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人类两百年风云,历史进程是如何被改变的?

2019-01-03 17:36
美国

过去的两百年,是人类史上最为五彩斑斓、波澜壮阔的两个世纪——我们从未经历如此多的战火,也从未创造如此多的物质繁荣;我们从未让自己的脚步走向深海和星空,也从未如此深刻的思索人类的终极命运;我们从未如此提出宏大的理想,为理想奋不顾身,也从未对彼此如此残酷、冷血和决绝。总之,这两百年,奠定今日世界之基础,也影响人类的未来,值得深入探究。

Google推出的Ngram Viewer,为我们研究人类这两百年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我们选出了八组相对应的词汇,分别是“Religion & Science(宗教和科学)”、“War & Peace(战争与和平)”、“Unemployment rate & Inflation(通货膨胀和失业率)”、“Economy Growth & Economy Depression(经济增长和经济萧条)”、“Rationality & Sensibility(理性和感性)”、“Socialism & Capitalism(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Imperialism & Nationalism(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Utopia & Dystopia(乌托邦和反乌托邦)”。

我们希望通过这八组词汇(英语)词频的此消彼长,找出这200年的一些规律,让我们对这难忘的200年再多一份认识。

1.战争与和平 War & Peace

教课书说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实际上,关于战争的讨论一直都比和平要多。

进入19世纪,拿破仑发动战争,一度席卷了整个欧洲。

19世纪,工业革命扩散到美国,美国北部支持以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地区在不断发展壮大,并在50年代基本完成工业革命。与此同时,关于奴隶制去留的问题与南部蓄奴州产生了根本矛盾,终于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南北战争。这也导致了1860年代关于战争的讨论有所提高,达到一个小的波峰。

达到了1910年代之后,关于战争的讨论突然飙升。并在1919年达到一个波峰,这完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对应。

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在1930年代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期,但是和平被提及次数并不高,战争提及数明显降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39年爆发,迅速引发关于战争的讨论。这一次战争规模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探讨战争的最高峰。

之后在1970年代一个小峰值,这是越南战争的反应,越南战争在60年代就开始,但是在60年代中后期才引起美国国内强烈的反战情绪。70年代伴随反战呼声高涨,美国最终撤军,讨论战争的频率也开始下降。

在200年的过程中,关于战争的讨论虽然一直多于和平,但是两个词的词频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我们猜想,谈论战争的时候也总会提到和平,因此这两个词趋势是几乎是一致的,也许人在战争中也会反思和平的可贵。

2.宗教和科学 Religion & Science

宗教的演变轨迹,反映着人类由原始氏族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可以说,自19世纪以来,是人类社会脱离宗教、拥抱科学的世俗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宗教制度和意识逐渐丧失了其在传统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科学的词频发展即使在此之后超过宗教,但相距不远。

18世纪末的瓦特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扩展到欧美各国,各种技术发明层出不穷。近两百年以来,提及宗教(religion)的大趋势在不断下降,而谈论科学(science)的数量则在缓慢上升。

1840年之前,宗教一词存在着波动,但1840年之后的20年里,迅速下降。这是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机器生产逐渐发展。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战争前后,谈论宗教反而开始多起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宗教分别有一个小的峰值。可以发现在毁灭性的世界大战的前后,人类会更多寻找宗教的慰藉。

宗教和科学此消彼长,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年份是20世纪30年代,因为这是宗教和科学的分水岭。讨论科学的内容从19世纪开始稳步增加,并且在1930年之后,开始超过宗教。但从宗教和科学两次的两百年词频看,与其说是对科学的讨论明显增长,不如说是宗教的明显“祛魅”过程。

