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三名大学生参观有感:更珍惜当下生活环境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陈斯斯
2018-09-04 18:41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9月4日,星期二,晴。

立秋后的上海已不再那么炎热。

“还没开学,我们想抓住暑假的尾巴,来参观感受下,学校在暑期前也布置了一项任务,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大会址算得上是上海最有标志性的红色历史建筑了。”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刘同学说,他即将升入大二,今天和同宿舍2名同学一起约了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3名大二学生一同参观一大会址纪念馆。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刘同学出生于1999年,是“准00后”,早在10年前,家在上海的他就来过一次中共一大会址。“我父亲当时在这附近工作,下班了就带我来这里参观,那时候还没系统学过历史课本,就知道少数几个革命家,比如毛泽东、董必武,那会儿这里陈列很简单,现在整个环境完全不一样了,还有视频等多媒体,文字介绍也更加完整丰富。”

同宿舍另外两名同学周嘉伟和吴文旭都来自江苏,两人一大早就从位于浦东新区临港的上海海洋大学出发,坐一趟公交,再转了三趟地铁,足足2个多小时,快11点才赶到一大会址纪念馆门口与刘同学碰头。

这台李大钊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吸引了3名大学生的注意。

三人一路结伴一路参观,最感兴趣的还是一些文物和雕塑,如李大钊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这台打字机跟我们在其他展览馆看到的很不一样,仪器很精密,也很有机械感,一个按键上同时有英文字母和数字。”刘同学说。

让周嘉伟感到有意思的还有纪念馆的布局和设计,他说:“我第一次来这里,但发觉这里的展览品是按照历史发展来陈列的,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说起,讲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再讲到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再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历史中穿插人物介绍,走一圈就像走过了一段历史,仔细想想很有意思。”

三名同学在参观的同时,还一起讨论起了各自看过的革命题材电影。“《地道战》、《地雷战》这些我都看过,还是自己在CCTV少儿频道看的。”刘同学说完,吴文旭接着说:“这两个电影是我小时候父亲、爷爷专门找来给我看的。”周嘉伟则说了最近几年他看过的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现在越拍越好了,《建党伟业》、《建军大业》这些都拍得非常好,还着重挖掘某个人物或事件详细讲述,再加上一些文艺改编,很耐看也很震撼,越来越适合年轻人一代看。”

三人主动向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人员咨询中共一大会议的背景故事。

三个大学生参观最深刻的感受是要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环境。

周嘉伟说:“小时候父母工作很忙,觉得有得吃、吃好点就可以了,现在工作稳定了,吃饱不成问题了,家里也算得上小康家庭,日子也越过越好,家里人对国家和政事也更为关注,父母天天看一些新闻,关注国事,特别是贸易、军事,也一直期盼着国家越来越发展。”

对于如何让革命故事和革命人物的事迹更多地走进普通人心里,如何增强红色历史建筑的可看性、趣味性,三名大学生也都有自己的思考。

刘同学说自己还是最喜欢电视剧等视频的形式去展现红色历史故事和人物。吴文旭更喜欢书籍,他记得家里的一本讲述艰苦的抗战故事的书籍《高山上的火苗》,“这本书通过江苏一个个地名来讲述一个地区发生过的历史性事件,对于熟悉这一地区的人来说,很有兴趣去了解去阅读。”周嘉伟喜欢的则是一些有趣味性的历史小说,“拿《明朝那些事儿》来说,类似的红色历史故事如果可以写得很有趣、很生动,背景很细致,可能会更加吸引年轻一代去阅读。”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获悉,随着暑期进入尾声,观展客流也有所“降温”。7月每日客流为7000-8000人次,最高一日超过9000人次;8月每日客流5000-6000人次;9月1日为3280人,2日为。“这两天来,团队游客少了,学生群体也少了。”一大会址纪念馆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