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虐“狗”逼婚…难道单身有“罪”,结婚无“罪”?

2018-08-17 14:05
湖北

根据民政部数据,截止到2018年,中国的单身人口近2亿人次,其中适婚单身青年“被逼婚”比率高达86%,这意味着几乎每一个中国单身青年或多或少都曾被逼婚过。面对逼婚的压力,当今单身青年会作何反应?为何当下单身现象会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一、第四次单身浪潮来袭
据民政部8月2日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结婚登记率下降7%,是自2014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年,也是降幅最大的一年,与此同时离婚率却持续上升。

目前,中国有近2亿人单身,相当于总人口的七分之一,第四次单身浪潮来袭。与前三次单身浪潮不同的是,本次浪潮不是由于离婚率升高导致,而是由于当下青年更多的主动选择了单身。

在我国2亿单身人口中,25-39岁单身人口占各年龄段的比例逐年上升,其中,25-29岁单身人口占比最大,从2012年的约29%,变为2016年的超过34%。 而40岁以后单身比例占其年龄段比例很小且变化不大。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整体上的适婚年龄的男性总人口比女性多了约3500万,不论是从城市、乡村还是镇来说,单身男性的数量都高于单身女性的数量,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事实上,广大男性事实上只能单身。另一方面,城市里的广大高素质高学历的女性因为择偶标准的提高而单身,这也使得适婚年龄的单身群体不断扩大。
二、全国青年普遍面临逼婚压力
在中国,婚姻自古以来就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它之所以被称为“人生大事”就在于它牵动的是每一位父母的心。

“到了年龄就应该结婚,一代接着一代。可是现在的孩子们好像都不太在乎自己的个人大事。实在被我们父母逼的受不了了,才相个亲,敷衍一下,搞的我们做父母的十分着急。”年过六旬的吴阿姨在一个相亲大会上这么说。这种替孩子着急也许还只是比较温和的做法,有的父母却将这种急切一种更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重庆,一位单身青年冉先生在朋友圈晒出母亲以逝去的外公为要挟,逼他早点结婚。

在陕西,31岁的男子遭逼婚,父母到他开的餐饮连锁店里堵门砸店。

在长沙,一位28岁的刘小姐,母亲花了1380元在网上买了颗桃树,想让女儿走桃花运。

在上海,以为35岁的单身青年被父母逼婚逼到跳楼... ...

无论父母的做法温和与否,这些方式都指向了一个词——逼婚。而今年2月,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逾七成的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还未到法定结婚年龄,就被父母逼婚了。由此可见,“逼婚正当时”,它正在由家事演变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由图中可看出,逼婚实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中国,逼婚率最低的辽宁、江苏、浙江也有74%,而逼婚率最高的省份——河南则达到了89%。另外逼婚率高低与否也与单身率相关,单身率相对高的河南、陕西、山东、广州,逼婚率也都在80%以上。
三、父母眼中的相亲鄙视链
在这个时代,父母的“逼婚”行为仿佛是一个声音在说“单身有罪,结婚无罪”。到了那个年龄却还单身的人就像商品一样被摆上货架,要在最好的时间将自己推销出去,否则过了一段时间又有新的商品上架,“老”商品也就错失了最佳的竞争时期。而“相亲角”就演变为父母为了“推销”儿女的市场。 近年来,在北上广的各大相亲角里,相亲男女所具备的条件直接被明码标价,甚至有媒体总结出了一条“中国式相亲鄙视链”。户籍、房车、学籍、收入成为相亲“四大金刚”,同等级只和同等级对话,在底层的压根没有话语权。于是各种条条框框也就在“相亲角”中应运而生,诞生出了一条在父母眼中的相亲鄙视链。 
可见,以北京为例,相亲鄙视链为:本地的瞧不上外地的,有房有车的瞧不上没房没车的,有钱的瞧不上没钱的。也许爱情并不是这些条件就能够定位的,也并不是满足了这些条件就能够结婚,但是对于着急为孩子相亲的父母来说,条件是他们能够物色出候选人的最快方式,而只有快,才能帮助他们的孩子早日脱单。只不过这样“求快”的方式,在孩子们眼中就变成了“逼婚”。
四、寻找婚姻话语权的青年群体
其实“逼婚”本质来源于父母的关心,这样的关心无可厚非,可是关心越多,对于年轻的单身群体来说压力也就越大,有人在这样的压力下选择妥协,配合父母筹备自己的终身大事;也有人被触动了反叛神经,在“知乎”、“豆瓣”、“贴吧”这类以年轻人为主的网络平台上发出“反逼婚”的声音。
“豆瓣”、“知乎”、“贴吧”是当下年轻人的网络平台聚集地,随着年份不断变化,关于“逼婚”话题的总数量在这三个平台上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其中以“贴吧”的波动最为明显,从2013年开始,贴吧关于“逼婚”话题的帖子就急速上升,反超豆瓣、知乎数量,截止到2018年5月达到最高值,可见贴吧关于该话题的热度在今年又创新高。而豆瓣对于该话题的关注从2011-2016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直到2017年逐渐下降。对于知乎来说,对于该话题的关注一直趋于稳定。