3.通货膨胀和失业率 Unemployment Rate & Inflation

对Unemployment Rate和Inflationrate的对比分析非常有趣。首先是Inflation:可以看到,该词的词频在1800-1860年之间始终平稳,在1860年以后出现了小幅度的上升,此后不断走高,在1930年之后突然快速上扬,突破了0.0001%的关口。这一跃升的背景,应该是1929-1933年席卷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当时,德国《每日快报》上刊登过一则轶事:一对老夫妇金婚之禧,市政府发来贺信,通知他们将按照普鲁士风俗得到一笔礼金。第二天,市长带着一众随从隆重而来,庄严地以国家名义赠给他们1 000 000 000 000马克——相当于0.24美元或者半个便士。

之后,随着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以及二战的爆发,Inflation一词的词频出现小幅回落。在此后的20-30年中,词频始终保持稳定,直到1970年,它的词频突然出现了暴涨——显然,此时西方主要经济体的“滞胀”:由于石油危机、政府财政赤字和宏观调控政策不当等因素,1974-1979年,西方七个主要发达国家的GNP平均年增长率为2.4%,失业率为5.3%,消费物价指数年增长率为9.4%。而在此之前的1968-1972年,该七国的平均增长率为4.3%,平均失业率为3.2%,物价平均上涨率为4.8%。而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的词频也在1960年以后开始飙升。到了80年代初,美国在里根政府的主导下逐渐走出了“滞胀”,英、法等西欧国家通过私有化改革等举措,也逐渐走出了经济困局,Inflation的词频一落千丈,直到现在。

但值得注意的是,Unemployment Rate的词频并不因为经济局势的变化而波动,在过去的四十多年内始终不断攀升。这或许是因为经济学界对于失业问题与工人福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即使失业率并不高企,也同样付出较多的努力去研究它的结果。

4.经济萧条和经济增长 Economy Growth & Economy Depression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在1900年以前,对于经济增长的讨论少之又少,这主要是因为在1900年以前,经济不断处在动荡之中,从1788年到1878年,共出现了13次经济危机,每当经济有好转时,盲目的生产就会发生,紧接而来的是泡沫以及破灭,经济又再次处于低谷之中。

同样,在1900年,对于经济萧条的讨论也是少之又少。虽然在1900年以前发生了很多次的经济危机,但由于危机主要集中在经济以及金融领域,并没有造成很大规模的衰退。按照奥地利经济学派作者默里·罗斯巴德在《萧条》中写到,萧条第一次发生在1899年到1900年,并且在1929年大萧条之前还发生过三次,分别是1907-1908、1910-1912、1918-1921年。从图中可以看到,到了1930年,经济萧条的词频图到达了顶峰(1929年的大萧条共持续了11年)。

在1929年的大萧条之中,各国的领导人开始探讨解决办法,罗斯福新政等措施实施,再加上二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未来充满信心。虽然其中也有发生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了社会以及学界主要探讨的事情。

5.理性和感性 Rationality & Sensibility

在这两百年间,理性总体处于上升的趋势,而感性处于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原因是自从18世纪欧洲的知识分子呼唤建立一个“理性的王国”,并在全社会得到认同以来,摆脱神性束缚的人类对理性产生了一种近乎宗教的崇拜。

同时,在十八世纪初,亚当斯密开创西方经济学,其核心是如何开展理性选择的原则与理论,而其追求则是最典型的社会生活理性化。同时,理性人原则一直是经济学的原则之一,这些都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发展。

随着摆脱神性束缚的人类对理性产生了一种近乎宗教崇拜,感性主义不断式微,但并不是一直在下降,中间有几个波动。一个是在1805年,随着《理智与情感》小说的出版,对于感性的讨论不断的出现,人们似乎又喜欢上那个感性的、有血有肉的个体。

之后感性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有一个增长并且相对稳定的时期,这是由于20世纪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诞生以及后来马尔库塞对于理性的批判,充分论述了感性意识、感性存在和感性行为的基础性、现实性和能动性,提出了塑造新感受力、实现以感性革命为基础的、旨在全面解放人类包括解放自然的总体革命理论。然后在50年代掀起了对限制理性以及对感性主义的重新思考,这些都促进了感性的发展。

6.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Capitalism & Socialism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提及都是随着《共产党宣言》的出版而出现较大增长。

