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近两年“老鼠仓”案发数量大幅减少,违法样态更隐蔽

刘慧/新华社
2018-08-08 19:10

新华社8月8日报道,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老鼠仓”案发数量同比下降50%。与2015、2016年平均数相比,2017年“老鼠仓”案发数量下降48%,案均涉案账户减少78%。

这意味着,被市场深恶痛绝的“老鼠仓”案发数量自2017年以来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总体看,最近两年“老鼠仓”案发数量明显减少,公募基金、券商和保险资管等传统领域违法交易得到有效遏制,行业生态显著净化。不敢犯、不能犯、不想犯的行业自律新风正在形成。

从2017年以来案件查办情况看,“老鼠仓”正呈现出三大新动向。

一是重点领域“老鼠仓”时有发生,公募机构专户产品涉案较多,有的外部投资顾问直接下达投资指令,实施“老鼠仓”交易。

二是私募行业“老鼠仓”抬头。全年新增私募从业人员“老鼠仓”8件,占此类案件案发总量的53%,案发数量超过公募从业领域。2017年以来,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募基金从业人员“老鼠仓”案件5件,同比下降80%。

三是违法样态由从业人员私下直接交易向泄露、互换信息以及共谋违法交易演变,隐蔽性更强。某基金经理与大学好友合谋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获利270余万元。

“老鼠仓”案发数量明显下降背后是严监管的“威力”。该负责人介绍,自2008年依法查处首起“老鼠仓”案件以来,证监会对资管从业人员违法趋同交易、先买先卖严格执法、严肃处理,一以贯之。稽查部门依托市场监控系统,运用类案数据模型,对全市场可疑交易实施跨行业、无差别、一致性筛查,精准锁定了一大批可疑账户和不法人员。

“2017年以来,我们会同行业协会、公安司法机关持续严厉打击,查处了一大批重大典型案件,对全行业产生了极大震撼。”该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分析,“老鼠仓”案件监管执法效果明显得益于:一是大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广泛应用并日趋成熟,实现了对全市场可疑趋同交易的跨行业无差别筛查;二是监管部门连续多年始终保持查办“老鼠仓”案件的高压态势,证监会最近三年连续组织3个批次专项行动查处23起典型案件;三是司法裁判明确法律适用标准,向市场传导了严格执法信号。

2017年以来,工信瑞信胡拓夫“老鼠仓”案、王鹏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先后被判处六年六个月至七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最高刑期不断刷新,执法合力与威慑进一步凸显。

证监会信息显示,证监会在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的协同下,将继续坚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加大对资管从业人员违法乱象的整治力度,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原题为《近两年“老鼠仓”案发数量大幅减少 呈现三大新动向》)

    责任编辑:刘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