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不做货币政策万能论的信徒,财税政策要真正做好减法

董希淼/经济参考报
2018-09-20 08:5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货币是金融的基础和血液。作为中央银行影响利率和金融体系的综合措施,货币政策备受关注。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之际,各方对货币政策要求和期待自然会更多,既希望货币政策服务好稳增长、扩内需、促就业,又要有助于防风险、去杠杆、调结构。但货币政策并非万能,应通过综合施策、深化改革,来实现多个政策目标的平衡。

今年上半年,在内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我国金融市场总体平稳,服务水平和能力持续提升,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随着金融市场乱象整治活动持续推进,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功能萎缩,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下滑;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普遍下降,部分行业、企业间的结构性信用紧缩问题加剧等。

在保持稳健中性基调未变的情况下,央行对货币政策进行边际调整,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约2.8万亿元,远超去年全年总和,保证了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采用差别化的准备金率和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我国货币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从“宽货币”转向“宽信用”,确有必要,有助于稳定信心、稳住预期。

不过,多年来我国习惯于利用金融措施特别是货币政策、信贷政策,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但边际效应减弱,而且后遗症严重。我国经济当下面临的许多问题,根源在于过去偏重速度的增长模式,也与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此外,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结构引导功能是边际的和辅助性的,频繁使用结构性工具可能导致总量偏多,影响稳健中性的基调。

因此,要正视货币政策的作用——既反对“万能论”,又反对“无用论”,但主要是反对“万能论”。下一步,既要在保持基调不变的前提下,继续对货币政策进行预调微调,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经济风险;又要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保护公平市场竞争,从深层次推动各类问题解决。

从稳增长的视角看,要采取措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核心就是维持货币币值稳定,但促进经济增长也是法定职责。因此,下一步要继续保持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在市场流动性已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使流动性能够更有效率地注入实体企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等支持服务。

从扩内需的视角看,财政和税收政策要真正做好“减法”。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来提振总需求。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扩内需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要继续将“减税降费”等改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财税政策在扩内需中的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如加快地方债发行,加大基建投资力度,为稳投资筑底托底。要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成立为契机,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作用,进一步改善小微企业、“三农”经济、民营经济融资环境。

从去杠杆的视角看,要注重政策的协调配合和综合施策。根据华尔街顶级对冲基金桥水公司创始人瑞·达利奥的研究,实现“漂亮的去杠杆”,既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又要有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就国内而言,去杠杆重点在国企,国企去杠杆又与去产能、降成本等任务相交织,因此,产业政策的配合也必不可少。从我国不同部门杠杆率的特点看,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工作不仅需要做好国有企业降杠杆工作,还要控制好居民部门的杠杆情况。因此,结构性去杠杆要从全局出发,实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统筹协调,从政府、企业、家庭三个维度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工作。(原题为《不做货币政策“万能论”的信徒》)

    责任编辑:郑景昕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