至东侧部分空间,与《开成石经》共同陈列。结合中国历史上七次刻经活动,以《熹平石经》、《正始石经》与《开成石经》的渊源关系为线索,重点介绍《开成石经》的历史信息及内容价值。其次将北宋建隆三年(962)《重修文宣王庙记》碑、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大宋永兴军新修玄圣文宣王庙大门记》碑、北宋元祐五年(1090)《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碑和金正隆二年(1157)《京兆府重修府学记》碑等四块碑石移进西侧空间,结合这四块碑石内容,讲述《开成石经》三次搬迁的历史。经过这样的内容设计,碑林第一、二、三展室与《石台孝经》将共同构成中国唯一的“中国石经发展史”展。另外,将梁思成与《开成石经》的奇缘也同时进行介绍。梁思成为《开成石经》所设计的防震装置得以保留后,将成为人类防震史上的典范之作,西安也会因此成为最具人文关怀的城市代表。

第四,优化参观线路。碑林第一展室现有东西南北各一扇门,其中,南门为主入口,北门为出口,东门和西门为辅助入口。这样的参观线路使绝大部分观众经南门主入口进入后,只在入口与出口之间的《开成石经》部分进行参观,很少进入两边感受《开成石经》的全貌。这就造成入口与出口之间人流量过大,逗留时间短,给后面的第二、三展室造成参观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对参观线路进行重新设计。即关闭原有主入口,将入口设置在东西两个门处,保留原有出口。这样设计的参观线路的好处是,观众可以无一遗漏的将《开成石经》饱览一番,增加了在第一展室的停留时间,减轻了后面展室的参观压力。同时,参观线路不重叠,还能阅读配合《开成石经》所策划的主题展览。(图8)

图8

第五,对碑林现有七个展室的规划。碑林现有七座展室,经过改造第一、二、三展室为“中国石经发展史”展展区。将碑林第七展室的《淳化阁帖》搬移进北扩后新建陈列馆。

明清两代是中国儒学思想发展传播的时期,在碑林第四、五、六展室中藏有大量有关孔庙儒学的碑石,将这部分碑石合理分布于第四、五、六、七展室,可以形成“经典儒学”展区。

通过这样的调整,碑林原有的七座展室与唐《石台孝经》就共同构成了“经史儒学”专区,此区与孔庙的主题内涵完全契合,也是对东、西庑“孔庙、碑林与博物馆”展的进一步诠释。这一方案将最大限度地再现孔庙旧区庙学文化的核心体系。

将唐《开成石经》进行原址保护,是一项将传统建筑环境与中国经典经史完美融合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是在充分尊重《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的位置关系,和二石经在学庙文化中规制的前提下,结合碑林七个展室的碑石内容,依托西安孔庙的精神内涵,兼顾现代展示空间的要求所形成的。此方案的最大亮点在于,巧妙的将中国古建中梁架结构所体现出的“顶天立地”的人文精神,与《开成石经》“立国之本”的社会价值融为一体。同时,在古建中红色的梁柱,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庄重感、仪式感和纪念性。将《开成石经》陈列于红色梁柱衬托下的环境里展示,与将《开成石经》搬移至钢筋混凝土灌注而成的新陈列馆的环境当中陈列相比,前者更加有助于观者感悟《开成石经》的精神内涵,也更加符合儒家文化中“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体系。唐《开成石经》的至高性与唯一性由此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

    责任编辑:钟源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