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两千大学生“被入职”:查信息泄露,更要查偷逃税

澎湃特约评论员 陈城
2018-09-13 18:35
来源:澎湃新闻

还没毕业却已经交了几个月的工资个税,如此吊诡之事近日真实上演。据中国之声报道,江苏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发生大规模学生信息泄露事件,2000多名学生信息遭盗用,疑被企业用于偷逃税款。靖江警方已立案侦查,两名涉案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00余在校大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就业、被缴税,相关企业人员承认用学生信息偷逃税款,其背后的利益链昭然若揭。

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企业用于支付职工薪酬、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款项,可不计入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现实中,一些企业也正是借此大做文章,虚报员工人数,以降低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达到偷逃税目的。 

随着近些年国家税务部门加强查处力度,这一路子已被堵死,但这并不代表企业就不能使用这一方法继续获取违法所得。比如,获取一定数量的公众有效证件,通过合法手段进行登记,给外界以该公司确实有员工人数增长的表象,就可能在账目上通过税务部门的核查。

此次怀德学院事件中,利用学生信息虚报员工信息的不法企业,是两家保险代理公司。这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行业,也扮演着诸如承接大公司劳务外包等角色。因而当税务部门稽查时,有借口让这些被入职的“员工”不在场,这种操作的隐秘性,加大了执法难度,也很容易造成监管上的盲区。 

有税务专家表示,只要去掉学生们的就业记录,不会对其今后的征信和就业有负面影响,这固然是好事,但并不能因此改变企业利用学生信息偷逃税、涉嫌违法的事实。当事企业对此理应有清醒认识,而非心存侥幸。

这也给税务部门提了一个醒,对于保险等行业进行税务稽查时,不能将员工有效证件等凭据作为仅有的证据,而有必要多留一个心眼,多源头、多渠道、多方式交叉印证,查清这些企业的缴税是否有水分。对于利用大学生等群体作为“影子员工”、逃避缴税法定责任的新型违法行为,监管部门也应该高度警惕。 

据报道,该校2014级和2015级的学生登录江苏省网上税务局进行查验,都发现了类似情况。自发统计发现,涉及到的公司至少有7家,“被入职”的时间短则两个月,长的近1年。这说明,此类违法操作已经存在一段时间,而且极有可能不止涉及怀德学院一家高校的学生。

当然,在查清涉事企业在纳税上的违法事实外,对于学生信息泄露的源头也不能放过。两名犯罪嫌疑人和涉事企业在违规操作中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到底是“黑客”所为,还是学校内有人和企业内外勾结,必须深入调查。

    责任编辑:甘琼芳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