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哲院办工作坊,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系主任谈美国现代艺术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实习生 王旻乾
2018-10-05 09:52
来源:澎湃新闻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配合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1865年—1945年》特展”,日前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举办了“美国现代主义工作坊”活动,从多角度讲述了美国近百年的绘画史及意义。

在活动期间,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系主任、美国现代艺术史专家大卫·凯特佛里斯(David Cateforis)接受了“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的专访,结合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美国艺术特展,谈及了美国现代主义的意义。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活动由美国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系主任、美国现代艺术史专家大卫·凯特佛里斯(David Cateforis)教授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英美现代艺术史学史专家沈语冰教授担任主讲。

9月26日,工作坊学员还前往了上海博物馆,由大卫·凯特佛里斯教授带领参观《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的预展,并参与相关讲座。

大卫·凯特佛里斯

工作坊期间,大卫·凯特佛里斯(David Cateforis)与澎湃新闻进行了对谈,结合了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美国艺术特展,谈及美国现代主义的意义。

澎湃新闻:垃圾箱派(Ashcan school)无疑是一个重点,也被人们认为是美国第一个现代艺术流派。这次活动也是结合着上海博物馆的特展,在展览中,你觉得垃圾箱画派的重要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大卫·凯特佛里斯:第一个现代流派很难定义,但我觉得“垃圾箱派”可以认为是20世纪的第一个现代流派。在美国内战及早期,尽管艺术家处理画作的方式不同,但垃圾箱派是一个转折点,艺术家开始关注了城市,是一种当地的现代性。在城里虽然有印象派绘画,但是“垃圾箱派”正在以你所知道的方式描绘着城市,描绘那种现实感,试图让城市变得更有吸引力、更浪漫、更谦虚、甚至更丑陋。 但他们发现的是现实的世界。

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实是移民问题。那时有很多的移民来到美国,纽约当然有着很多的移民,在纽约,你可能会有各式各样的邻居。而“垃圾箱派”则是对多元化感兴趣,他们证明了美国的印象, 涵盖了不同的阶级,种族与文化。他们不希望关注上层阶级,而是更多的关注了下层阶级人们的生活,关注非裔美国人、民族起源等问题,这也是垃圾箱派的现代化。

《舞台》,艾弗雷特·希恩

当然,除了纽约,也有其他地区有着这样的绘画表现方式。相对而言,纽约则是在这样的发展中占据着中心的位置。在革新的艺术中,纽约连接着其他的城市,其他城市会密切关注着在纽约发生的事情。有的人会前往纽约学习,然后再回到芝加哥、波士顿等地,传播这种绘画表达方式。这样的散播方式在之后的抽象表现主义里也同样适用。

澎湃新闻:抽象表现主义无疑是美国艺术的标志,此外波普艺术也是重要的标志之一。在你看来,他们在美国艺术史上的定位是怎么样的?

大卫·凯特佛里斯:抽象表现主义出现在二战之后,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形式,那些艺术家,如波洛克、德库宁、罗斯克等人,他们对于情绪,颜色的表达更加大胆,非常国际化的风格,也是此前的艺术家们所没有达到的。美国在冷战期间找到了一种全球性的多米诺骨牌,抽象表现主义成为了美国的一种象征,一种力量,表现自由。因此抽象表现主义得到极大的关注也是有政治、文化上的原因。

同时,美国出现了安迪·沃霍尔这样的艺术家,使其风格成为一种全球的超级力量。波普艺术则是考虑了现代性、消费与娱乐,以非常坦诚的方式来将艺术作为一种主题,广告,海报皆是主题艺术。它反映了艺术在城市视觉文化中占主导地位,这些广告,海报,图像,娱乐,大众,名人,产品,它与现代性相连,是之前的艺术所从未体现的。

波普艺术

同时,你可以发现在美国20世纪早期的艺术中,也的确与后期有着密切的看戏。例如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在画面上方,餐厅的上方有着标语,而在20年后,波普艺术则选取了这个标语,并制作成了艺术品,而非是这幅街头景象的一部分。

澎湃新闻:展览的最后部分展现了本顿,波洛克等人的作品,但并非是波洛克著名的滴画法,这样是否会让观众觉得展览有所缺失?

大卫·凯特佛里斯:我建议观众看是什么成就的美国艺术,而非寻找后期最后的波洛克等人的艺术。因为美国还有这惠斯勒,约翰·斯隆等主要的画家,这个展览提供了中国观众一种了解美国非最著名的作品的机会,让人考虑这些画背后的内容与社会状况。

谈及此次展览中的波洛克作品,无疑是一张非常难懂的画作,那是一件扭转性质的作品,呈现出他在成就滴画法之前的挣扎,那是在成为伟大之前的前夕。

澎湃新闻:展览中美国艺术的重大转折点除了“垃圾箱派”外,军械库展(Armory Show)无疑是另一个转折点。在你看来,军械库展对于美国的意义在哪?

