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陈保平夫妇合著一本旅行书,横跨二十四年的故地重游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曹忠
2018-08-20 08:28
来源:澎湃新闻

曹景行讲话

8月15日,国际文学周系列活动之“文学对谈——人间皆是相同命运”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陈保平、陈丹燕夫妻携《去北地,再去北地》,与媒体人曹景行、评论家顾文豪展开文学对谈。

《去北地,再去北地》由陈丹燕与陈保平合著,主要内容为二人于1993年共赴俄罗斯、2017年共赴波罗的海三国后撰写的独立日记,还有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它与旅行相关,但却不是游记。这是一本结构非常特别的书。

如同科学实验需要设立对照组,《去北地,再去北地》在文学与现实、时间与空间里设立了两个非常特别的对照组:两次旅行时夫妻之间的相互对照、横跨二十四年的故地重游形成的今昔对照。每一段旅途都有两份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答卷,因而字里行间流露出奇妙的相似和差别来。

“我们两个去俄罗斯旅行时,我们的孩子还不会写字,只能请奶奶给我们写信。时隔多年,等我们抵达波罗的海三国的第一个城市,我们的孩子已经29岁了,她在葡萄牙。而且就在那几天,她还会被求婚。”陈丹燕笑言,“那一刹那我就感慨时间的奔腾。”

陈保平、陈丹燕夫妇,摄于思南书局四楼。浙江文艺出版社供图

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描述

作为中国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背包客作家,陈丹燕无可非议是当代都市文化的代言人。她著有《我的旅行哲学》《咖啡苦不苦》《今晚去哪里》《令人着迷的岛屿》《捕梦之乡》《驰想日》《北纬78°》等丰富的旅行文学作品。

陈保平则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曾担任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新民晚报社总编辑,其间创办《上海壹周》《外滩画报》等都市类报刊。

在两次共同的旅程中,陈保平和陈丹燕虽然24小时待在一起,吃同样的东西,看同样的情形,但两人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与描述非常不同。

比如第一次去莫斯科时,大街上都是端着枪的警察。陈保平要拿相机偷拍迷彩服和冲锋枪,陈丹燕却忍不住对他怒吼:“你被捉到古拉格群岛上去,我才不要来看你!”

又比如在马路边,陈保平想着“十月事件”,指着被坦克压坏的路面,让陈丹燕“拍一张”。陈丹燕却在照片的图说里写道:“并不真正喜欢这样的情形”。

“这是做新闻和做文学的差别。尽管他们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但关注点完全不一样。”曹景行笑言,把夫妻俩的日记合在一起,这样的体例很是有趣,“我经常翻过来对着看,看这一篇他怎么说,这一篇她怎么说。”

陈保平回应,“我和陈丹燕都是华师大中文系毕业,我们这一代人对俄罗斯文学有非常深的感情。”

“只是做媒体的话,会更关注社会的问题,这并不等于我对俄罗斯文学就没有感受。我也相信陈丹燕对文学是比较关注的,但我们在她的作品中还是可以看到她对苏联社会的观察,对那些身处变动社会中人物命运的关注。”

《去北地,再去北地》封面

地理版图变化后,有些东西依然存在

去年,二人在时隔24年后来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寻找苏联的痕迹。他们拜访老手艺人,参观普希金曾外祖父建造的东正教堂。他们不曾想到,他们在塔林住的酒店的顶楼,恰巧是波罗的海克格勃的监听总部。

“波罗的海三国从地理版图上来说,曾和苏联是一个国家。当然今天这个地图已经不复存在了,波罗的海三国都有自己的边界、国土。”陈保平感慨,“但我们站在那片曾是统一边界的国土,还是能感受到苏联的气息或者遗迹。”

陈保平说,读者通过《去北地,再去北地》两部分的记录,一是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二是可以发现地理版图变化后有些东西依然存在。

“我在序言上写了,地理版图是完全不一样了。但是整个环境,包括曾经在一块版图上的生灵、土地、河流,在今天依然存在。这个感觉是非常新奇的,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感受和想法。”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