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逝世6周年|南小舜:我与父亲南怀瑾分隔40年后重逢

2018-09-29 12:04
浙江

编者按:本文选自《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作者南小舜,南怀瑾先生次子。在本书中,作者倾情讲述了南家三代人百年来经历的风风雨雨,包含从未披露的家庭生活细节,以及旁人无法得知的家族事迹。本书围绕祖父南仰周、父亲南怀瑾以及作者自己三代人的人生起伏,从祖父的少年时期开始讲起,将亲身经历的家族往事细细道来。并记录了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南家如何完成从一方商业经营者向中华文脉传承者的跨越。作为一代宗师,南怀瑾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海峡两岸的政治界、文化界,也影响着他的家庭。在特殊时期,因身份的原因,南家人经受了许多磨难。改革开放后,南怀瑾回归故里,修铁路、办学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他的事业与心迹,本书也作了详实展现。6年前的今天,南怀瑾先生仙逝于苏州,享年95岁,其次子南小舜先生于2017年9月1日逝世,享年81岁。

每一个父亲都希望儿子成才,但没有一个父亲愿意与儿子分别。可那一天迟早到来,在分别的一刻,他们其实好想说:“孩子,别走!”但他们都忍住了。

南小舜与父亲南怀瑾

我的父亲是南怀瑾,他的父亲叫南仰周。我希望大家记住这一个名字。没有南仰周,就没有南怀瑾。

1948年前后,父亲远赴台湾之前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那一年祖父61岁,父亲30岁。父亲虽然已小有成就,但在祖父的眼里,却只是那个离家多年刚回到身边的孩子。这一次,祖父也没有阻拦父亲远行。他忍着不舍,让父亲去完成自己的人生,就像所有父亲会做的那样。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次,竟是他们父子间的最后一面。

人的一生,童年是最天真快乐、自在轻松的时代,也是读书记诵最好的时期,是人走向社会的起点。儿童成长的过程里,一定会受到家庭的影响。这一种影响包括人文精神的传承、知识教育的启蒙、谋生能力的培养等。

南家故居

对我来说,少年那段奇异曲折的日子里,祖父南仰周的教诲,使我终生受益。那时,如果不是祖父严厉管教,一边叮咛我们学做生意,一边盯着我们诵读诗文,学珠心算,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生活。不仅如此,祖父还不许我们走出店堂与小朋友游戏玩耍,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几乎日日一个样,甚至在传统节日里也不准出门去看热闹。

每个人生在这个世界,都有着自己的因缘。古往今来,不论愚者圣哲,不论帝王百姓,由于因缘不同,出身不同的家庭,由此导致人生经历的巨大差异。其中有些人,在幼小的时候就经历各种接连不断的磨难;有些人则一帆风顺,没有经受任何劫难或毁谤,一路平步青云。

出身于怎样的家庭背景,会有怎样的人生起落,对个人来说就如水波流淌中的倒影,本无可喜,也无可忧。年少的经历会跟着家庭或世态的变化而变化,穷富,好坏,都是无法预知的。谁都没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不管哪个人,哪个年龄段,不管在哪里,处于何种状态,即便过着最最低下的人生,被天下人瞧不起,也要自重,珍惜未来。对待那些失去理性的大势和压力,不要自卑,要自力自助。不说前途,起码有活下去的可能。如果一时冲动,自己不肯接纳自己。没了今日,也就没了明天。世界少了一个你,谁能知觉?谁又稀罕?甚至还可省出一份口粮,供别人活命。对自己的轻视,不仅对不起父母,还会让家人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平添一生的忧伤。

这些话现在的年轻人很难体会,但经历过曾经中国大地上磨难的人们,一定是懂的。

南怀瑾家庭照

儿时与少年的旧事,随着岁月流逝,已化作不可追回的记忆。旧事不想回头看,但往事总来撞心头,不偏不正、不知不觉,恍惚就在昨天。

年少的时候,我们一直怨恨祖父的刻薄,哪里知道祖父的一片苦心。正是他给我们后来的人生造就了一条可进取的道路,让我们能够穿过艰难险阻,走过坎坷旅途。我今年80岁了,和父亲南怀瑾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没超过三年。自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由于出身的压力,我曾迷失生活的方向,却总能遇上好心人的帮助,让我破解困惑,寻回自己,找回自信。人生只能向前看,不可向后退。

我在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光里,凭着记忆写下了这一些往事。我希望能让大家知道,我的父亲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他也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亲,养育长大。坦率地说,我们这个家,如果没有祖父南仰周,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也就没有父亲南怀瑾,以及与他相关的一切。
40年后再相会

1988年4月,温州市政府领导专门安排浙江省驻温州联络处处长李景山陪同我一起去香港面见父亲,沟通推进金温铁路建设。自从1948年父亲离家前往台湾,我们父子已经40年没有见面了。飞机抵达香港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激动的,也是复杂的。与父亲在台湾生活的那段时光已经遥远的恍如梦境,而这次的再相见,父子已是分别快40年了。我很难想象我们父子40年后再相会的情景。

父亲在香港的家中接待我们。我注目望着他,尽管岁月不饶人,他的面容苍老了许多,但依然俊朗、英健,举止言谈更加温雅、朴拙,作为父亲的威严依然存在。我不敢随便讲话,父亲详细地询问了家中的情形。我告诉他,祖父在他去台湾不久因枉受冤屈病死在杭州临平狱中;祖母她老人家如今身体康健,耳聪目明;母亲也好,让他宽心。过去的一段日子虽然艰难困苦,但我们熬过来了,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

