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画像 | 争宠的爷爷

2018-08-25 11:16
上海

返乡画像是"头号地标"记录回望故乡的栏目,意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解读当代人心中的乡愁,当你开始返乡观照,你就是那微光。

自从上了大学,很少有机会回家。虽然是省内大学,但每次要么觉得回家很麻烦,要么就是不想把空闲时间“浪费”在回家上面。不回家的话,只能每个星期给家里打一次电话,不能超过一个星期,要不然爷爷会主动打电话过来。

“哎呀呀,我这个小孙女呀,又把她爷爷和奶奶忘啦!”

“……”

并且,和他们讲电话的时候,一定不能只想着奶奶。

“俺爷,俺奶在旁边吧,让她接电话吧!”

“唉,我就知道你们都疼你奶奶,不疼我。”

“……”爷爷今年七十二岁了,但他的性格还是像我记事时那样,风趣幽默而又顽固不化,有时还有些小心眼,对了,还有些好吃懒做。可能有人会说,你怎么可以这样说你爷爷。但这确实是他,我有时候很佩服爷爷,有时候又有些讨厌他。

直到现在,我们逐渐长大,他慢慢变老,我才觉得,我的爷爷是特别固执,还特别可爱。

过年走亲戚的时候,我去姑奶奶家,也就是我爷爷的姐姐家里做客。和老人家聊天时谈到我爷爷的脾气,大家一致认为我爷爷的脾气确实很臭,而且很犟。

不过最让我忍受不了的,就是爷爷经常打奶奶。是的,现在或许很多人听到这样的事情会很生气,觉得过分,但是在那个年代,妇女挨打,是很经常的事。

这也是之前我不喜欢我爷爷的重要原因。

和姑奶奶聊了许多当年我爷爷的事,加上爷爷奶奶自己的陈述,再加上我自记事以来对爷爷的印象,我大概能连贯出我们家老爷子七十年来的生活。

爷爷出生的时候,我太爷爷已经四十多岁了,只有两个女儿。本来太爷爷就是家中独子,一直期盼能够生个儿子。所以,爷爷出生后,老来得子的太爷爷和太奶奶就十分宠爱他。但是在那个年代,就算是家人对小孩再宠爱,过的也还是苦日子。

爷爷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得去地里干活,挣工分,虽然人很小,但是也需要算人头。不过,爷爷最爱炫耀的不是自己比旁人干活厉害,而是他的“学历”。爷爷三年级没毕业,所以每次他炫耀的时候,我都会嘲笑他“才三年级有啥好炫耀的,你看看现在,哪个人的学历不是初中往上数?”爷爷这个时候总是争辩,“是比不上你们这些大学生呀,但是现在大学生多多,我们那个时候,别说是三年级,上学的都很少。

确实,爷爷说的很对,这一点我也很佩服他,那个时候太爷爷没钱再供养爷爷上学,但是爷爷自己可以翻家里的老旧的康熙词典认字,才十二三岁就当上了大队里的“小干部”(帮忙记工分)。

那时候的学习机会太过珍贵,所以每个有一丝机会的,都会将学习的作用放大。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爷爷在几十年后还能把算盘打得灵活自如,看一些书都没有什么障碍的原因。

也正是因为爷爷的“学历”和他的性格,一般村里发生什么事或者谁家有争执,闹矛盾,都会请我爷爷去评理劝说。当然,这是后话。当然,我觉得我爷爷本身并不讲理……

然后,就是爷爷的青年时代,也不算是青年时代,算是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姑奶奶和我讲,那时我们门里面(也就是有血缘,关系亲近)的男孩不多,加上我爷爷就三个,还是三家分开的,而别的门里面一家就有好多男孩,所以很多人就会欺负我们门里面的人,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门里面男孩少。

我的其他两位大爷,比我爷爷大,他们不敢惹事,也打不过那些人,所以尽量避开他们。可我爷爷是个倔脾气,拼了命的和那些邻居打,十五六岁的少年和好几个二十来岁的青年打架,每天回到家都累得像一滩泥。

我姑奶奶说的时候心疼,我听的时候也心疼,我一直知道爷爷脾气倔,往坏了说,就是脾气臭,不知道大丈夫能屈能伸;往好了说,就是遇事从来不怂,就算吃亏也不会后退的那种。说实话,这种性格的人确实很容易吃亏,我爷爷因为这个臭脾气没少吃亏。

