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左道: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2018-09-28 16:12
来源: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

[美]彼得·罗斯·兰奇著,杨献军译,斯坦威图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24年,希特勒还没有执掌德国政权。这是希特勒最终转变为自称救世主和绝对正确的领袖的一年。这一年,希特勒远离社会,因啤酒馆暴动失败而待在监狱里。也正是这一年的深入阅读和写作,一年的审判和演说,造就了他后来的思想。在《1924》这本书中,彼得·罗斯·兰奇描述了这一年的故事和场景,这对理解希特勒这个人和他后来种种残忍行径是至关重要的。

《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

吴晓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0年代上海的海派文学前所未有的丰富,中国的现代性和未来性都充斥其中,也呈现出了“东方的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等半殖民地的驳杂性。本书试图借助文学广告这一聚光灯,重新照亮一些文学史空间。

《阿尔比恩的种子:美国文化的源与流》

[美]大卫·哈克特·费舍尔著,王剑鹰译,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阿尔比恩(Albion),最早有记录的不列颠的名字。本书从民俗的角度切入,试图解答美国自由体系的决定因素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1629—1775年英国向北美的四波移民潮深刻地改变了北美大陆,带来了四种不同的不列颠民俗,并奠定了新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基础。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元素》

[美]罗伯特·伯德著,金晓宇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在本书中,罗伯特·伯德详述了塔可夫斯基的主要电影作品,指出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基于对土、火、水、气四种基本元素的检视或颂扬,电影的元素与孕育着可能性的时间的统一感是分不开的,而电影强化了人类体验中的这种统一感。

《发现东亚》

宋念申著,新星出版社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概念是很晚近的产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渐定型,后者则只是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本书书写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

《京都,流动的历史》

[日]小林丈广、[日]高木博志、[日]三枝晓子著,谢跃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一部地理、历史、文学相交融的京都学著作。三位日本历史学家实地考察京都的“道”与“场”,结合诸多珍贵史料,深度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京都面貌,探索京都文化的根基与流变,呈现一个真实丰富和不断变化的京都。

《恐惧本身:罗斯福“新政”与当今世界格局的起源》

[美]艾拉·卡茨尼尔森著,彭海涛译,汉唐阳光|书海出版社

当群体性恐慌到处蔓延时,整个国家将如何治理?公民权利又如何保障?本书中,作者将历史幽微融入到宏大的国际视野中,讲述了罗斯福和杜鲁门时代弥漫在整个美国社会中的恐惧,梳理了“新政”时期美国各方政治势力在国内外政策制定方面错综复杂的角逐,并重点呈现了“新政”与南方黑人之间的关系变化这一段意义深远的历史,这一关系也是“新政”最大的悖论。

《老后破产》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编著,王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长寿,这个幸福社会的象征,为什么成为压垮老后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NHK特别节目录制组以“金钱问题”为主轴,揭露“老后破产”在居住、生活、医疗、人际关系等面向中的各种影响。案例中的每一位老人,年轻时都与你我一样认真工作,做好了退休后的储蓄计划,却从没想过老后生活如此孤独辛苦,甚至失去求生欲望。

《两个世界的战争:2500年来东方与西方的竞逐》

[美]安东尼·帕戈登著,方宇译,后浪出版公司|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自“9·11”事件以来,西方国家出版了大量从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等角度切入剖析恐怖主义的根源的著作,本书综合了这些视角,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一切都要从2500年前西方与东方的现实与思想分野开始梳理。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

[美]卢汉超著,段炼、吴敏、子羽译,山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转变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各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层次,并以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通过对上海棚户区及石库门里弄的生活场景的再现,卢汉超对上海中下阶层市民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全方位展现了传统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韧性。

《十月的风——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事件与回忆》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著,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著作编译部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本书对列宁的生平活动及其马克思主义革命的理论遗产进行了索引式的全面叙述。向读者展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危机、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和布尔什维克运动的整个进程。从列宁作品和同时代人回忆录中选摘500多段引文、从纪念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的俄罗斯和国外档案馆和博物馆里选取了400多张图片。本书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独家授权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太平天国与晚清社会》

夏春涛著,新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尝试从多方互动的角度,将太平天国放在整个近代中国社会进行考察。既从社会层面追寻太平天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状况;又聚焦作为对手方的清廷的应对之策,官场风习、民生状况的起伏以及对晚清社会的影响。

《特别的人民,特别的国家——美国全史(第9版)》

[美]玛丽·贝丝·诺顿等著,黄少婷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将社会和政治历史全面地融合在一起,超越一般历史著作只关注公众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局限性,深入探究美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关注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从“人民”与“国家”的关系角度介绍了美国的历史进程。

《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

[美]冯文著,常姝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当年的“小皇帝”“小太阳”如今长大成人,他们是“垮掉的一代”吗?读大学赶上扩招,毕业后难找工作,结婚前攒钱买房,生孩子又成了“夹心层”……他们被戏称“什么都赶上了”,成了“史上最独特的一代人”。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选取个案多年追踪,结合学理深入分析,为我们聚焦80后这代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的“唯一的希望”。

《文化的演进》

[意]路易吉·卢卡·卡瓦里·斯福尔扎著,石豆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人类伟大的迁移史、人类基因的秘密以及基因与文化的深刻互动和相互影响,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宏大的人类文化演进的历史画卷。所有这些内容会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种族差异、文化差异以及人类本身。

《椰壳碗外的人生: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回忆录》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徐德林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想象的共同体》作者、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回忆性著作。书中回顾了他幼年、求学、教学,在东南亚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后的种种新尝试。安德森一生经历丰厚,他的写作更是精妙幽默,富有个人魅力。

《艺术或生活:图说伦勃朗 艺术和道德》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著,俞佳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图说伦勃朗”与“艺术和道德”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茨维坦·托多罗夫通过对伦勃朗表现日常生活的版画和素描作品的分析,来探寻画家的人生轨迹;后一部分他又探讨了在文学艺术领域中,艺术是否要臣服于道德,艺术家的伟大是否注定取决于他们的实践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英国史》

[英]西蒙·沙玛著,彭灵、刘巍、翁家若译,中信出版集团

本书是在BBC同名纪录片的基础上完善而成,全面梳理了大不列颠帝国的兴衰史。从罗马入侵到诺曼征服,从黑死病到伊丽莎白的辉煌,从光荣革命到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在西蒙·沙玛的笔下,恍如重演,现代文明先驱者的艰险历程令人动容。

《最后的冰川》

[英]彼得·沃德姆斯著,李果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你能相信30年后,北极的冰盖就将不复存在吗?为何北极冰川的命运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在全球加速变暖的当下,那些行之有效的环保措施为何一再引起科学家与政策制定者的争论?我们还来得及拯救最后的冰川吗?

《左道: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

[美]万志英著,廖涵缤译,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左道》一书以大众或通俗宗教为大框架,审视了五通(财神)信仰的缘起和漫长演变。这份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的研究,充分展现了中国宗教文化中神灵的邪恶面,及其在道德上的暧昧与矛盾,使我们得以窥视不同时代背景对普通人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责任编辑:方晓燕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