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来信| 18个月入托,三招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施雯霞
2018-09-29 09:10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亲子学堂“班主任周记”栏目上线以来,得到了不少家长的关注和互动。近期一位妈妈在看到关于《入园哭闹最正常不过,要学会给孩子安全感》这篇文章后有感而发,给我们来信,述说自己对缓解孩子入园分离焦虑的一些小心得,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参考。

小鸡蛋刚满18个月就送托了,在入托两周后,似乎已经适应了新生活。

每天早上起床后喝好奶、吃好早餐,小鸡蛋会自己戴好遮阳帽,小手一边拍着大门,一边指着他爸鞋子,嘴里呜哩哇啦,翻译成“人话”:赶紧换鞋,送我去托班,老师和同学们等着我一起玩呢。当爸爸一开大门,小鸡蛋并朝我挥手再见,对上托儿所的期待溢于言表,虽然,每次他真到了托儿所门口又会哭哭卿卿。

入托前,小鸡蛋能用手自主进食,有定时午睡习惯,除了叫“爸爸妈妈”,不会说话,不会自主定点大小便,完全依赖尿布。好奇心爆棚的他,精力超级旺盛,用一句话比喻最恰当不过,“充电五分钟、待机两小时”。

入托后,老师评价小鸡蛋,作为班上最小的孩子,进步明显。入托第4天,两点一餐用手吃得很好,老师们赠予了他“A very good eater”荣誉称号;入托第5天,除了接送时会哭之外,大部分时间情绪稳定,能独立进行蒙氏园的“工作”。并且,老师特别表扬,在别的小朋友哭时,小鸡蛋并没有被带哭;入托第7天,能自主午睡,并睡足两个小时;入托第9天,吃好午饭,怡然自得地躺在阅读区的小沙发上看书。

三招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年仅18个月,进入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根本不认识的人,仅凭一己之力在老师、同学们之间周旋七个多小时,花费7天时间,就切换到能吃能睡能玩的模式。

在此之前,我用了三个小招数来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挑选教育理念一致的托育机构

我选了一家师生比1:4的蒙氏园,它们的教育理念是我看重的,最大限度地尊重、信任孩子,把婴幼儿当成主体,由他们个性化发展,老师的角色是在一旁观察、引导、适度帮助。在家园紧密的沟通中,老师们的反馈也都非常正向、积极,更多地肯定、鼓励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这对于我们这种悲观主义情绪弥漫的家庭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借助绘本引发入托期待

这里不得不实力表扬下上海市长宁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小鸡蛋从8个月开始,就在馆借书,低幼绘本资源丰富、中英文绘本更新频率高、选品质量高。最近,也是特意借了一些入托入园主题的中外绘本图书,在每天临睡前的绘本时间读给他听,不知道他听进去多少,但我一直坚信,润物细无声、终会有反馈。

尽可能让爸爸去送孩子

在我看来老人送孩子是大忌,孩子何等聪明,老人的不舍、心疼等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孩子。入托第3天老人送了一次,是孩子哭得最撕心裂肺的一次。男人这种“坚(狠)强(心)”的物种,送孩子的任务非他莫属。

然而,我自觉这3招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追根溯源,还是小鸡蛋自身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与情绪管理能力强。并且,小鸡蛋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个例,同班孩子们基本是如此水平,稍大点的孩子适应的节奏与能力比他更快、更好。

所以,孩子入托入园的分离焦虑有时是被夸大其词了。当我把目光从孩子转移到自己、老公、孩子外婆等人身上,发现了分离焦虑的真正原因。“你怎么能放心?那么小的孩子,万一有个什么事,他连说话都不会”、“在托儿所是不是没吃饱?以前在家晚餐没有吃得那么狼吞虎咽”、“别的小朋友都午睡了,就他没睡,小小年纪就有眼袋了,睡眠对小孩子多重要,这样下去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大人才是真正需要自我治愈的对象,从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家长应学会信任、放手、引导及情绪管理。育儿先育己,入托的分离焦虑,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头,我们大(女)人,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汪华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