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中魏璎珞的原型“魏佳氏”这个名字有何来历?

王雨璇
2018-08-15 17:26

【编者按】

本文最初发表于北师大历史学院“春秋人文报”微信公共号(ID:chunqiurenwenbao),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经授权转发。

《延禧攻略》最近大热,诸如“富察氏”“叶赫纳喇氏”大家也是张口就来。然而,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这些姓氏你了解吗?满族人为什么只叫名字?有些名字为什么看起来像汉族名字?

今天以“爱新觉罗·弘历”作为例子介绍有关满族姓名的知识。至于为什么是乾隆他老人家?没办法,谁教哪个故事里都有他呢。

姓:“哈拉”与“穆昆”

爱新觉罗是穆昆和哈拉的连称。“爱新”是穆昆,“觉罗”是哈拉。满族除爱新觉罗氏外,还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诸氏。觉罗是哈拉,伊尔根、舒舒、通颜等是穆昆。

要弄清满族人的姓氏,必须弄清“哈拉”和“穆昆”。“哈拉”是氏,“穆昆”是族。一个大的血缘集团是一个哈拉,根据亲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再划分为次级的血缘集团,即形成一个哈拉之内的一些个穆昆。

汉族人见面说:“您贵姓?”

“我姓张。”

满族人用满语说:“Si halaai(你姓什么?)”

“mini hala fuca(我的姓是富察。)”

        ——哈拉(hala)就是姓的意思。

《延禧攻略》中的皇后富察氏

穆昆解释起来也很简单,我们耳熟能详的叶赫纳喇氏就与之有关: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说:“纳喇为满洲著姓,其氏族散处于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虽系一姓,各自为族。”这里所说的“姓”就是哈拉,“族”就是穆昆。也就是纳喇这一哈拉分出四个穆昆。努尔哈赤着手统一女真诸部时,海西女真为扈伦四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四部皆姓纳喇。其他哈拉也是如此。例如瓜尔佳氏有苏完尼瓜尔佳氏、安图瓜尔佳氏。瓜尔佳是哈拉,苏完(尼字是满语“的”之意)和安图是穆昆。

汉族女子嫁入满族即称为“某佳氏”,单音的汉语不符合女真语音的规律,汉姓后加-giya(佳),也可以说是汉语“家”一词的音译。加上一个音,就符合满语习惯了。历史上乾隆的孝仪纯皇后为魏佳氏。

《延禧攻略》魏璎珞,历史上的魏佳氏

名:只称名不道姓

爱新觉罗·弘历中爱新觉罗为姓,弘历就是乾隆他老人家的大名了。满族人日常相称只称名不道姓,但这可不是表示亲切。《清碑类钞》言:“满蒙两姓氏,不著于世,但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大学士瑞麟,人们称呼其为瑞中堂,他的儿子怀塔布任礼部尚书,人称其为怀尚书,父既不姓瑞,子也不姓怀,而父子本姓叶赫那拉氏。再如清末的直隶总督端方,姓托活络氏,当时一般则称“端制军”“端午桥”或“端午帅”,死后谧号称“端忠敏公”。“端”就俨然是他的姓了。

为什么满族称名不称姓呢?

这是由满族社会组织形式造成的,又与姓氏有关了。上文说到哈拉等同于姓,是血缘集团。血缘集团发展扩大,多个血缘集团聚居一地,就成了地缘集团。满族是游猎民族,地缘集团的产生首先是为了围猎,一人手持大箭担任指挥。满语称大箭为“牛录”,后来称这种地缘集团叫做牛录,也是八旗制度的前身,设置牛录额真管理牛录。

《延禧攻略》富察·傅恒,大家都叫傅恒

牛录制度严格的将女真人控制在固定的地缘集团内,每个地缘集团内有固定的哈拉,每个地缘集团的哈拉都相对固定,并有牛录额真掌握,有多个哈拉的牛录,除了有牛录额真外,各个哈拉有自己的哈拉达。

在清代,旗人家每生子女,必须到牛录额真(后改称牛录章京)处申报户口,还必须报知其哈拉登记,女真及其后世满族严格保持族外婚。在哈拉达、牛录额真对姓氏的严格把控下,各集团族人不必担心姓氏的混乱和缺失,姓氏观念便在族人意识中淡化了。每有需要,如男女婚配之时,就到牛录额真处查对姓氏,以避免族内婚姻的发生,姓氏的管理完全依靠牛录,这也是满族人“只称名不道姓”的习惯形成的根本原因。

姓与名的汉化

满族姓氏原本为多音节姓氏,在与汉文化的融合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单音节姓氏以符合汉人习惯,这是一个主动调适的过程。满族姓氏开始演变为汉姓的时间大约在清中期。乾隆多次告诫满族人“不得依附汉姓,故意牵混”,还曾专门下谕禁止:

奕赓《管见所及》载:“乾隆二十五年谕:八旗满洲、蒙古皆有姓氏,乃历年既久,多有弃置本姓沿汉习者。即如牛呼钮(钮祜禄)氏或变称为郎姓,即使指上一字为称,亦当曰牛,岂可直呼为郎,同于汉姓乎?姓氏者乃满洲之根本,所关甚为紧要,今若不整伤,因循日久,必各将本姓遗忘,不复有知者。”

乾隆甚至亲自给人改名:“乾隆四十八年六月二十七日谕:现任甘肃永安游击广明福系正黄蒙古旗人。旗人而名广明福者,好像汉姓人名,甚不顺眼。若系旗人,名明福、广福俱可,何必名曰广明福。将此,著交满蒙八旗,嗣后旗人内似此命名如汉人者,永行禁止之处,遍行晓谕可也。”

但此风并未禁止得了,反而越来越盛行了。特别是到清末后,满汉习俗相融,冠以汉字姓成为普遍现象,在历史上出现了第三个高潮。

满族姓氏演变为汉姓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第一音节直接简化,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姓氏的第一音节直接转化,以满族八大姓为例,马佳氏(magiyahala)简化为马姓,佟佳氏(dunggiya hala)简化为佟姓,索绰罗氏(socoro hala)简化为索姓,赫舍里氏(heseri hala)简化为赫姓等;

二是从人名的第一音节或首字转化而来,即随名姓,如永陵喜他拉氏以十世祖“图黑”名字的第一字“图”为汉姓;

第二种情况是谐音转化,如瓜尔佳氏(guwalgiya hala)转为关姓,纳喇氏(nara hala)转化为那姓;

第三种情况是意译转化,如钮祜禄氏(niohuru hala)意译为“狼”,进而转化为郎姓。

入关后,满族姓名受汉文化影响同样日益凸显,以当时满人统治阶层名字为例:

入关前努尔哈赤之子阿济格(ajige)满语意为小,多尔衮(dorgon)满语意为獾,多铎(dodo)满语意为胎儿,仍是满语音译。

世祖有八子,牛钮、福全、玄烨、常颖、隆禧、永斡等,虽然名字之间不相关联,但已经规范为双字。

自康熙之子辈起,命名时不但上一字要依“允、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排到,下一字还要用特定的偏旁,例如允祥、允礼、弘时、弘晓、载润、载询、溥伟、溥伦等。

其实乾隆的名字本身已经是汉化的产物了。

参考文献:

爱新觉罗·瀛生:《谈谈满族人的姓名》

闻家祯:《满族姓氏研究》

马竞淤:《论满族姓名的文化价值》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