不过爷爷却为自己的这种脾气而骄傲,还曾经和我说过自己的“光辉事迹”:我们家以前养过马,马一般都比较野,我家马就非常野,除了我爷爷,没人管得住。别人家种地用牛拉犁,我家用马。爷爷说,有人看我家用马耕地非常快,就借我们家的马去犁地。爷爷把马骑到他们家,秀了一下怎么用马耕地,就走了。然而爷爷一走,我家的马就撒开了丫子跑,人家拽都拽不住,又赶紧去叫我爷爷。我家的马一看到爷爷就老实了,最后还是爷爷帮他们耕了地。我家的马之所以那么听我爷爷的话,就是因为我爷爷会打它,驯练它。我见过我爷爷打我家的狗,确实,那时候我都同情我们家的狗,所以我相信我爷爷能把马驯得服服帖帖。

如果爷爷只是对动物和牲畜心狠,我还尚且可以理解。但是爷爷曾经说过一句话,让我感到极为震撼,还记得当时爷爷很不以为然的说:“连马我都能治服,别说一个人了,不听话就打到你听话!”

或许,在爷爷青年时驯马的时候就有这种荒唐的想法,也正是这种荒唐的想法,奠定了他在我们家里不可理喻的强势形象。这种性格的体现还是要回到爷爷青年的时候开始说起,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自然是我的奶奶……

我爷爷在和我奶奶成亲之前是结过婚的,或许说出来不好听,但这就是爷爷真实的经历。爷爷有过三任妻子,并不是像那种有钱人家娶好多老婆的性质。

爷爷的第一任妻子,听他和奶奶讲,是个比较温柔的女人,长得应该比我奶奶好看些,要比我奶奶高一些,而且还能干,这些我从那个大姑姑身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我觉得那时的爷爷,应该是对那时的妻子倾注了最单纯最真挚的爱意,这可能是后来的那个妻子,甚至是奶奶都没有体验到的。但是好景不长,爷爷和那个女人在一起没多久,他们就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人都很期待这个孩子的到来。

终于到了生产那一天,第一次当父亲的爷爷很激动,虽然是个女孩子,但是爷爷还是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正是因为爷爷的冲动,才让事情往悲剧的方向发展,那时大姑姑的脐带还未脱离母体,但是爷爷急于抱孩子,就冲动地将孩子抱起,大姑姑的母亲就这样在生产的时候大出血而死。

我不敢想象那时的爷爷是什么心情。但在那个年代,一个男人的妻子去世,身边的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为这个女人感到悲哀遗憾,而是去考虑给这个男人再续一房妻子。

因为续弦的需求,刚出生的大姑姑就成了爷爷的“拖油瓶”,所以,不满周岁的大姑姑在那时就被送给了别人。这也是后来,爷爷奶奶和大姑姑三者之间微妙的矛盾关系开始的根源。

大姑姑被送走之后,爷爷不久就娶了第二任妻子。我对爷爷的这任妻子了解的不多,或许是因为她在我爷爷的生命里出现的时间不长,爷爷和奶奶都没有过多的提起过她。只有平时爷爷和奶奶在吵架,奶奶说起爷爷的三次婚姻的时候,才会偶尔提到那个女人。据说是因为爷爷对她家暴,那个女人忍受不了,在娘家人的帮助下,怀着孩子就走了,后来又嫁给了别人。

那个女人走了之后,爷爷又成了光棍,家里一贫如洗,可是再穷也不能不结婚呀,不结婚就意味着没有后代。所以,着急的太爷爷就四处托人去给我爷爷说媒。

和我爷爷家里比起来,我奶奶的家庭比较特殊。奶奶出身地主家庭,可正好赶上了新中国成立的年代,奶奶一家都被批斗,家里面的财产都被收走,两个舅爷也不能继续学业。而那时的奶奶正赶上要出嫁的年纪,这样的出身也无法去挑拣自己的配偶。所以,当媒人踏进奶奶家里提这件婚事时,奶奶的亲戚都觉得这门亲事是可以的,毕竟,爷爷结过两次婚,也应该知道如何去疼老婆。

而爷爷在经历了两次婚姻之后也学会了去讨好别人,所以,爷爷在和奶奶以及奶奶的家人见面时说尽了好话。直到现在奶奶还经常气愤地学给我们听:“她不用干活,娶进来之后,把家里的活全包了,她就在家里顾好家,下雨了知道往家里跑就行。”奶奶和家里的人都觉得爷爷是个靠谱的人。就这样,奶奶嫁入了爷爷家,也开始了“悲苦”的一生。

