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 抢救陆游故居

2018-09-20 16:13
上海

情趣的流逝意味着人生乐趣的流逝,诗情画意的精神生活伴随了华夏儿女几千年的飘逸……杭州孩儿巷98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诗人陆游就是在此留下了传颂了800年的人间情景佳句……杭州列为保护建筑的有275项,上海是385,北京是448,纽约是884,伦敦是1万,英格兰是60万,日本是100万。幸运地是,孩儿巷98号也被列为了保护建筑的项目!

(摄影:顾一帆 供稿:陈泰明)

1、陆游“一夜听春雨”的小楼

杭州孩儿巷98号占地约400m2,嵌在簇新的多层楼群中,不仅怪异,而且孤绝。我们当时去时是10月份,几抹红色缓和了这种不协调:写有“古宅之春”四字的大红横幅被紧绷在屋檐下,门上贴着红对联,门楣上一条红纸黑字横批“感谢党的领导”,五盏红灯笼被挑在二楼围栏上——传递着一种直截了当的、粗放的欢喜。

1984年3月,杭州市下城区有关部门曾在延安路孩儿巷口立过一块介绍该巷的石碑,上书“孩儿巷,宋时名砖街巷,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居此……”,人们方始知道,被传颂了800多年的陆游诗作《临安春雨初霁》中的佳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当时,为保下小楼用尽心力的陈珲女士,她先后在杭州南宋临安皇城考古队和市园文局考古所工作过,现退养在家,发现孩儿巷98号“宋墙”者。

她自称“我不是权威”。我觉得能保下孩儿巷98号,她立了大功!

据史料记载,陆游曾四次在杭州(南宋时称临安)居住,分别是1159年(35岁时)、1186年、1188年和1189年初夏,总共住了两年多。她在陆游的《渭南文集》中查到有“……时寓砖街巷南小宅之南楼”的自述,而砖街巷,宋代又称保和坊,即孩儿巷,可见陆游确实在此巷住过。

民间相传巷内陆游住处就在98号。据住在里面的钱希尧老先生说,小楼是其祖父钱启翰民国初年托诗友郁达夫代为买下的,郁达夫当时推荐该屋是陆游居住过的。

古宅几经修葺,几易主人,到了钱希尧祖父辈入住时,已有房客。据在此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包起龙先生回忆,解放前后小楼主人把前后厅两边及厨房都用木板隔成房间,用以出租,维持生活。1953年他全家搬入时,前后院已有七、八户人家,花园也租给印染厂用于晾晒布匹。后来该房产权也有部分发生变更,有归属钱家的私房,也有公房。

孩儿巷连接杭州市闹市区的延安路,属黄金地段,几年前此地段商品房价已攀升至每平方米6000元起价。据说,“房管部门不止一次动过它的脑筋”。迎接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系列冲击波,是所有老宅必须直面的。

2、一波三折保古宅

第一波:从拆到保。如果不是“节外生枝”,孩儿巷98号的命运应该像周围的那些旧房子一样:夷为平地,再造新楼。

1997年,孩儿巷被列入杭州下城区旧城改造范围时,这里已住着20多户人家,冬天冷、夏天热,雨天漏,都盼着拆迁;而同巷62号的韶山中学用地不足10亩,人均用地远未达标,学生跑步只能在小区道路上进行,学校缺的,就是一个操场。1998年,韶山中学申报扩建操场获准,包括98号在内的46户居民住宅划入红线。

1999年1月,住在里面的钱希尧向有关部门反映,此宅为陆游故居,要求保留。2月12日,杭州市文保所否认该宅为陆游故居,认定为清末民初建筑。5月推土机开来,推倒了小楼的第一进和第五进,钱希尧家等3户,成为“仍住在危房中的钉子户”。

5月21日、22日、26日,当地媒体对此事作了连续报道,引来了2000多杭州市民寻访小楼,许多人看后都认为“有关部门应该手下留情”,绝大多数人还在写给当时杭州市长仇保兴的呼吁信上签了名,这就是孩儿巷98号引发的“两千人上书市长事件”。

6月,杭州市领导组织专家多次踏勘,杭州市园文局汇总后认为,孩儿巷98号是清代晚期建筑,有一定历史价值,应予保护。

7月,下城区向市政府汇报,此宅已进入保护程序。据当时介入此事的一位媒体记者回忆,当时的分管副市长曾召集各部门开会,明确表示“要保”。

事情似乎圆满解决,但其间若隐若现的某种随意性令人不安。譬如在“陆游故居”的确认上,引来颇多议论:要扩大知名度时便与名人攀亲;而一旦因保护名人故居影响某些利益时,便以“无史料可查”避之不及。