大卫·凯特佛里斯:在1913年,在纽约有一场很大的展览,军械库展,约有1300件作品。尽管三分之二的作品出自美国艺术家之手,但来自欧洲的作品得到了更大的关注。主办方希望集结一些欧洲的现代艺术,带来了马蒂斯,毕加索等人的作品,还带入了印象派画家,如高更、梵高、塞尚等人的作品,希望介绍给美国人这些具有变革性的作品,希望借此启发着美国的艺术家。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事件,使得美国的很多艺术家改变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使得他们的作品变得更抽象,而美国的收藏家也越来越多倾向于收藏欧洲艺术家的作品,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美国有着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艺术收藏。军械库展向美国人展示了他们从未看过的艺术,这也是激发人们新的灵感来源的绝好机会。因此在一战之后,的确有许多美国人来到欧洲学习。

波洛克作品

不得不说,在波洛克出现以前,美国艺术处在欧洲艺术的阴影之下。虽然我无法否认这一点,但我会建议说,即使是在欧洲的阴影下,美国依旧有着非常成功的艺术作品,许多美国艺术家依旧值得尊重。

延伸阅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美国现代主义工作坊”

在为期5天的工作坊活动中,大卫·凯特佛里斯(David Cateforis)与沈语冰举办的多场讲座,分别为“内战后的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走出美国”、“从印象派到都市现实主义”、“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291和军械库展”、“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的影响”、“纽约达达和精确主义”、“世界大战之间的斯蒂格利茨怪圈”、“美国艺术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国家艺术的进步:罗伯特·亨利,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和美国现代主义的兴起”、“哈莱姆文艺复兴”、“地域”、“美国城市景象”、“社会现实主义”、“立体主义和几何抽象”、“美国的超现实主义”及“早期抽象表现主义”。

工作坊现场

据了解,工作坊旨在提升学员对该议题的注意力,通过与资深学者的对话及富有成效地参观展览,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科意识和专业水平。此次参加工作坊的学员,大多数是研究艺术与艺术史的青年学者,也有少数为在读博士。

谈及工作坊的初衷,项目的负责人之一的沈语冰告诉澎湃新闻,传统的美学或艺术哲学研究都偏向于古典,研究康德,黑格尔这些人。“当然,康德,黑格尔很重要,但也不能总是研究他们或是古典艺术。我们想把美学和艺术,与更多的现当代艺术结合起来。”

沈语冰表示,去年10月,复旦哲学院便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合作了"重置时间"当代艺术思想论坛,今年6月,哲院召开了"观想:图像及其受众”国际会议。如今,则是和上海博物馆合作,配合上海博物馆展览,做了“美国现代主义”工作坊。而在即将到来的11月上海双年展上,则会有总策展人圈定的8位艺术家和哲学院邀请的8位哲学家(包括气象学家、物理学家)进行为期两天的开幕论坛。“因为当代艺术和哲学的关系特别密切,艺术家和哲学家会有一些碰撞,产生更多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推动学科建设,将传统的美学学科变成与当代的现实生活关系更加密切的课程。”

美国现代主义工作坊海报

学员之一的浙江大学在读博士张钟萄说,工作坊讲座几乎是把近百年的美国绘画史浓缩到几天的时间里,讲座从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风格,技法的演变,当时人们对于艺术的反映以及艺术家本身的经历。

在张钟萄看来,美国现代主义的讲座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是这一时期的美国艺术大家相对没有太多的关注,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抽象表现主义,或者波普艺术,这样的工作坊对于艺术研究者很有价值。此外,现在的当代艺术其实有着内在逻辑和脉络在其中的,而美国的这一时期艺术恰恰能反映这一演变。这些看似抽象的艺术作品,都是扎根在某一传统的绘画方式之上,这也是对于艺术研究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9月28日下午的学员研讨会上,学员结合为期5天的讲座内容发表了自己对于美国现代主义艺术的观点。

《夜游者》,爱德华·霍普,1942年

其中,来自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周婉京从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卞之琳的诗出发,结合了美国艺术家爱德华·霍普,探讨了我们该如何看待美国艺术,对于现代主义的意义,以及对于“家”的理解;在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青年学者李莎看来,20世纪的美国是面镜子。她以这一时期的生活与艺术来展现、回顾后来人们的生活和现状,并将美国20世纪的现状与中国画家如今的现状做对比;广州美术学院青年学者聂皓雪则是从城市景象、城市生活,美国大萧条的角度来看待美国的艺术,也从绘画的角度来看待战争问题。例如,以此次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爱德华·霍普的作品《夜游者》来看待当时的美国生活,阐述了现代生活的内在与外在。并将霍普的作品与杨·凡·艾克、基里科的作品、乔治·奥特的城市绘画做了比较,讲述绘画中展现的城市生活。

托马斯·哈特·本顿作品

《无题》,杰克逊·波洛克,约1938或1941年

来自浙江大学的青年学者毛秋月探讨了托马斯·哈特·本顿与波洛克的关系,并以两件此次上海博物馆的展品为例,寻找了本顿与波洛克的共通性;同样来自浙江大学的汤益明则论述了中美城市的同时期景象,以中国郑曼陀的月份牌、谢之光的广告牌——《香烟广告》等艺术形式的出现为例,反映出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女性同样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女性图像频繁被运用于设计之中,在现代生活中出现;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欣则是以上博展览的克拉克作品《咖啡店》与马奈的《奥林匹亚(Olympia)》为例,分析了美国与法国现代主义的异同,以及各自对于女性权力问题的关注。此外,还以艺术家的不同作品做对比,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了城市发展。

20世纪20年代郑曼陀滨江德记茶店广告

《Lunch Hour》,伊莎贝尔·碧授,1939年

《奥林匹亚》,马奈

对于学员论坛,作为授课教授的大卫·凯特佛里斯表示,工作坊是发现,分享,研究美国艺术,自己也从学员各自对于美国艺术的理解中学到很多。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