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中国|温州悦来村80年纪事:从革命到改革,信仰永传承

2018-08-17 08:23
浙江

【编者按】

每逢暑假,数以万计的中国大学生从城市奔向中国各省市的角落,用知识帮助乡亲们,也用眼睛和思想,对国家有了进一步了解和思考。澎湃新闻政务频道携手已经入驻的众多大学,推出“看见中国”专题报道,记录大学生们看见的中国细微之处。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山门镇是革命老区,素有“浙江延安”之称,见证了一段艰难的革命战斗史。为翻开那段记忆,温州医科大学“青禾向阳,医脉相传”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特别拜访了悦来村老书记、老大队长、现任书记、驻村干部等党员。他们身上,有老一代的革命信仰、艰苦奋斗,有新一代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听他们亲口阐述历史故事,鼓舞年轻人传承老一代革命者的信仰、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温州医科大学学生听悦来村老支书周朝龙讲历史。

周朝龙书记是解放以来山门镇悦来村的第二届书记,在村中备受尊敬与爱戴。生长在革命家庭中,红色的记忆赋予了他独特的感悟。

初见周书记,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两只深陷的眼睛,深邃而明亮,远远见他搬了把小板凳坐在老伴一边,两位老人就静静地坐在那里纳鞋底,一针又一针,一针又一针……

红军和信仰萌芽

“我爸爸是地下党员,哥哥十几岁参加的革命,牺牲的时候是27岁,我小时候给部队送过信,放过哨……”简简单单几句,周书记就讲完了家里的革命故事,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似乎对于他来说,参加革命并不是什么值得宣传的事情,有些事自然而然就去做了,就像是理所应当做的事情,不需要思考这有多伟大、有多光荣。

周书记儿时的家在百丘田上。百丘田位于悦来村东南面海拔500多米的山脊上,山高林密,岭峻壑深。站在百丘田村头,山门盆地尽收眼底。便于观察又有利于疏散的地形,是开展游击的好地方。村里总人口不过百人,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山脊上。

1936年间7月,粟裕率领挺进师从瑞安向山门进发时,受到敌人阻击,于是队伍转而进攻喜鹊山背岭,登上百丘田,晌午,即被国民党三面包围。寡不敌众的战斗中,村民们毅然当起挑夫,将部队一直送出敌人的包围圈。自此,革命的火种从此便在这个山中的小角落点燃了。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经受过战斗洗礼、有易于接受先进思想的村民们,于1938年,正式成立了百丘田党支部。许多村民被发展成为地下党员,周书记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为红军传递情报、运送物资、提供掩护……

父亲的身份注定了周书记的童年与红军密不可分。

1937年,周书记出生在这个地下党家庭。在他最初的记忆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山门大地,国民党发了疯般大肆捕杀共产党员。这个小山沟也充斥着紧张的气氛。

到了晚上,他的家里就会聚集着十几个叔叔,另有几个叔叔在屋外放着哨。有时候,小周书记也会小心翼翼地走近放哨的叔叔,陪他们一起放哨,闲暇时听他们讲讲革命的故事。到了白天,叔叔们又都悄无声息地躲进了山里,父亲母亲还时常往林子里送着食物。

那时的周书记并不是很明白叔叔们在做些什么,只是隐约觉得,自己正在参与的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艰苦卓绝的游击战打了十来年,在周书记十几岁时,游击队以少胜多,大败国民党浙保六团二营。不甘失败的敌人对保护游击队的村民们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一把火烧毁了数百间房舍。时值隆冬,粮已归仓,突如其来的国民党军队将村民们粗暴的逮捕,村民们大多身着一件单薄的衣服,被敌人控制在村庄一角,禁止回屋抢救物资。火一连烧了几个小时,只听见村民们震天的哭声,甚至有人当场晕厥,却没有人透露出哪怕一丝一毫地下党员的信息。直到解放战争胜利,这个不足百人的小山村,3名志士为国捐躯,53人次被捕,17间房屋被烧。而被百丘田村民们保护的革命战士,竟无一人伤亡。

“我们家被烧了两次”简简单单几字,勾勒出当时触目惊心的画面,而现今忆起当年惨痛损失的周书记似乎已经没有了当时的悲痛,甚至有些云淡风轻。

“房子烧得只剩下了一栋矮土墙,后来在土墙的一个窟窿里面找到了一张欠条,用小竹筒包着。上面写着,今借xxx粮票xx。”已八十多岁的周书记说话有些吃力,但还是缓缓向志愿者描述着这个八十年前的小细节,“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生活艰苦,很多人都吃不上饭,那些共产党员们更是没有饭吃,他们有的已经饿了好几天了,无奈之下,共产党员们向我们借了粮票。让我们震惊的是,他们还当场写了张欠条给我们。革命胜利后,凭此欠条,中国共产党给予了我们相应的补贴,真的特别守信用,所以中国共产党办事,我们都很放心。”

那些父辈们以生命盟誓背负起的职责与使命;那些红军们代代相承的革命故事和诺言;那些村民们为了守护红军战士所经历的苦难及始终如一的坚守……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周书记的灵魂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一点一滴,在潜移默化间,信仰的种子已悄然埋下,尽管那时仅十几岁的周书记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现年82岁的悦来村老支书周朝龙经历过闹革命、大跃进、改革开放等历史暑期,对党的信仰从未改变。