第二波:隔年却又要拆。2001年4月,因韶山中学扩建项目拆迁期限即将到期,杭州市城乡建委组织有关部门对孩儿巷98号是否保留重新研究并报市政府,市政府又进行一轮现场踏勘和研究。

2001年9月30日杭州市政府以文件形式发给浙江省文物局的复函上看到:“鉴于该建筑既非陆游故居,又不属于文保单位或文保点,且已破旧不堪,尤其高达4米的泥墙多处出现裂缝,建筑内木质结构已被白蚁严重侵蚀,遇恶劣天气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并且,市政府已于7月4日作出决定,对该建筑予以拆除,其部分构筑物由园文局文保部门予以收集。”同时,杭州市文保部门将此宅定性为“晚清传统建筑”。

拆迁补偿的条件已相当优惠,但钱希尧坚持不搬。他清楚地记得,1982年,当时的下城区政府曾通过孩儿巷居委会动员98号居民搬迁,要在此建陆游故居纪念馆。后因财力所限,无法安置住户而搁浅。

当时,老人的觉悟也许没有高到“保护古宅,誓与之共存亡”的境界,但在当时的危急关头(譬如一次又一次接到让他腾空院子,第二天就要来拆墙的电话),他的执拗确实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不懈地写信、上访,引来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部分媒体的支持。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陈文锦:“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应该多留几处古建筑。在以往杭州旧城改造中,一些文物考古人员多次发现具有保留价值的古建筑,但还没来得及采取保护措施,就已被拆成一堆瓦砾。所以,拆不拆孩儿巷98号,应该再慎重一些,最好召集城建、文保、考古、园林、规划方面的专家认真论证一次,不要由一两个单位说了算。”

浙江省旅游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戎玉中:“孩儿巷是杭州名巷,98号那幢古宅在杭州已很难找到,的确有保护价值。古宅并不在路中间,如果调整一下规划,将古建筑修缮作为陆游纪念馆,岂不更好?我们不能再做拆毁鼓楼和丰子恺故居这样愧对历史的傻事了。”

一些市民:“现在一边在造不新不旧的仿古街,一边又在拆古建筑,真是一个怪现象。”

2002年3月,头痛不已的韶山中学以“拒签房屋拆迁安置协议”将钱希尧告上法庭。6月14日,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判决韶山中学胜诉。6月24日,钱希尧接到校方电话,告知判决书已下达(而他还没拿到),“你该搬东西了。”

这时的钱希尧,真的急了。着急的,不止他一人。

第三波:最后十天。陈珲,杭州园文局退休职员,她因职业的敏感一直悄悄关注着孩儿巷98号的命运。

2002年6月17日,陈珲去图书馆查了一下午有关陆游在临安活动情况的资料。18日,拿着相机赶往98号,进行测绘和调查。

6月22日,陈珲发现了古宅西侧的一堵泥墙,下厚上窄,呈“宝塔形收分”,墙中嵌有增加强度的“木骨”,是明代以前建筑的墙体特征;墙中剔出的刻花黄青釉瓷片,其中两片后经原浙江省考古所所长、全国著名陶瓷专家朱伯谦鉴定,一块为“北宋甚至更早”,另一块则可能是南宋的。

第二天又去测量,算出墙基的厚度,她又对比了杭州城里现存的一些泥墙。

陈珲确信,孩儿巷98号始建于宋代,重修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留下了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保存较完整。

6月24日,接到校方催搬通知的钱希尧一连打了好几个电话给陈珲。情急之下,陈珲将“发现宋墙”的消息告诉了一个当年在考古队受访时认识的记者,依赖新闻媒体发布消息,这是保住古宅最后的机会了!