后来奶奶经常和我们讲她刚嫁过去时的生活,家里真的是家徒四壁,只有一只老母鸡,还是瘸了一只腿的,家里还有两个需要赡养的老人。

我奶奶是一个比较有忍耐心,能吃苦的女性,她那个时候应该有失望,但是也没有怨天尤人。奶奶后来和我说,她当时就想,只要她和爷爷努力干活,家里一定会慢慢地富裕起来。所以,结婚第二天的奶奶就开始了正式的农妇生活,她也知道爷爷说的家里的活不需要她操心这种话只是说说,但她没有想到,爷爷竟然会像对第二任妻子那样对她家暴。

奶奶怀孕之后,爷爷的“真实面貌”就露出来了。那时农村的人都知道,一个女人嫁到婆家,有了孩子就等于有了牵挂,所以一旦有了孩子,就相当于绑住了这个女人。所以,奶奶怀孕之后,爷爷觉得奶奶不会不在乎孩子而和他离婚。于是,家暴就经常发生在我奶奶身上。

年轻时的奶奶也反抗过,因为她父母健在,每次受到爷爷的打骂,奶奶忍受不了的时候都会回娘家,那里有她的父母和哥哥,爷爷也不敢上门欺负她。

那时候的爷爷也会退让,会听邻居或是父母的话,到奶奶的娘家认错,跪在奶奶的父亲面前承认错误,发誓,再也不打奶奶,会对奶奶好。然后,所有的人都抱着劝和不劝离的心理,安慰奶奶,象征性地指责爷爷,所以,爷爷又带着奶奶回去。

回去之后的头几天,爷爷确实按照他所说的,不对奶奶发火,不打奶奶。然而几天过后,还是老样子,甚至变本加厉,如此循环往复,爷爷就捏准了奶奶不会和他离婚这一点。而奶奶也只能默默忍受爷爷的暴脾气。

爸爸出生之后,奶奶就不舍得离开,再后来,小姑姑出生,奶奶就断了离开的念头,只不过还是会在挨打受气之后回娘家找父亲和哥哥替自己出气。再到后来,奶奶的父亲去世,家里有两个嫂子,奶奶再挨打也不经常回娘家了。再加上,奶奶的父亲去世后,爷爷就不把两个舅爷和奶奶的那些娘家人放在眼里了,奶奶这一辈子的苦日子也就正式开始了。

爷爷确实是好吃懒做,奶奶曾经好言好语地和他讲道理,只要两个人肯努力,日子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我认为,爷爷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每次干活的时候总是会朝奶奶发脾气,各种挑奶奶的毛病,借机打骂奶奶。干完活回到家之后,爷爷总是自己往床上一躺开始睡觉,奶奶要自己做饭带孩子。

当年的情景我看不到,但是我在家的那段时间确实是这样,一到农忙的时候,爷爷会在干活的时候乱发脾气,主要的针对的就是奶奶。干完活回家就往床上一躺,喂猪做饭都是奶奶的事情。我和哥哥如果讲他懒,他就会讲我们两个偏心。

那已经是爷爷老年的样子了,可想而知,青年的爷爷脾气要暴躁多少倍。我回老家比较晚,我们村里的很多邻居都和我讲过我奶奶多可怜,曾经被我爷爷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但是还要拖着伤痛的身体干活。就连我的亲姑奶奶也和我讲我奶奶确实一辈子受了不少气。即使后来爸爸成家立业,姑姑出嫁之后,我的爷爷还是像以前那样对我奶奶动辄拳脚相向。

而我的爸爸和姑姑,则是爷爷暴脾气下的第二类受害者。爸爸出生时,太爷爷还健在,所以爸爸很受一家人的宠爱,可就是那么受宠的爸爸,爷爷打起来也是毫不手软。

听奶奶说,大概爸爸七八岁的时候,爷爷对奶奶家暴,那时的爸爸已经懂事,自然见不得自己的妈妈挨打,一气之下,年幼的爸爸拉着奶奶要离家出走,他跟奶奶说自己要饭养活奶奶,在今天看来就是小孩子的一句玩笑话,大人们顶多会一笑而过。

可爷爷却觉得爸爸不听话,二话不说一巴掌扇到爸爸脸上,拿起旁边粗壮的棍子就往爸爸身上打。后来一家人心疼爸爸心疼得两天没吃好饭。或许就是那个时候,爷爷在爸爸心中的形象就定格了,不能违抗,必须听他的话。以至于成年后的爸爸仍旧惧怕爷爷发火。