大跃进和办工厂

时代风云总变幻莫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使悦来村陷入窘境。生产停滞、山林破坏殆尽,饥寒交迫的村民们只能靠挖草根勉强充饥。

为了走出困境,当时的村书记白希转、大队长(村长)吕联运,积极寻求发展之路,希望通过带动集体经济创造一线生机。但在那个各地普遍生产低迷的时代,办厂绝非易事。吃着草根的村民们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年轻的周书记最初也并不看好。

但他还是怀着一线希望,跟随着两位老党员书记东奔西闯,早已记不清叩了多少次镇政府的大门,记不清磨破了多少嘴皮子,也记不清开了多少动员会鼓舞士气。跑政府,找资源,拉设备,建厂房……两位老书记竟然让村庄绝处逢生,先后创办了红土珠场、金光沙厂、啤酒盖厂等等,解决了绝大部分村民的就业,让村子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两位老党员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计回报的付出,给了年轻的周书记莫大的震撼。他们给了他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如父亲,如哥哥,如记忆深处于家中居住了十几年的叔叔们,他渐渐感悟到他们身上似乎有着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个目标。

两位老党员书记的引导与栽培和深深扎根在周书记心中对于党的信仰,让周书记即便在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也从来没有丢弃过自己对党的信仰。之后,他更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村里的工作,竭尽全力地为村子里奉献自己的所有。

改革开放和信仰传承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悦来村这个新兴的村庄,作为附近村镇的交通枢纽,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演变为一个杂姓聚居的村庄。

一般有杂姓自然就会有排斥,但在悦来村并非如此。周书记对异姓村民一视同仁,调解矛盾时不偏不倚,培养年轻干部时也全然不会以姓氏作为标准,政府拨下的补助款项,只要有同姓的村民一份就一定少不了异姓的村民。不论谁家有困难了,找他;谁家要办白事了,找他;谁家有矛盾了,找他,再难的题都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在周书记以身作则的管理下,杂而不散的悦来村呈现出一派和睦景象:在路边散步的村民相互寒暄,那家的蔬菜收成好了,也自然会与邻里分享,这家的孤寡老人病了,邻居们也都自发买药送医……姓氏的区别,从未在悦来村民们眼中心中出现过。

邻里和睦确是值得庆幸,但无奈总会有人祸天灾。悦来村就有过几起火灾,听到发现灾情的人一招呼,年轻力壮的村民们便麻利地从床上一跳,鞋子一靸,锅碗瓢盆一提,头也不回地向失火点冲去。有的人从最近的水源处提着水,有的人爬上屋顶把容易加重火势的竹篾子翻下楼去;有的人寻找火势较小的入口尽可能从屋里抢救着物资……妇女老人们也聚集起来,帮忙安慰房子的主人,清理抢救出来的物品,给他们提供临时住所。

“不管何时何地发生火灾,我们的村民总能最快集合最快救火。”说起这事,周书记总是会露出难以掩饰的自豪,“我们村虽然是杂姓,但就是特别团结,还有一次为了抓捕一个偷盗者,全村都出动了,那个小偷都被我们逼到了屋顶上。”

温州医科大学学生和悦来村老支书周朝龙在家门前合影。

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场面却是悦来村的常态,这是数十年来厚重历史的积淀,淳朴民风的陈酿,更是像周书记一般兢兢业业为村民们服务的一代代村干部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周书记的工作被村民们和领导们看在眼里,他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讲起这一段的时候,周书记似乎有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当时入党条件非常苛刻,平均一两年才有一位同志能入党。”继父亲、哥哥之后,他成为了家中第三位党员。童年时期埋下的梦想,在这一刻统统成为了现实。当年那个在星空下与住在家里的叔叔们一起放哨的懵懂少年,经历了动荡的三十年后,依旧坚守着那份从父辈里传承来的最初的信仰。

如今,82岁高龄的周书记仍然风雨无阻地参加着村里每月的党员学习会,恪守着党员地职责。

“周书记是我的人生导师。在我小时候,他是我们悦来村的书记,当时他的威望就很高。我经常听到周边的人说周书记这好那好,当时我就在心里暗暗地把周书记当成了榜样。后来,随着渐渐长大,我开始明白周书记的威望都是来源于他平日里一点一滴的付出。”现任村支书胡型近回忆着,“周书记办事特别认真,很为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考虑。当时,隔壁老爷爷去世了,他的丧事就是周书记一手操办的。因为那家人经济条件不好,所以周书记在策划时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丧事仍然办地有模有样。村里的人遇上红白喜事,都很放心地交给他。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获益匪浅,也是他推荐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他相比,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当上书记以后,我也一直把周书记的办事风格记在心上,努力把周书记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

或许,周书记的任职期与漫漫的悦来村历史相比显得很短很短,但是,周书记认真办事,细心负责的品质却可以传承到很远很远……红色星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周书记的女儿、孙子、侄子也成为了一位位优秀的党员,以不同的形式承袭其服务大众、甘于奉献的精神。

作者原题为《看见中国|温州平阳山门镇悦来村党员系列采访之周朝龙书记:铮铮革命之子,传承信仰之魂》,发表时略有修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