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立仁:没有四肢的身体更能聚焦于内心、他者与深层次的意念

2018-10-18 17:03
北京

欧立仁(Oliviero Rainaldi)

1956年生于意大利的卡拉马尼科泰尔梅,现居罗马。90年代,他开始以简练的线条描绘单个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人体与古典艺术和中世纪文化有着微妙而隐秘的联系。自2000年起,他创作了多件由罗马教会委托创作的作品,其中包括2012年在意大利文化圈中备受争议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雕塑。其作品曾在都灵市立现当代美术馆(GAM)、法兰克福锡恩美术馆(Schirn Kunstalle)等意大利及其他国家的艺术机构中展出。他至今为止已在威尼斯、洛杉矶、法兰克福、佛罗里达、印度尼西亚、东京、新加坡等多地展览。

尼俄伯,古希腊神话中底比斯的王后。她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女人,不仅有钱有势,还有七个英俊可爱的小王子和七个俏丽乖巧的小公主。是所有人羡慕的对象。尽管她如此幸福,但每年春天,底比斯城的女人们却都聚集在太阳女神阿波罗和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之母勒托女神的庙宇中,奉献鲜花以敬仰这位伟大的神明。尼俄伯看着这一切妒忌不已。她声称自己比勒托更伟大更高贵,勒托不过只养育了两名子女,而她自己却有十四个孩子。

尼俄伯试图庇护她的孩子免受阿尔忒弥斯和阿波罗的杀戮。1772年由雅克-路易·大卫绘制

尼俄伯的狂妄与妒忌被神看到,于是阿波罗用弓箭射死了她的七个儿子,尼俄伯伤心欲绝,但她对神灵的不敬却不曾消减。她带着七个公主来到王子们的尸体旁,不断地痛骂着神灵。这引来了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将她的七位公主也一一射杀。尼俄伯呆住了,她一瞬间失去了所有的孩子,眼泪不断地从她空洞无助的眼眶中涌出。之后宙斯将她化作一块没有感情的石头,任由大风拍打着她,直到很久很久以后,人们依然能够看到这块石头不分昼夜地流着泪,默默地悲伤,孩子们的骨灰早已消散在风中。

被认为是尼俄伯化身的石头

尼俄伯固然因为妒忌受到了残酷的惩罚,但作为一位母亲,失去孩子的痛楚也让人对她产生了同情,在西方社会,很多人会将丧失亲人的妇人比喻成“尼俄伯”,莎士比亚说尼俄伯总是与泪水联系在一起;斯珂帕斯的雕像中,尼俄伯弯曲着身体,掀起衣服以求保护身边的幼女,面孔中流露出极度的恐惧与痛苦,她绝望的呼声响彻天地之间。而在意大利艺术家欧立仁手中,尼俄伯的雕塑甚至没有任何一个五官,但从她低垂的脸颊;似有似无有些扭曲的眉骨;深陷的眼窝,一个母亲失去孩子的痛楚表达得淋漓尽致。

《尼俄伯》奥利维艾罗·瑞纳迪

1956年欧立仁出生于意大利南部,13岁时他开始迷恋艺术,虽然他说不清楚为什么会选择艺术,但他的家族中曾经出了几位非常重要的建筑师——Carlo Rainaldi以及Girolamo Rainaldi。罗马的奇迹圣母堂以及圣山圣母堂出自Carlo之手,气势辉宏的罗马潘菲利宫都是则是Girolamo的名作。也许是家族中传承的艺术之血,冥冥之中有一种很强烈神奇的感觉指引着欧立仁走上了艺术之路。

潘菲利宫

18岁时,欧立仁开始系统的艺术学习,师从意大利抽象绘画革新运动画家Emilio Vedova,并在这一年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展览。之后他还曾用了三年的时间攻读神学,也许正是因为当年深入的学习了解之后,才让他如今的作品既洋溢着古典艺术以及宗教的气息,又有极为细腻的内在表现形式。

但正像他本人所说的,如果一个艺术家一直享受着溢美之词的话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2005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逝世,欧立仁被委任制作一个教皇的雕塑,教皇曾称赞欧立仁是梵蒂冈城中的艺术瑰宝,再加上他曾经的神学经历,这项委任似乎非他莫属。

奥利维艾罗创作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雕像

人们都翘首以盼再次通过雕塑见到教皇的精神与神韵,但艺术家打破常规想象的创作让人们开始对他产生质疑。对教皇的情感让所有人都变成了批判者,一时间反馈意见如潮水一般袭来。迫于压力,欧立仁不得不对雕塑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披肩形成的教皇的身躯呈现着开放的状态,那件向世人敞开的教皇的披肩,也正意味着教皇对世间的包容与呵护。

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尽管每个人对作品都有着不同的诠释,我们也无法对任何一件作品做出绝对的定义,但你可以在欧立仁的雕塑中看到他的隐忍,他藏在雕塑中不动声色的情感。就如同他所说的,“我做的不是雕塑,不是宗教,而是精神。”

YT:你的很多创作都与宗教神学有关,你的个人经历也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什么会对“宗教”产生如此大的兴趣?