父亲默默地倾听,带着一种歉意轻轻地说:“40年了,你也长大成人了,我对不起你们。我没有尽到身为父亲的责任,没有照顾好父母,让你们小小年纪就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我听了哽咽起来,多年来对父亲的思念甚至怨责,此刻化作万千难平的心绪,不知如何说出来。以前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看见同伴欢呼着跑向父亲的身边,特别向往自己的父亲。如今自己已经50多岁,早已有了自己的孩子,那过往岁月里的种种,因着父亲近在眼前的抚慰而立刻获得情感喷涌的通道,我对父亲说:“让过去的都过去吧,如今我也是孩子的父亲了,我明白。”

小时候,父亲对我和哥哥的读书写作要求一直很严格,这一点也让我对他很是敬畏。这次到香港见面的第一天,父亲就开始考核我的功课,给了我一个历练和学习的机会。当时,父亲十分关心内地的经济建设,和各方面交流接触十分频繁。他让我代他草拟一份邀请函,邀请上海一个经济贸易代表团到香港参观考察。我想,这还不是小菜一碟,很快就写成一份两页纸的邀请函,送给父亲。想不到父亲瞥了一眼我写的邀请函,就当众不耐烦地说:“这么点事情,怎么啰啰嗦嗦的讲不清楚,重写。”让我十分尴尬。

我很无奈,只得忐忑不安地重写了一遍,这次删除了一半内容,只保留了一页纸。谁知父亲看后仍然不满意,再次让我重新修改。我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删改,最后那份邀请函只保留了半页纸的内容,才算通过父亲的考核。父亲说:“这才像样,写文章和做事情是一样的,该简单就要简单,不能重复啰嗦。”

随后,父亲又让我把邀请函用传真发给对方。我呆愣了,那时候,中国大陆经济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我根本不知道传真机是什么。这时候,父亲便将我带到传真机旁,亲自教我该怎么拨打号码,怎么发传真。从那次之后,我便学会了如何收发传真。

这次我们父子在香港相聚,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各种繁忙应酬之中,但对我而言,这段数十年过去后难得拥有的团聚时光是如此的弥足珍贵。正如父亲接到我寄给他的平安家书时赋诗所云:“一世人如两世人,全家十口四方分。”我想,对于父亲来说,对父母的牵挂,对儿女亲情的疏离,内心里有着一种苍凉和无奈。思念是无处不在的,“离群身喜轻如叶,争奈关心儿女情”,这两句诗正是父亲的真情流露。

尽管我离开父亲40年后已经长大成人,但在父亲眼中,我还是他的孩子。在短暂的相聚时间里,他仍然想方设法对我进行教育和指导,既有师者的宽严相济,也流露出身为父亲的爱子之心,这让我慢慢理解了父亲的人生。

南小舜为澄清父亲南怀瑾著作权纠纷案接受采访

一日为父终身为师

我国最古老的治家格言《太公家教》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束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意思是说,学生侍奉老师,应当像对待父亲一样恭敬,要学习老师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为人,还要学习老师说话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应该有境外的私交,学生应该有主动侍奉老师的好意。哪怕只当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作为父亲那样敬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代表着一种尊敬,是出于人性道德品质崇高的体现。

“视天下人为子女,视子女为天下人”,这是社会大众对父亲的高度评价和肯定。许多人不了解,为什么我们南家子女也称父亲为“南老师”。这是因为父亲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生舍财、舍家、舍生命。而我们作为他的子女,都能理解他、尊重他。我活到八十岁,一辈子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一年,与父亲相见的次数还没有跟随在他身边的学生多。有时候,我们要见父亲,还要先打电话预约,甚至还排在后面,令人费解。所以,我常说,我们和父亲的关系是“一日为父,终身为师”。

父亲生前留给世人的最后笔墨是“天下为公”和“平凡”两个词,我们都能理解。我们知道父亲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亲情的平凡人。

2012年9月9日,父亲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当我和国熙弟去看他时,父亲深情地对我们说:“我对不起你们。”当时,我们不知道怎么回复是好,但我们都理解父亲的心,我们只能劝慰他不要这样说,让过去的都过去吧。

父亲对待病痛,习惯自己开方调理,不喜欢去医院。这次患病咳嗽不止,持续时间很长,始终不见好转。为了减轻日夜照顾他的弟子们的负担,父亲很难得地住进了上海中山医院,也就是后来网上流传很广的“去医院撒了三泡尿”。他很清楚自己的状况。

9月15日,我和国熙弟再次从温州和香港赶到上海看望父亲。父亲忽然又对我们说:“我对不起你们。”我俩听了又哭了。此情此景,让旁边的弟子也掉下了眼泪。大家深知,父亲多年来公而忘私,不得不疏离家属。国熙弟每次从香港到太湖大学堂去看父亲,也和外人一样要交住宿费。父亲知道自己不久即将离开人世,再次对我们倾吐自己的遗憾之言。我们心里明白,父亲,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按照您的理念去处理各种事务。

大文豪鲁迅也曾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战国策》中有一个关于触詟说赵太后的典故。说触詟把自己的小儿子托付给太后,要太后给他小儿子一个王宫卫士的职位。太后说:“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其意思是说,真正的豪杰并非都是无情草木,真正的大丈夫也并不是没有怜惜子女的温柔一面,父亲的这种情怀在他的诗文讲述中经常有所透露,只是需要读者细细体会才能发现。

把这些文字写出来,是希望大众不要误解我们的父亲只有事业,没有父子情怀,没有“父慈子孝,家之福也”的理念,给一些人借口来任意侵夺父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遗产。父亲会把他的遗产交给我们,是因为父亲相信我们会很好地按照他生前的意愿去处置他的遗产,贡献给社会大众,而不是留作个人私产。

本文摘选自《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版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