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科学家,让Ta成为解决人类生存难题的超级英雄!

2018-08-13 11:14
北京

本文原标题:《吃,还是被吃?| 北航科学家,让Ta成为解决人类生存难题的超级英雄!》

我上可入太空

成为宇航员餐桌上的营养美食

下可钻米袋

解决困扰地球500年的环境难题

我还是扶贫小能手

带动农民伯伯创收

我就是黄粉虫 

我属于鞘翅目下拟步甲科粉甲虫属

富含高蛋白,原分布于北美洲

我的虫卵呈黄色粉末状,因而被称为黄粉虫

我还有个外号叫“面包虫”,你看我像法棍不?

我和北航有着不解之缘

因为上述我的这些功能

都是北航科学家发现的

想了解我的神奇之处吗?

咱们就从家喻户晓的“月宫一号”讲起吧

“月宫一号”明星乘员

     四生物链环系统的关键一环    

2018年5月15日,“月宫365”实验在北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月宫一号”圆满完成,为期370天,是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

实验总设计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刘红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以对我国深空探测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为主要研究方向。

“月宫365”实验创造了世界纪录

关注北航的小伙伴们对它一定不陌生

还不了解的戳这里

但是你知道吗?除了2组共8名志愿者外

我也是“月宫一号”的明星乘员呢!

而且我的用处可不小

黄粉虫在“月宫一号”实验舱中的作用示意图

我的幼虫拥有消化酶和消化道微生物源酶

可以降解植物、真菌和细菌细胞壁

我能处理系统中部分不可食生物量

例如小麦秸秆,蔬菜的老叶子等

大大增加了系统的鲁棒性

我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生龙活虎的我

对舱内志愿者也有一定的心理调适作用

这就是“月宫一号”舱内的志愿者和我。

完成上述使命后

就到了我为科学“献身”的时刻

作为食物,为舱内志愿者提供动物蛋白

我的英文名叫mealworm

我的安全可食用是国际公认的

成虫蛋白质含量高达60%,是“蛋白质饲料宝库”

还含有磷、钾、铁等常量元素和多种微量元素

那么,重点来了

营养丰富又美味的我

在月宫一号中是如何食用的?

 

方法一:放置于平底锅中炒至酥脆,然后与小麦一起粉碎至面粉中,经发面蒸成馒头。

方法二:用植物油炒熟直接食用。

至于我的口感,哼哼哼

隔壁小孩馋哭了

舱内志愿者说可以用四个字概括

香、嫩、酥、脆,余味微苦但回味悠长

外国人品尝后说

有点像炸土豆条的味道

记者小哥哥表示同意——

我虽然身体很渺小

也能为人类航天事业做贡献

而我和“月宫一号”的缘分

在4年前就开始啦

2014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红教授团队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多人长期密闭有人实验,“月宫一号”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空间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

在这次为期105天的实验中, 我作为世界首次被引入到该类系统中的动物,成为“月宫一号”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创建的四生物链环系统的关键一环(其他三环为植物、微生物、人)。

我除了能上天,还能入地呢

盛行60多年的定论

“塑料不能生物降解”

就被我颠覆啦

一起看北航这位教授的研究

科研成果主角

塑料入我口,造福地球人

60年来,科学界一直认为

塑料不能被生物降解

而自然降解需要500年以上

这就是“白色污染”的由来

英国《卫报》因而把塑料袋评选为

“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对此,我表示不服气!

白色塑料的主要成分聚苯乙烯

对我来说就像最爱的麦麸一样美味

我的肠道菌群能降解聚苯乙烯

矿化为二氧化碳,我也“长肌肉”啦

更神奇的是

我能在24小时之内高效降解

一切的一切

源于北航化学学院杨军教授

观察到自家米袋被虫子咬破后的思考

这项革命性的发现

是他率领团队潜心研究13年的成果

被认为是过去10年环境科学领域

最大的突破之一

数百家媒体报道,我也上了不少版面

我骄傲~!

 
 

杨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曾获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重要贡献奖。主要从事塑料生物降解、环境生物技术和水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这项研究成果已经进入多国科学博物馆

还有中小学教科书

此后杨军教授团队还要继续进行基础研究

同时着手产业化

例如开发出降解可控的新型材料

以及制造出仿肠道环境的生物反应器等

了解更多,请戳

被我震惊了吧?

接下来隆重出场的

是经过精心培育的虫中“特种兵”

这个故事,就要到北航定点扶贫单位

山西省中阳县去讲啦

基层扶贫小能手

自从养了我,村民创收多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我在小时候吃得越胖

体内包含的蛋白质就越多

经济效益也越高

这需要延长我的童年期,如何实现呢?

经过不懈努力,研究团队通过

基因组育种与遗传性状筛选技术

成功培育黄粉虫V13型品种

并在“月宫一号”中完成第一期实验

图为V13型品种的蛹前幼虫。通体呈淡黄色,整体更加饱满,具有生长期长、遗传性状稳定、蛹前幼虫体型大等特性。

照片里的我,是不是特别威风?

要长这么健壮,除了品种好

我吃的“特-5型饲料”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这种饲料由山西省中阳县仁味仁公司研发

已经申请专利啦!

这就带你去看看我在中阳的“家”!

北航在与中阳县结对帮扶的两年多时间里

精心打造了北航中汇科技孵化器

利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

引进企业落地,为脱贫攻坚增添新动能

目前,这里吸引了16家中小型创新型企业

就业人数超过500人

其中就有科技型企业中阳仁味仁公司

集黄粉虫养殖、深加工为一体

入驻孵化园后

公司种植基地迅速发展到了全县七个乡镇

公司与北航生医学院刘红教授团队等合作

主攻黄粉虫生物特性的创新型开发及应用

向深度开发、创新开发转型

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直接带动了3000户农民

在家进行黄粉虫养殖

现在,靠着养殖我

每户实现月均增收3000元以上

成为了省扶贫督导组的重点推介项目

我心里就像下图的大叔一样乐开了花

 

说了这么多,真是感慨万千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我本是常见的蛋白饲料,甚至被人类食用

早在1968年,我也搭载前苏联发射的

第一艘绕月太空飞船“探测器5号”进入太空

但是我成为宇航员蛋白食物源的潜力股

首次引入BLSS,还靠刘红教授独具慧眼

虫子咬破米袋司空见惯,人们大多熟视无睹

杨军教授却见微知著,做出颠覆性成果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自从和北航在一起

我就开始了“虫生”的逆袭之旅

变身超级英雄啦

科技改变生活

向科学家们致敬!

出品 | 航小萱®工作室

来源 | “月宫一号”团队 CC讲坛等

摄影 | 韩思愉

封面&表情包设计 | 杨昕雨

编辑 | 史越 孙赫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