后来我小姑姑出生,在奶奶和爷爷的辛勤劳作之下,我们家越来越富裕起来。再后来,爸爸结婚,姑姑出嫁,爷爷奶奶也步入了中年,他们的心思已经从儿女的身上,放到了下一代身上。

爷爷奶奶不止一次和我讲哥哥小时候长得多么好看,用他们的话来讲,小时候的哥哥长得就像画里的童子一样,白白胖胖。我觉得这完全是因为他们在哥哥身上第一次体验到了当爷爷奶奶的感觉。

我们家我爸爸往上几辈都是只有一个儿子,以当时人的视角来看,我们家人丁稀薄,容易受欺负。所以爷爷奶奶一直希望再有一个或是几个孙子。

我爸爸妈妈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正好进行的如火如荼,第一胎是儿子,就不让再要小孩。但是,为了我们家的“人丁大业”,爸爸妈妈又决定再要一个小孩。于是,就有了第二胎,当时农村还流行算命,我爷爷和姥爷都找了人来算妈妈肚子里的孩子是男还是女,结果一致说,妈妈肚子里会是个男孩。这对当时一心想要男孩的全家人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喜讯,所以,为了保住妈妈肚子里的这个“男孩”,我们家好不容易攒下的积蓄,都搭了进去,家里的猪呀、牛呀、马呀都在当时被“洗劫”一空。

爸爸妈妈也离开家乡,辗转到无锡等地。不仅如此,爷爷为此还进过村镇的班房,他和我们讲,那里的人常常对犯人拳脚相向。好不容易等到了妈妈临产的那一天,家人们翘首以盼,最后等来了我这个小女娃……

我妈妈和我奶奶经常对我讲,我一出生,知道性别之后,爷爷就说:“早知道是个女孩就不要了”,然后爸爸接着爷爷的话说:“早知道是个女孩就不要了”。逐渐懂事的我每次就会适时地吐槽一下爷爷,“我刚出生的时候不是不要我吗?”这个时候的爷爷就会很无奈,一个劲的给我解释他当时并没有嫌弃我,只是因为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确实偏爱男孩子。

虽然我自己嘴上那么讲,但是我心里很清楚,爷爷奶奶对我们是真的好,就是典型的农村的老人对待自己的孙子像对待命根子一样的好。跟从小对我们严格的爸爸妈妈相比,爷爷奶奶真的是把我和哥哥捧在手心上一样。

因为从小我就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再加上爸爸妈妈在外地务工,每天为生活忙碌得心烦意乱,所以我从小就经常被父母打骂。但是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奶奶就连骂我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更别提打我了。

很多邻居家的孩子都羡慕我和哥哥,因为他们中有的人的爷爷奶奶有许多的孙子孙女,也有的因为性别的原因,并没有体会到爷爷奶奶对他们的宠爱。和他们比起来,我和哥哥在我们庄子里,就好像是“小少爷”“小公主”一样。

干农活的时候,别的孩子都被自己的家人叫去地里干活,但每次我们的爷爷奶奶总是让我们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怕我们累着或是被太阳晒到。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很多和我同龄的女孩子都早早地辍学打工,结婚生子,而我能够一直将学业进行下去,和爷爷奶奶对我的宠爱脱不开的联系。

爷爷的暴脾气虽然到老年的时候还在,但是已经逐渐地改变了。应该说,从爷爷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已经是过去式,意识到现在的社会人的想法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他就逐渐改变了。

我在上初三和高一的时候是和爷爷矛盾最大的时候。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真的要总结一下的话,那可能就是,新一代人思想和老一辈人思想在新的时代发生的碰撞吧。

那个时候是手机逐渐流行的时候,再加上各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前卫”的电视剧内容不断地出现。对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来说,诱惑力是非常大的,我渴望去改变自己,希望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自由。而我的爷爷又是一个比较封建的人,他见不得“女孩子没有女孩子的样子”。所以当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他总是看不惯,并且在我耳朵边不断地“劝诫”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小女孩就是被电视剧带坏了。

面对爷爷这种想要干涉我的自由的做法,我自然是要反抗的。当然,那个时候的我,脾气也不是很好,总是粗暴地回复他:“我已经不是个小孩子了,我有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听你的,为什么你总是要管我,你没有那个权利!”每到这个时候,我和爷爷总是要争执好久。

再加上那个时候我看着爷爷总是用一种使唤的态度对待奶奶,时不时又是责骂,甚至要动手,我对爷爷的成见更深。所以每一次爷爷和奶奶生气的时候,我都会又和爷爷展开一场激烈的“口水战”。