欧立仁:其实“宗教”并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词语,我的工作与创作更多的是关于“精神”、“心灵”的。是关于“人”以及“人的存在”这种精神层面的创作。

YT:宗教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很多本质的联系,社会的发展演变为宗教提供了生存形式和发展空间,而你选择宗教作为你创作的来源,是否是因为这种社会原因呢?在你的作品中,宗教性是否也与社会有关

欧立仁:答案是肯定的,“心灵”涵盖的方面很广,具体到现实、人类等很多方面。我们是通过表达和接触来阐释“爱”,就我的作品而言,我觉得它与社会的关系就像是“山水”,有垂直面与水平面。

YT:在你看来,宗教与艺术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欧立仁:确实有一些艺术作品是完全服务于宗教的,像是教堂中的艺术作品。也有一部分服务于宗教的艺术更加开放,拥有更广的视角。它们涉及了更多与宗教相关的层面。例如埃及人关注到了未来,希腊人讨论哲学,他们运用了不同的方法,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终极议题,都是关于美,寻求自然、世界与人的平衡与真理。

YT:你从90年代起就以简洁的线条来绘制人物的形象,它们都不曾有过五官,在你的作品中,“形”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舍弃其他只选择“形”?这是否与东方所常说的“有即无,无即有”的哲学思想相关?

欧立仁:我作品中的所表现的“身体”没有四肢,并不是功能性的身体。它们是“人”本身;是身体、意志和心灵的混合体。失去外部形态特征的身体无法活动,这让人们能够更聚焦于内心、他者与深层次的意念,而非表面。外形的“空”使观者更关注于人的内在。

YT: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将东方哲学纳入到你的作品中的呢?是否是因为东方哲学存在着概念的兼容

欧立仁:我知道我的理念与东方哲学有很多相近之处,这也让我的作品在西方环境下存在一些争议。不是因为我选择这样去做,而是我的内心的想法与东方哲学相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基督教起源于中东,所以它并不是典型西方的想法,却与东方的理念相近,这之中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边界划分中西方的差异。也许这些观念就存在于我的血液之中,让我自然而然地这样进行着表达。

YT:你是如何选择材料的呢?

欧立仁:我尝试过很多种素材,但我更倾向于石膏,因为它是最简单的材料,只有水与土混合而成,经典且纯净,越是简单的材料越有着强大的力量,从中可以产生很多种可能性。

YT:约翰·保罗二世的雕塑让你备受争议,那你怎样看待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

欧立仁:约翰·保罗二世的披肩让这件雕塑作品看起来好像是“空”的,而人们站在“空”的面前时,总是会感到很不安,尤其是西方人。但我的作品就是这样,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的问题……人们有一些特定的期待,但我的作品并不是传统的。在东方环境中,它们是象征性的身体,像是空气一样,无法触摸,但是精神性的“身体”是可以接触的。

争议一开始确实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每个艺术家都期待认可,但都是表扬的话也并不太好。我觉得争议性对我是一件好事,这会促进我的创作一直向前,而艺术家总是先于人们一步, 我统计过,有一千二百多个关于我的作品的报道,也是很好的宣传。哈哈……

YT:为什么会选择水墨来代替丙烯呢?这似乎让“形”变得更缥缈更不易捕捉了,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

欧立仁:也许是因为水墨是最强有力的表达形式,具有象征性的,你无法修改它,必须一笔准确表达,而不是像油画那样,你可以一层一层地去堆垒,所以在创作之前,就要确定自己的想法,直觉性的一下子表现出来。

YT:你会怎样来选择媒介?在你的创作中绘画与雕塑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欧立仁:以情况而定,我不是以对材料的喜好来创作作品,而是根据想法来决定媒介,但是石膏除外,因为我真的很喜欢石膏。

YT:你为本次展览做了一件新的作品,可以谈谈这件作品吗?

欧立仁:在这次的创作过程中,我与上海当代艺术馆之间的合作就像是拍摄电影的伙伴。策展人充当了导演的角色,我们一起来思考怎样来创作和完成这件作品。在展厅中我的作品面对着严培明的作品,这是两个作品之间的对话。严培明的作品在尝试用无数次的笔触与母亲的灵魂之间产生对话。而我刚刚完成的一件作品《怜悯》也是关于生死的,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死,因此当我知道严培明与母亲的故事的时候,就决定在这次展览中要与之呼应做一件作品。对于已经逝去的人来说,他们就是我们的未来,而我们生活在他们的过去。

上海当代艺术馆“众妙之门”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馆“众妙之门”展览现场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