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的《宇宙简史》:这是来自“星星...

2018-08-14 18:47
江苏

本文原标题:《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的《宇宙简史》:这是来自“星星”的课程改革》

“在我国,目前天文学家的数目大约是2000人,而非常凑巧的是,前几年国家林业局作了一个统计,他们发现在中国,大熊猫的数目也大约是2000只。天文学家和大熊猫都属于珍稀种类,大家都非常好奇天文学家都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语言并不来自传统的大学讲堂,或是荧屏中的百家讲坛,而是来自一场类似TED的网络课堂,讲述者踱步于800人大厅的舞台上,对各种知识信手拈来,给人遨游于知识殿堂般的享受。这是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李向东录制《宇宙简史》课程时给人的第一感受。

听下去,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堂普通的网络通识课。有别于以往的天文学课程,这门课程不仅关注我们头顶上的星空,更关注人的心灵。

价值取向与科学知识结合

▲▲▲

“为什么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伪科学依然大行其道?”“一名天文学家在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类似的问题,大概是李向东在3年间琢磨得最多的问题。

在此之前,他为天文学专业、理科学生开设了天文课。其开设的《普通天文学》课程,还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然而,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个情结,那就是要为文科生开一门听得懂、喜欢听的天文通识课。

“无非就是把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再降低一些。”一开始,他想得有点简单。直到2016年5月,南大校友、高等教育出版社原总编杨祥来访,给他提了一个建议——把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作为课程的核心。

不久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这让李向东坚定了信心——将正确的宇宙观,作为立德树人的切入点。

这并不是一个理科教师一拍大腿就作出的冲动决定。事实上,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学科分工越来越细,一些社会问题光靠社会科学本身很难找到答案,尤其是涉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等,需要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成果,找到新的突破口,而这些往往是传统的思政课难以实现的。

李向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之间有着人们觉察不到的联系。没有科学的宇宙观,很难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而人要实现自身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世界观。

以前这些内容是零散地分布在课程各个章节中,可讲可不讲。对科学思想和价值观的认知,甚至被认为是属于政治课的范畴。“《宇宙简史》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一是在问题中引入价值观,二是花了相当的篇幅介绍人。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了天文学家的作用、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的得失等内容,特别是他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态度和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李向东说。

“我们希望它不仅介绍宇宙演化的历史,同时也涉及人类宇宙观的发展史和天文学家的探索历史,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他补充道。

多学科教学团队打造

▲▲▲

“李老师先介绍宇宙历史,这当中加入了历史元素;又讲到人类研究宇宙历史的方法,如考古、侦探的方法。他启发我们反思时间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又运用到哲学思维。可以想象这门课程背后是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南大环境学院2014级本科生李莱辉说。

李莱辉的猜想没有错。实际上,它的确是一门凝结了多学科教改心血的课程。

南大“三三制”教改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丰碑。“三三制”实施十余年来,南大新建了一批新型教改课程,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形成规模。

如今,南京大学“三三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2016年6月,学校启动“十百千优质课程”。据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蔡颖蔚介绍:“改革要不断把内涵做深做实,相当于在搭好结构的基础上,把‘内部装修’搞好”,把‘水’课挤掉,‘金’课留下来”。“十三五”期间,学校计划建设至少十门量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百门量级在全国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的精品课程,千门量级体现南大先进教学水平的特色课程。李向东的课就是“百”层次课程之一,还将要往“十”层次进一步培育。

那么,百门量级的课程又是如何产生?南大主要从三个维度判断:第一,看学生是否欢迎,但又不单纯是看学生的喜爱程度;第二,看同行是否认可,把课程送到同层次高校委托组织盲审,了解其全国影响力如何;第三,看校友是否满意,采用毕业生回顾性评价,调查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

为了让这门天文通识课鲜活起来,南大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王志林牵头,邀请了哲学、文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的教师以及文科学生一起参与课程建设,帮助课程提高思想内涵、表现形式。慢慢地,课堂发生了改变,不再像面对理科生的方式讲授课程,而是更多地从故事、事件入手,揭开天体背后的物理原理,以及人在其中的作用。“学校至少开了3次大规模的研讨会,小规模的更多。”李向东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老师至少废掉了5稿,三年来把教学当成最重要的学术潜心研究,背后的付出难以计数”。

慕课翻新表现形式

▲▲▲

这一切忘我的付出,固然受到教学情怀的牵引,也离不开荣誉背后的任务。

根据南大的规定,评上百层次的课程,每位教师都要领教改任务。只有完成3年的课程改革,才能拿到学校追加的津贴。教改任务是菜单式搭配,可以领在线开放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培养、教改项目等,教师可以自由搭配。

如何在知识传授中不露痕迹地融入价值观,这是课程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李向东通过反复酝酿,最后确定了由8个问题引领的形式。8个问题是受众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由课程内容提炼而来,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比如,一开始讲宇宙,必然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于是便有了“我们在哪儿”这样一问;在研究宇宙过程中,人们好奇科学家是怎样获得天体信息的,便有了第二问:“星光中有什么秘密?”

表现形式的革新,李向东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除了多学科教学团队出谋划策,高教社的工作人员也参与了慕课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等工作。就在记者采访前几分钟,李向东还在与相关工作人员研讨课程修改意见。

高中时期就接触了慕课的李莱辉很喜欢这种授课方式:“李老师在学校是男神一般的存在,儒雅有风度。他在舞台上边走边说,很是从容。每堂课开始前有短片介绍,结束前还有师生互动。”而在课堂之外,这门课程也可以随时随地被分享。这一切都让她感觉颇具时代感。

下学期初,李向东的《宇宙简史》就要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线。这门实现了“知识培养—思维启迪—价值引导”三重突破的课程,南大教务处对它有很高的期待:“希望它为南大未来的课程建设树立样板”。

南京大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齐琦

责编:胡丽媛(实习)、张玮怡、郭惟楚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