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沈阳 | 我见过皇寺喇嘛跳塔

2018-08-20 18:04
辽宁

乾隆皇帝有诗:天聪建年后,蒙古曰觐来。是皆奉佛者,梵宇于是开。将修建皇寺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说得清楚明白。这座庙宇承载了多民族的文化符号和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源自藏地的羌姆。这种宗教仪式在沈阳消失已久,幸有皇寺附近的老住户杨魁斌老人能为我们回忆当年的盛况。以下是老人的口述内容:

跳塔好像是一种民族舞蹈,也好像是一种祭祀仪式,其中有的伴奏,有的跳舞。不唱歌,但是念经,念的什么咱听不懂,用的是蒙语,场面相当隆重。跳塔吧,在那个时候每年要搞几次,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啦。我们小孩那时候一有这个跳塔活动,就跟着看热闹,做买卖的也跟着起哄,挺热闹,挺隆重的。 

原图标注:古西诺耶湖畔庙宇外的布里亚特羌姆盛会(蒙古人)

羌姆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种修供仪轨,寺院僧众也用金刚舞来称呼这种仪式表演。信仰喇嘛教的蒙古族承袭了这一传统称为跳布扎,汉地百姓叫作打鬼,沈阳老辈人的叫法是跳跶或跳塔。

它和咱们汉族的庙会还不一样,像天齐庙会了,娘娘庙会了,皇寺这个不叫庙会,就叫跳塔。到了时候,听人告诉“跳塔了,跳塔了。”我们就说“看跳塔去!”

皇寺修建于清崇德年间,又称实胜寺。寺院建成后每年正月和四月举办跳塔仪式,大批蒙古族信众会远道而来烧香接佛。

跳塔开始,喇嘛从皇寺里面出来,先在那周围走一圈,附近的星胜寺,太平寺那几个家庙都跳一段。至于上不上北塔、东塔、西塔跳,记不起来了,我不好说了。这些地方有说去跳的,四个塔走一天也跳不完,恐怕太远了。 

伪满时期皇寺跳塔的盛大场面。

那时的庙院比现在的庙院大,环境敞亮,除了看热闹的以外,整个乐队百十来号人。大部分是蒙族,藏族的也有。那场面,人挤人的,挺热闹。警察也来维持秩序。

跳塔仪式中的乐队。

乐队吧,你看西藏那个乐队,基本上跟那一样一样的,估计没有西藏的多。就是吹那个唢呐吧,挺大的大唢呐,呜——吹起来。完了敲这个鼓,咚咚。那是相当热闹了。

*藏族传统乐器,藏语为“筒钦”,意为大号,是喇嘛教乐队中重要的低音乐器。

 
穿戴跳塔面具及服装的喇嘛在皇寺大殿前合影。

跳塔的喇嘛都是有级别的,最高等级的是大喇嘛,也叫大老爷,接下来是二老爷、三老爷,有没有四老爷那我就不知道了。我认识的叫金大叔的人原来叫三老爷,后来到晚年又晋升为大老爷。金老爷是我们家房东,他跳塔的时候穿马褂,一般的喇嘛要戴面具,他就不用戴。我认识一个带鹿面具的,姓郭。还有个戴白脸的,叫南海。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固定的,该带哪个就带哪个。

跳塔仪式中使用的面具。

喇嘛们跳塔剩下的衣服都放在我住的楼上,我们小孩没事就上去,找出来穿上,蹦跶蹦跶地。那些服装都是麻线的、缎子的,不是一般布料。

喇嘛们都有家,我认识的这几个喇嘛都是。和尚不成家,喇嘛可以成家。至于什么规矩,咱们不知道,小孩也不打听这个事。我就听说都有家,没家的、一个人的、没有媳妇的也有,那就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看了。

跳塔在解放后有没有我记不住了,国民党时代有,伪满时代有。后期到国民党时期跳塔的人逐渐少了,一个是生老病死,再一个就是有走的。还有当八路的,有个小喇嘛当八路走了,就我认识有个外号叫南海的小喇嘛就当八路走了。所以喇嘛人员逐渐减少,没有补充,再加上没有经费了。没有经费是最困难的,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赞助,后来越来越搞不起来了。我印象里文革后又恢复了,不是皇寺的喇嘛,他们已经不会跳了,是从内蒙古来的喇嘛跳的。

(口述人/杨魁斌 文字整理/关雯 河西 编辑/杨树)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