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的她专注陶瓷半世纪,一件作品有人出价过亿都不卖

2018-09-25 11:07
河南

李梅花、阎夫立夫妇,一个有着陶瓷领域的省重点实验室,一个是陶瓷艺术界的大家,夫妇俩成绩卓著,名头都不小。近年来,阎夫立先生身体欠佳,李梅花更多地代表两人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在夫妇二人的郑商瓷艺术博物馆内,见到了工作中的李梅花。李、阎夫妇都是禹州人,二人在陶瓷文化事业上精研了半个世纪,通过传承与创新,在研究中国传统五大名瓷的基础上,发掘整理出了郑州商代原始青瓷的文化与工艺,并在创作实践中嵌入新瓷技艺,创烧出了郑商瓷。
李梅花此前最广为人知的头衔是观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她制作的观音既有传统特点,又有创意创新,情态各异,贴近生活,被西方艺术人士誉为“东方美神”。
创作中的李梅花,朴实无华,身心全情投入,有时甚至听不到身边的人跟她说话。
她说,自己手中的观音,与宗教无关,与善良有关,身上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影子。有人就曾在她的观音作品前流连,赞叹“李梅花塑造的观音会说话”。
造访时,李梅花恰好有一窑瓷器正在烧制中。她介绍说,这一窑要不间断烧制9到11个小时,而我们,则赶上了古老又现代的柴烧窑的烧制。说古老,是因为古代的瓷器都是柴烧;说现代,是因为经她改进的窑,对柴草不挑剔,热能利用率更高。
“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三座窑,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李梅花说,正在烧制的柴烧窑,是新型的节能环保窑炉,因为改进了炉膛,即使是破旧家具、秸秆枯枝都能利用,不仅热利用率高,可以用960斤干柴,烧出其他窑10吨燃料的效果,而且窑内温度可以达到1280-1320℃,是国内柴烧窑的最高记录。
“烧瓷是火中求财,火中求艺,瓷是火的艺术。”李梅花说,他们研制的节能环保窑炉技术,热量经过多重循环利用,排放废气少,温度都在100℃以下,而且出渣少,目前已经获得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多项专利,她愿意无偿贡献给社会,让更多人可以分享这一环保成果,名字就可以叫做“为民窑炉”。
此外,李梅花还有重油烧窑、气烧窑等两个大窑,不仅同样具有环保和技术上的先进性,而且其中气烧窑的高度达到了3.5米,比国内2.8米的气烧窑高度记录还要高0.7米。
除了亲自动手制作、烧制瓷器外,李梅花现在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传授技艺上,夫妇二人的很多成果与心得,都愿意倾囊相授。目前李梅花正带的两个徒弟都很年轻,她不无骄傲地说:“他们可以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水平相媲美。”
李梅花带徒弟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我要求他们25岁之前必须结婚,26岁必须把孩子生了……”李梅花说,人生到了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事情,这些孩子都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她不仅要教好他们技艺,还要管好他们的生活,随后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上了。
走进陈列室内,看到自己的作品,李梅花立即像换了一个人,如数家珍地讲解起每一件作品。从她送给迪拜王储的水滴瓶,到三次参加世博会、征服西方艺术名家无数的“金镶玉”、“银镶玉”;从中国传统制瓷、施釉技艺,到器形、色彩的创新……
“有人喜欢把做坏的瓷器砸掉,我不愿意砸,因为感觉我精心制作出来的作品,就没有不好的!”对此,李梅花解释说,以前人们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但现在经过她对原材料、工艺等的改进,已经可以实现“十窑九成”,所以她一直都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
尤其是在材料改进上,李梅花说,目前重视环保、重视健康是现代人的强烈追求,所以她也把这一理念用到了制瓷材料上,思想里通过创新带动材料革命。比如传统的唐三彩,釉料是含铅的,对人体有害,目前他们已经研制出了无铅三彩釉料。
“我们这里的材料即使吃到肚子里也是有益无害的!”李梅花提到的,就是麦饭石,目前她们已经成功地把这种健康原料用进自己的瓷器,开发健康实用的餐具器皿等。最神奇的是,某国内著名白酒品牌需要窖藏五年才能实现的发酵效果,在她试制的容器中,一年就达到了同等指标。
“这里的作品,我可以跟大家说三天都说不完。”一言一语里,李梅花满是对自己作品的喜爱,据她透露,这件创新制作的陶瓷根文化藏品,曾有人出价过亿,她也没答应出售。其他的出价达到数千万级别的藏品也不在少数,但她不愿只追求金钱而失去对艺术本身的追求,都拒绝了。
“目前的计划是建立一个陶瓷博物馆。”李梅花说,他们夫妇所拥有的资源,可不仅是眼前的这些藏品,以他们目前在陶瓷界的影响力,有不少国内的藏家愿意把自己的珍藏交给他们代管,有几个收藏有两三百件中国古代陶瓷作品的国际友人,也正筹划着让中国的作品“认祖归宗”。
“希望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博物馆能有来自世界各自的陶瓷作品,能给展示全世界的陶瓷历史。”李梅花说,自己现在想做的事太多了,只感觉时间不够用,“我真的想再活100年”。
摄影/石光明  文字/王昊  编辑/球球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