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季③ | 焦虑制造利益,你会为求职付费吗?

澎湃新闻 龚唯 实习生 蓝星宇
2018-09-28 07:46
来源:澎湃新闻

“再不努力就落后了”、“别人都在付出只有你没有”——这是营销号里常见的说辞,但某种程度上,也是求职季应届生的内心写照。

对于毕业生来说,秋天是一场混战。漫天的招聘消息、未曾接触的笔试题目、以及淘汰率极高的群面、压力面......从大学生到“社会人”,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焦虑不可避免。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焦虑就是需求、需求就是生意。

为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找到了微信平台上排名靠前的求职类公号,看看它们如何运作。

求职服务是怎么赚钱的?

求职类公号,按新榜指数排序,选出前50名。其中,24个发布招聘资讯,以智联招聘、丁香人才、香草招聘为代表。其中,有10个更偏重发布实习资讯,如实习派、Hi实习等。信息归类、整理比较完善,论坛等社群,查询投递进度等等。

还有23个公号,定位更偏向于应届毕业生,针对秋招、春招提供各种各样的增值服务。尽管用户定位上有所差异,但这类公号具有高度一致的运营模式——资讯更新+资料放送+社群运营+付费项目。

首先,用户往往需要转发链接到朋友圈,或百人以上大群,才能获得免费资料,或加入福利群。这些免费“大礼包”,从简历模版、PPT模版、Excel教程,到外语教程、计算机二级教程、摄影及PS教程、电子书,内容无所不包,动辄几个G。很难说对求职者产生什么实质的帮助,但却可以帮助实现用户的初次沉淀。其他手法,例如定期的干货推送、免费公开课等活动,也是达到积累用户的目的。

社群,构成了这些平台潜在的用户池。而用户一旦想要获得更“高配”的服务,就需要额外购买付费项目,从而从“用户”转化为“客户”。在接受完服务后,这些客户也多多少少与平台建立了联系,他们所产生的反馈和经验,以及作为人才积累下来的人力价值,在日后又可能再反哺平台。

总有一项服务让你肯花钱

作为平台盈利的核心,市面上的付费服务,可谓花样繁多,价格跨度也很大。

分类来看,一类是全面辅导计划,从企业的选择、完善简历,到笔试、面试,一路助攻。期间可能还包含推荐实习项目、英语强化训练等。这种一站式、保姆型的服务,视服务的多寡、精细程度,价格从几千到几万不等,但一般要一万左右。

第二类是分行业强化训练,涵盖互联网、金融、快消、四大(会计事务所)、咨询等等。有的以行业知识讲解、案例分析为主,收费在几百元上下,有的则建立了较完整的培养方案,为学员打造该行业实习和项目经验,其实近似全面辅导计划,收费通常要数千元。

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平台意在建立自己在某个行业的比较优势。一些公号在成立之初就瞄准了一个垂直领域,例如金融、IT、公务员等。而在厮杀激烈的互联网板块,已经出现了服务进一步细化的趋势,如产品、运营岗位都已衍生出针对性服务。此外,偏技术的热门岗位,如数据分析、量化金融、人工智能等,也出现了相应服务。

第三类是职场技能类服务。重复率最高的是简历修改、面试模拟,此外还有职业生涯规划、办公软件(Word, PPT, Excel)培训,甚至包括如何做一段完美的自我介绍。比起前述两类服务,技能类培训显得比较“小而美”,它不需占用太多时间,也并不专精、高深,人人可学。同时,对于平台方来说,成本也不高。因此,这类服务往往售价较低。有的平台还采用了“微课”的形式,用户以几块钱、几十块钱的价钱,就可以观看一节简历扫盲课。

客单价低,意味着用户对价格不太敏感,更愿意消费。同时,简历修饰、面试模拟等项目几乎是求职的“刚需”,需求巨大,因而收益可观。还有个别公号推出了职业偏好测试、性格测试等服务(事实上,网上大多可以找到免费版本,不过这也不妨碍商家将之打造成一项辅助收入)。正是因为这些特性,一些资讯类的平台,也涉水了此类业务。比如“智联招聘服务号”推出了一对一职业咨询和简历优化服务。实习资讯类公号“实习僧”也推出了定制简历服务。

同质不一定同价

不过,对用户来说,如何判别各家的性价比,依然是个难事。还是以简历服务为例:

从几百元到免费,价格可高可低,差异很大。需要人工批改、润色简历的,价格较高。线上课程因为是录播,不存在额外人力成本,定价较低。他们更多是运用拼团、砍价等营销手法,达到获客的目的。

当然,上面的例子还展现出另一个侧面——在就业咨询这块市场中,老牌的招聘门户并不一定占优势。尽管智联招聘也推出了简历修改服务,但相较其他小平台,它的定价还是显得太高冷了。此外,无论是智联招聘、还是前程无忧,在应届生校招时,仍以发布资讯、对接为主,并未把就业咨询等增值服务作为重点。

这一领域的相对真空,让各路年轻的创业团队,迅速蜂拥而起,分一杯羹。反过来看,对于校招来说,在校学生、或毕业不久的学生团队,其实反而拥有更多相关经验和同学资源。再者,如何书写简历、通过笔试面试,某公司待遇如何、环境怎样,往往都是“经验之谈”。在这方面,拥有大数据的巨型公司,相比能建立精确关系网的小平台来说,并不一定占优势。事实上,三五个师兄师姐的经验和忠告,往往最能令职场新人感到踏实。

在求职者、招聘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中介的存在有助于弥合差距,尤其是让刚刚脱离学校的毕业生迅速“社会化”、适应用人需求。但在平台高度分散、招生常常不透明的情况下,还是会出现一些乱象。比如,内容相似的产品,在各个平台五花八门的包装下,价格可能相差很大。已经推出的课程,经过稍微的变化又可以封装成新产品推出。另外,媒体还报道过伪造实习经历、付费实习等现象。

未来,随着产品升级、竞争加剧,可能会出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加之业内对付费实习等行为的抵制,整个业态可能会更加规整。毕竟,从本质上讲,服务业还是应给予用户真正的价值,而非收割焦虑的韭菜。

    责任编辑:邹熳云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