在1930年以前,对于社会主义的讨论比资本主义要多。这主要是由以下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在共产党宣言提出后,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于其内部架构的讨论,特别是在19世纪后期、以及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于社会主义的讨论到了高峰,资本主义内部纷纷借鉴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

到了1920年,随着苏联的建立,社会主义从理论走上了实践,这极大地震惊了资本主义国家。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建立,以及苏联的强大,社会主义在国际的话语权不断增加,但随后,随着苏联控制力的下降以及之后的东欧巨变以及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讨论不断下降。

对资本主义的讨论更多是在经济危机之后,以及随后产生的新政引起的,例如20世纪20的经济危机以及之后的罗斯福新政带来的,到了80年代,随着里根新政的出台,讨论又达到了顶峰。总的来说,当资本主义进入平稳发展的时候,对资本主义的讨论会相对减少,但当有危机出现或者是有新政时,对于资本主义的讨论又会增加。

7 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 Nationalism & Imperialism

在Google Ngram中搜索Nationalism(民族主义)和Imperialism(帝国主义),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在1900年前的词频都很低,在20世纪前40年突飞猛进,又在1950年前后陷入第一次低潮;随即,两者双双反弹,在上世纪60、70年代达到第二次高峰。随后,两者再度双双陷入低谷,但“帝国主义”一蹶不振,“民族主义”则迎来了新的反弹和衰落。

这是和过去两个世纪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高度相关的。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高歌猛进: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稍后,中国、印度和土耳其也发生了改革和革命。同期,从英国到日本,各路“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舞台上争相亮相,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二战彻底颠覆了世界的格局。经过战火洗礼,欧洲列强黯然失色,大批前殖民国家先后独立建国。可能是这一时期学界探讨帝国主义的衰亡的书籍较多,“帝国主义”一词的词频也同步上升。

20世纪70-80年代,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的主流,经济全球化亦开始起步,两个词的词频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帝国主义”彻底一蹶不振,进入新千年后持续低迷;“民族主义”在1980年后则出现了再一次的高峰,可能是因为冷战接近尾声,伊斯兰问题、中东以及东欧的国家内部的民族矛盾凸显。但其上升趋势只持续到了大约20年,新千年后,随着全球化大潮滚滚而来,它的词频再度出现了下滑。

8.乌托邦和反乌托邦 Utopia & Dystopia

乌托邦,作为一种人类理想中的社会的代名词,在人类社会出现不理想的时代时,它自然就会出现。

19世纪后半页,西方国家正逢工业革命后红利初步显现、海外殖民地不断增加、国内政经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各种问题也不断出现,“乌托邦”的词频稳定上升。到了1920年前后,残酷的一战打碎了欧洲人的美梦,经济大萧条以及二战更是震动全球。在1937-1939年间,“Utopia”的词频达到了一个极大值。

历史并未结束:二战后东西方对峙,人类处于“核战争”阴影之下,此间“乌托邦”的词频不断增长,在1961、62年达到第二个极大值。

大概是紧张的局势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反乌托邦”出现的词频也出现了上升。

20世纪60-80年代,双方对峙缓和,“乌托邦”词频略有下滑。进入90年代,全球化所带来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公,再次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上世纪末,“乌托邦”词频再次达到极值,则是人们对新世纪的憧憬的极佳隐喻和象征。

人类始终在探索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过去几十年里面,人类崇信全球化。1990年,大前研一出版了《无国界的世界》(The Borderless World)。在之后的20多年里,国际商业、金融、技术和政治的发展似乎也证实边界的式微。

然而,2016年,英国举行脱欧公投、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当选美国新一届总统之后,民族主义的热潮已经从暗涌变成一股泥石流。同一个世界,或许很难有同一个梦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 王谦 陈远林 周智宇 谢旭

编辑 | 王谦 陈远林

指导教师 | 叶韦明

本文首发于“数据火锅”公号,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来媒体实验室”、作者名以及“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