6月25日,一篇题为《将拆的孩儿巷98号根在宋代》,这是最后的呼喊。同日,又一个文物贩子赶到孩儿巷98号联系包拆,报价已攀至20万元。但看完古宅后,他连连说:“拆了可惜,拆了就完了。”

3、终于救了孩儿巷98号

见报文章引来了古建及文史专家,其中就有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城规系老教授周复多。7月2日,他又紧急联系了我,7月5日我赶到了杭州。周教授和钱老先生领我查看了这幢老宅,它正如前面所述的是明代始建的,自清代至民国不断重修的优秀中型民居,并且在一侧的山墙用泥土夯筑,有明显的宋代痕迹。现有整幢建筑,虽已破损,但格局依存,主要厅堂屋架、门扉、窗尚称完整,房屋虽已破损,但完全可以修复,且有陆游故居遗址的历史典故,虽然存疑,但不妨碍其属于优秀历史建筑的品质。我和周教授,以及后来赶来的陈琛技术员取得了一致看法,要竭尽全力抵制法院的判决,并促成老宅的保护。

当天,我召开了一个有记者参加的专家座谈会,发表了总结性意见:这座老宅总体风格是清代中晚期古建筑,现在的建筑不断在原址上改建修缮,所以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除了宋墙的建筑遗迹,还有明代的柱础、“蠡壳窗”等,清代雕花门窗上,还有英文字出现,很是珍奇。孩儿巷98号是杭州一个重要的历史“地标物”,价值数千倍于一幢新的豪华商品房。

周复多认为,学术争论也许100年也没有定论,但是像孩儿巷98号这样的古宅,如果再不抢救,就会有倾覆的危险,更何况还有拆迁队时时等着拆毁它。他认为,既然有那么多专家都认为它有文物价值,有关部门就不应该急着拆了。

当天参加座谈的还有浙大区域与城市规划系、历史系、土木系等诸多教授,众人一致认为,孩儿巷故居是一座有生命的“古建博物馆”。

当天下午,我为保护此宅专门写了信,并专程请毛昭晰先生(全国政协委员,原浙江省文化厅长)将信件直接交到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手里。我知道专家的呼吁、媒体的声援不足以抵得住法院的判决,还得借助于更高层次政府领导的作用。

当晚,王国平书记做出批示:孩儿巷98号不能拆。他还责成有关部门尽快组织力量修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规划》未出台前,“老城区所有已批准同意的旧城改造项目要重新审查,未批项目一律暂停,以避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后来浙江省文物部门也专门就孩儿巷98号的保护工作提出了要求。

保住了孩儿巷98号,我从中看到了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缺失,这样一座优秀历史建筑,竟然被判定为拆迁对象。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的领导向我诉苦,说他们人员不足,水平不高,古城里面还有许多这种存疑的古建筑无法判别,实是无奈得很。杭州市规划局和园文局都有我的学生,我觉得应该给他们协助,以避免再次发生孩儿巷老宅的事件。我请他们立即提出存疑的名单,共近百处。我就利用我在同济大学讲历史遗产保护课程的条件,定为现场教学实习的课目,要求选这门课的博士生、硕士生全部参加,作业题目就是“杭州市区内历史建筑保护的鉴定”。请杭州市提供车辆和带路的干部,用两个周末发动了52个学生,我亲自坐镇,指挥答疑,几个讲师、助教带队,第一天我先现场教学培训,下午就进入现场,井然有序地把这些存疑的以及后来又补充的历史建筑都作了调研鉴定,回校后按统一规格要求制成正式文书。这件事所有参与的学生都很高兴,觉得学到了实在的知识,对杭州市的文保工作做了有实效的贡献。我不收他们一分钱,杭州有《钱江晚报》等媒体的记者也兴冲冲地作了跟踪报导,也是对杭州人民是一次保护建筑遗产的教育。

补记:

孩儿巷98号后定为杭州市优秀历史建筑,得到全面整修,屋主钱老先生将房屋无偿捐给国家,后作为陆游纪念地并开设茶室,每天游客、茶友甚多。2000年时我有事赴杭,钱老先生特请人送我亲笔题字横匾一幅,上书“挽狂澜于既倒,救文物于危难”,下落款为钱武肃王第三十四世孙,孩儿巷98号古宅主,钱希尧赠,2000年九月十六日。记得当年钱老先生已是九十多高龄了。

注释:

“侧脚造”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营造法式》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的做法。

“蠡壳窗”:明清时代江南建筑所特有的,贝壳片半透明,即可避风雨,又耐久,靠手工磨制,工艺烦琐,所以当年只有富裕家庭才用得起。清代中叶以后出现了玻璃,“蠡壳窗”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因此,它记录了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时期。“蠡壳窗”目前已很罕见,江南地区只有周庄、苏州东山和西山的古建筑上还有几幅。

(本文节选自《留住乡愁:阮仪三护城之路口述实录》,阮仪三口述,居平编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版 )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