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记|虫子和狗肉:在土耳其多元文化碰撞中消除想象与偏见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李永花
2018-09-30 16:40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又到了开学季,新一批中国留学生想必已纷纷到达他们的目的地,即将开始他们的留学生活了。刚刚踏上异乡土地的留学生们如何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投入人生新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在异国需要注意哪些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以免闹笑话甚至惹上麻烦?澎湃新闻“唐人街”栏目推出“留学记”系列文章,邀请正在或曾经在各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们分享他们的留学生活。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视觉中国 资料

时光飞逝,在土耳其留学的日子将近满三年了。和在国内与土耳其朋友交往、参加学校的土耳其老师组织的文化沙龙,以及从书本上了解土耳其不同,当我身在土耳其,在这个既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又时时会让人恍惚以为身在欧洲的国度生活、学习时,得以更切近、更深入地理解与感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交汇点的土耳其文明。在这里,我常常能在宿舍楼里欣赏土耳其姑娘曼妙的舞姿,也结识了许多来自欧美、非洲和亚洲各国的朋友,而当我遭遇外国友人有些“无厘头”的“中国想象”后,也开始思考不同文明彼此了解时难以避免的“孔中窥豹”的片面性。

宿舍楼里的轻歌曼舞

土耳其是一个穆斯林国家,但这里的伊斯兰氛围具有其独特之处,呈现了自由、包容、多元的一种状态。遍布大街小巷的清真寺,礼拜时刻响彻城市每个角落的唤拜(Adhan)声,头戴各色头巾的土耳其姑娘,让你能深切领略土耳其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的风情;但这里却也充满着世俗化的风采,夜晚霓虹闪烁的酒吧,比基尼美女遍布的夏日海滩,校园里谈笑风生的青年男女,有时让你误以为是到了现代化的欧洲。

很多人一提起土耳其,脑海中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古都伊斯坦布尔,那里有着浓郁奥斯曼风情的历史和人文景观,让人心驰神往,却很少有人知道作为首都的安卡拉。安卡拉位于安那托利亚高原中部,在土耳其共和国建立过程中是重要的政治中心,1923年共和国建立后被定为首都,我就读的大学就在首都安卡拉。

在土耳其,学生宿舍和大学是完全独立的体系,宿舍不归大学管,有专门的宿舍管理中心,因此,学生宿舍都散布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只有极少数的宿舍楼是在校区里面。我来土耳其的第一年被安排住进了临近市中心区的私立女生宿舍,四层的一栋独立小楼,有花园,有学习室,有餐厅,有照顾我们的宿管阿姨、做饭阿姨和保洁阿姨。这种设置跟国内大学的宿舍设置很不同,我们的生活备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连垃圾桶都是阿姨清理。

宿舍楼的最底层,有一个大型的活动室,铺着厚厚地地毯,可以在里面看电视,也可以和朋友们喝茶、聊天、学跳舞。土耳其姑娘能歌善舞,只要有音乐,立马就能随节奏起舞。她们还会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共舞,无奈我丝毫没有跳舞的细胞,只能坐在地毯上欣赏姑娘们的载歌载舞,这样欢聚的时刻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有时候夜已深了,大家都不愿散去。

宿舍的条件很便利,但我去学校上课却需要坐将近一个小时的地铁,安卡拉的地铁里没有网络信号,因此地铁的时间是我看书的好时光,在乘坐地铁的过程里,背了很多单词,也读完了好几本书,包括帕慕克的《雪》。

语言班犹如“小联合国”

土耳其对留学生有一个规定,即所有留学土耳其的外国学生都必须参加为期八个月的土耳其语学习,无论本科、研究生,无论什么专业,即使学生将来的专业学习语言是英语,也得学习土耳其语,所以我们初到土耳其的第一年就在大学的语言中心上语言课,正因为这个机会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

语言班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语言的平台,同时也是不同国家文化、风俗展示的舞台,当时我们班一共有十一个同学,分别来非洲的坦桑尼亚、肯尼亚,中东的伊拉克、阿富汗和叙利亚,欧洲的匈牙利,亚洲的中国、韩国和马来西亚;此外,在语言中心也结识了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喀麦隆、美国等国家的小伙伴。

每当学习一个新单元时,老师会带领同学们根据相关单元的主题探讨不同国家的文化。在语言班的课堂上,我们向彼此展示过不同国家的早餐文化、茶饮文化、婚俗文化等民俗,也谈论过教育制度、世界局势、战争与和平的价值,还讨论过体育、电影和作家。记得当时讨论体育时,老师问我为什么中国的体育这么强,我作了简略的解答,由此可以感受到中国随着国家软实力的增强,正在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们”和“他们”的偏见与想象

初到土耳其的那段时间,发现在外国人的印象里,中国人吃狗肉、吃虫子的知名度竟然超过了长城的盛名,我们总是被问及相关的问题,不知在其他国家留学的小伙伴们是否有着和我们相同的经历。有次和外国朋友聚会,她八岁的弟弟问我们虫子是什么味道,好吃吗,弄得我们哭笑不得;还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吃狗肉。每当这时总得长篇大论一番中国的饮食文化,给他们介绍中国南北方的饮食文化。

在沟通与对话中发现别人对我们的偏见,也发现我们对其他国家认识的片面性:其实非洲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贫穷;欧洲也没有媒体赞扬的那么文明。在对话、交流和沟通中,彼此认识不同地区的真实面目,纠正脑海里那些想当然的偏见。在这样沟通的过程中,深刻觉得自己并不仅仅是一个留学生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身份,虽然有些行为看似是个人的行为,但别人却是从你的身上认识中国——想象中国的形象。所以平时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展示中国的形象,也会利用课间时间在Youtube上搜索中国的音乐、城市简介、旅游景区相关的视频展示给大家。

消解乡愁的“秘籍”

作为留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学习,每一个在外求学的人都不容易,陌生的环境,艰难的课程,繁重的作业,总是带给人很大的压力,但用心对待、努力付出,经历过这些艰难后,你会看到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对于我而言,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我很喜欢看土耳其语文学方面的书籍,能用他们的语言去读懂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中国胃永远都不能用其他美食来满足,无论在国外待多久,饮食这方面还是很难适应,大多数出门在外的人,对于家乡饭的想念甚至都超过了对家人的思念,在外留学的我们经常要去中国餐厅聚餐,以消解对于家乡饭的想念。每次从国内返回学校的时候,大半个箱子装的都是零食、火锅料和辣椒酱,这些东西都是留学在外的人的生存秘籍。

留学期间发生的每一个故事,经历过的那些艰难时光,给留学生涯增添了别样的味道,留学除了学习知识外,结识的人,走过的旅途、经历过的苦辣酸甜,让我对很多东西有了新的思考和感受,这是我最珍视的。

(作者系土耳其Hacettepe大学的中国留学生)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