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一周年,这些成就值得点赞!

2018-08-18 15:09
北京

互联网司法新模式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杭州互联网法院从常态化的在线审理模式到首创异步审理模式,再到全程智能化的智慧审理模式,守正出新的创举一项接着一项;从电子送达平台到电子证据平台,再到网络执行平台,破难攻坚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从去年8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到今年8月17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涉网案件12074件、审结10391件;已关联当事人的案件100%在线开庭审理,庭审平均用时28分钟,平均审理期限38天,相较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用时五分之三和二分之一;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9.1%……在杭州互联网法院,一幅击水行舟、澎湃前行的壮美“司法画卷”跃然可见。

2018年3月23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开庭审理十九楼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诉福建城市猎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一案。资料图片

发挥整合升级的科技优势,

拓宽司法便民的广度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司法答卷”能不能得高分、能得多少分?作为阅卷人的当事人及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

针对广受人民群众诟病的打官司不便、诉讼效率低等问题,杭州互联网法院以问题为导向,整合升级科技优势,着力构建从起诉到裁判文书送达的覆盖诉讼全流程的多维网上诉讼平台,实现了诉讼各环节全程网络化,打造诉讼平台移动端(移动法院),使打官司触手可及,让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司法红利。

杭州互联网法院建立全国领先的智能立案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诉状一键生成、数据自动提取、机器审查立案、大数据类案推送等功能,而且操作简便,当事人“一看就懂、一用就会”,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即可完成立案。目前,该院线上申请立案数占比89.2%。

“送达难”影响审判效率,杭州互联网法院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深度运用电子送达平台,通过快速获取和定位当事人的活跃联系方式,根据宽带地址、电商收货地址等对当事人的户籍地址或常住地进行校对,找到当事人的实际地址,一键多通道同时送达,近九成案件可一次性成功送达。

与此同时,杭州互联网法院将“最多跑一次”改革与司法审判有机结合,推出的在线审理模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凡当事人同意在线审的案件,100%在线开庭审理。即使是身处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地的当事人,也可以通过在线方式顺利参加庭审、完成诉讼,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杭州互联网法院推进办案全程无纸化,上线应用电子卷宗随案生成系统,充分发挥自动化智能归档分类、自动排版、数据结构化识别等功能,实现办案阶段与卷宗形成同步、案卷生成与卷宗归档全程自动,并为案件智能审判大数据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发挥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

挖掘互联网与审判机制融合的深度

用互联网方式审理互联网案件,在审判体制机制上还有诸多空白点,杭州互联网法院秉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整合完善提升已有做法,通过探索创新实现互联网审判机制,为依法治网、保障网络强国战略实施提供了司法智慧、杭州经验。

信息化时代,涉网证据大多为电子数据,如何保存证据、确保证据真实性是一个“拦路虎”,杭州互联网法院下功夫打造电子证据平台。该平台将电子证据的格式、接入、传输、存取标准化,打通数据来源,在电子数据产生的同时进行固化,让电子证据可信、可用、可保存。今年6月28日,该院对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作出判决,首次对采用区块链技术存证的电子数据的法律效力予以确认,并明确了区块链电子存证的审查判断方法。

要实现互联网思维与司法审判的有效契合,必须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大胆创新网上审理模式。杭州互联网法院首创的异步审理模式,实现庭审模式从“面对面”到“背靠背”的转变,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当事人不再囿于固定时间、地点的选择。

该模式上线以来已结案1881件,适用率稳步提升。同时,杭州互联网法院积极探索智慧审理模式,运用人工智能(AI)研发智能化审判系统,让特定案件实现从立案到裁判全程智能化。目前已实现1799件金融借款案件自动生成裁判文书、自动送达,平均审理天数20天,平均仅需投入工作量约80分钟。

此外,杭州互联网法院还制定出台了《诉讼平台审理规程》《电子送达规程》《电子证据司法审查标准》等15件网上诉讼规则,基本形成了涉网案件审判程序和操作指引等规则体系。

发挥专业审判的管辖优势,

统一互联网行为规范的尺度

如何发挥集中审理涉网案件的优势,强化司法裁判的导向性作用,从而进一步统一互联网行为规范的尺度?杭州互联网法院利用独有的、丰富的涉网案件资源,分类提炼裁判规则,发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白皮书三份,连续三次发布十大典型案例,加以梳理、补充、更新、完善,建立以规则引领、经验示范、案例释法的全新行为规则。

加强涉网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互联网行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通过《奔跑吧兄弟》《捉妖记》等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审理,杭州互联网法院明确了通过网络深层链接的侵权构成标准,以司法裁判引导网络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审理全国首例涉大数据权利归属案,探索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行为规范,权衡处理好技术发展与法律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布《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报告》及《网络著作权典型案例》,分享审判经验,阐明司法态度。

针对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纠纷日益增多的特点,杭州互联网法院注重通过裁判规范引导涉网金融行为,提炼电子借款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标准,促进高效化解涉网金融纠纷,同时加强对涉网纠纷形势、样态和原因的分析,向相关金融机构发出司法建议,发挥司法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积极作用。

电子商务、网络服务合同类纠纷,将影响到网络交易秩序。杭州互联网法院依法打击“炒信”等网络虚假交易行为,支持电商平台依法“打假”;制裁虚假宣传、误导欺诈等行为,强化电商平台自我管理责任,推进网络诚信体系建设;通过多起裁判确定明晰职业索赔行为边界,引导公众理性维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妥善审理全国首例因售卖“比特币”等数字财产而引发的网络交易纠纷案,建立虚拟财产的产权保护机制。

发挥共建共享的场域优势,

延伸各方力量协同治网的跨度

试点期间,杭州互联网法院召集专家学者、行政监管机关、互联网企业等,举行多场专业性调研会,共同研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寻涉网纠纷解决的最优方案和最短路径。

在涉网纠纷中,杭州互联网法院继承和发展枫桥经验,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建构了漏斗式的涉网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电商平台专门调解室,加强业务指导与交流,促进电商平台提升自我净化能力;强化诉调衔接,开创性地增设15天前置调解期限,提升调解成效;加强与互联网调解组织的协作,引入人民调解委员会、中国互联网协会调解中心、百度人民调解委员会、新浪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调解组织,建立长期驻点机制,借力专业社会力量促进调解。目前,该院立案调撤率为79.3%,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则高达97.3%。

“设立互联网法院是司法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其意义并不是简单地将法院审判职能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在于以互联网方式和思维,探索涉互联网案件诉讼和裁判新规则,推进依法治网,服务网络强国战略”。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杜前告诉记者,该院将紧盯“依法有序、积极稳妥、遵循司法规律、满足群众需求”的目标导向,进一步健全符合涉网案件特点的审判规则机制,切实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为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供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记者:余建华通讯员:周凌云吴巍

来源:人民法院报

编辑:张瑾白龙飞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