他说:“女人就是要听男人的话,就应该做饭干活。”我自然又是很生气,我告诉他:“男女本来就是平等的,奶奶也是一个正常的人,凭什么要受你一辈子的气”。

一开始爷爷觉得我就是神经病式的言论,我甚至因为和爷爷的争吵,一度气得不想回家,住在姑姑或者是姥姥家。

后来,爷爷自己通过看电视,通过周围一些村庄里发生的关于女人比男人厉害的事情,逐渐对这些改观。有的时候还会和我以及哥哥“探讨”,最后也承认,确实现在的社会女人和男人一样中用。尤其是知道周围村庄里发生的有些老人生病,他们的几个儿子互相推诿,还是女儿任劳任怨地守在身边照顾的事情。

爷爷还经常和村里面的老人们说,现在呀,要个儿子还不如要个女儿,以后儿子还不一定有女儿中用。所以,在我和哥哥的劝说加上讨好中,爷爷对奶奶的态度越来越好了,不再一生气就莫名其妙地找奶奶的事。每次我问起爷爷这段时间有没有和奶奶吵架的时候,爷爷总是带着委屈的语气和我们讲,“你看你爷是那么的不讲理的吗?”

对呀,本来爷爷奶奶已经把儿子女儿养大成人,并且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孙子孙女也都上了大学,他们只需要在家看着二亩三分地,每年过年享受天伦之乐。等到老年干不动活的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会照顾他们,我们三个也时常回去看望他们,晚年生活肯定会非常温馨幸福的了。

但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世事无常。爷爷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会白发人送黑发人,就想我和哥哥都没有想到我们会面临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记得自己当时从得到那个消息的时候,直到父亲下葬,一直处于哭得脑子不清醒的状态,同时还要在妈妈面前小心翼翼地假装坚强,去安慰妈妈,奶奶也哭得肝肠寸断。

我直到爸爸下葬之后的第二天才注意到爷爷,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爷爷哭,之前连眼泪都没见爷爷掉过。爸爸是爷爷奶奶唯一的儿子,是爷爷奶奶的依靠,也是他们的心头肉,但是突然之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记得爷爷那几天一直吃不下饭,我和哥哥哭着劝他,“俺爸不在了,你和俺奶还有俺们三个。”他就端着碗静静地出神,脸上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悲伤。

后来,日子还是要过的,爷爷奶奶继续在农村种着地,养着猪,妈妈和弟弟在外地,哥哥开始工作,我继续上学。爸爸不在的第一个年,我们的年过的很平淡,年前上坟的时候我又看到了爷爷哭。所以我和哥哥都不会主动在爷爷奶奶和妈妈面前提起爸爸。

第二个年,也就是刚过去的这个年,爷爷奶奶在我回去前不断地打电话问,这一年,我们家依旧平淡,但是由于哥哥已经是我们家的顶梁柱,这个年变得更加有盼头了。爷爷就开始劝哥哥成家,劝不动的时候,又无奈又生气,但是他也知道现在的年轻人结婚都比较晚,所以也不敢对哥哥说太多让他赶紧结婚的事,又怕为他工作之外再添烦心的事。

过完年后,哥哥先回去工作,家人都很无奈不舍,但又没办法。然后就是我要回学校,走之前,我和爷爷讲,你可不要再和奶奶生气了,我可是会经常打电话的。爷爷又开启了“争宠模式”,“哎呀,你天天就知道偏心你奶奶,都不疼爷爷”,我就知道我的爷爷还是那个固执可爱的老头。

坐上了离家的车,从车窗看去,爷爷不舍的面孔渐行渐远。我在想,那个年代和环境造就了爷爷固执倔强而又不服软的性格。如果爷爷晚出生几十年,在青年的时候处在这种社会中,或者不是生活在农村,那爷爷的性格该是什么样子呢?最后还是觉得,不论爷爷在何时何地,所形成的性格都没有他现在的样子足够让我敬畏。这种性格,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是属于典型的皖北农村汉子的性格。

【作者简介】

我是姜广侠,来自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一个小村庄,是安徽大学2015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

返乡导师:汪成法,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新颖、梁鸿、白岩松、梁永安、孙良好等与李辉共同成为《返乡画像》首批“返乡导师”!正在带领首批近30所院校学生,共同推动青年知识分子乡土报告……

文|姜广侠 出品|头号地标  人文指导 | 叶开(中国顶级文学编辑)

投稿touhaotougao@sina.com或加小微shhxixi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