三个平台对于该话题的关注数量不尽相同可能是因为不同平台的用户数量本就有差别,但将这些数据加总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当下年轻人对于“逼婚”话题的关注整体持续上升。虽然在2017年在这三个平台上的话题数略微下降,不过在2018年话题数又反弹,截止到2018年5月,逼婚话题数已经超过2017年的数量。

随着“反逼婚”的情势愈演愈烈,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对于婚恋的负面态度也开始逐渐增长。

我们利用爬虫工具,对豆瓣、知乎、贴吧话题中关于婚恋的部分进行语义分析,发现随着时间变化,这些平台的受众对于“婚恋”的负面态度不断升高。在2012-2017年中,以贴吧的负面情感增长最多,其次为豆瓣,最后为知乎。
如果进一步对“婚恋”话题细化,分析在这些话题中,关于“结婚”和“相亲”的负面情感,可以看出,这三个平台对于这两个话题的负面情感数量总体增多的。其中对于“结婚”的负面情感数量变化较大,在2017年达到最多。但是对于“相亲”的负面情感数量呈现波动状态,在2015年负面情感数量达到高峰后,2016年随即降低,之后就继续反弹,可见相亲对于这些受众来说负面情感并没有太强烈的变化。

虽说是“反逼婚”,但不意味着“不结婚”,虽然越来越多人加入“反逼婚”小组,但是这些群组却不是劝别人不要顺便结婚的群,相反更多人都在群里表示想谈恋爱,求对象。

当分析豆瓣、知乎、贴吧对于婚恋话题的情感态度,虽然负面情感逐年上升,可是正面情感数量要高于负面情感的数量,且正面情感话题所占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可见,单身群体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们也渴望能偶遇上真爱,走进婚姻的殿堂,可又奈何不了因为父母逼迫而带来的焦虑——这些年轻人想结婚又怕辜负期待,不想结婚有敌不过现实的压力。他们通过豆瓣、知乎和贴吧平台来表达自己对于 “逼婚”现象更真实的看法,并试图宣誓自己关于恋爱的主权,从而示威向上一代人的逼婚压力。同时,我们也看到,年轻人在这三大平台上关于恋爱的讨论,也许也是在试图为自己的婚姻幸福找到新的出口。

五、两代人的成长经历时间线

正如《透明人》中所说,“父母的狭隘显而易见,我们的狭隘却难以自查。”年轻的孩子怪父母不懂得自己的世界,可是孩子们又何尝懂得父母的孤独与无奈呢?那些“逼婚”的父母,多是经历过“知青”、“文革”的那一代,而他们特殊的经历也就带来了与当下自我意识强烈、从小就备受关注的年轻人价值观上的冲突。

那么,父母和子女和成长过程中的经历是怎样?

父母出生成长于一个信息相对封闭的环境,很难像他们的子女一样接触到那么多的西方观念和思想,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思想才更趋于传统和保守,而这正好与他们儿女的自我与开放形成对比,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的价值观常有冲突,也是为什么他们关于结婚这件事常有矛盾。

但没有谁比这一代父母更能体会到“被耽误的滋味”,从前“上山下乡”的经历也能让他们体会到条件的重要性,所以,与其说他们的担忧指向婚姻,不如说他们是希望儿女们能够过上“更平稳”、“更不被耽误”的人生。

其实单身与结婚都没有原罪,两代人观念的差异也不该成为“逼婚”现象的最终归因。价值观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错的是有效地沟通渠道并没有在子女与父母之间建立,而相互理解或许就在那一瞬间转瞬即逝。

年轻人越长大,天地越广阔,而父母的世界却随着年老逐渐囿于“儿女”这个小圈子,也许,婚姻是父母能与儿女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讨论的唯一话题吧。

文/贺明静、岳傲南

静态图/许多

交互图表/贺明静、岳傲南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