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日|一个体育教育者的建言:健康中国,还需在哪发力

陈国强
2018-08-08 13:15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全民健身,和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息息相关。

2018年8月8日,全国第十个“全民健身日”,在上海,近千个运动场地免费向市民开放,几百场讲座培训正在热力上演。

上海已经提出在2025年实现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建设目标,在上海体育资深观察员、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陈国强看来,微观的器物、中观的制度和宏观的文化,都将是上海的优势和推进全民健身的方向。

2017年8月8日,上海杨浦区滨江示范段举行了2017年区全民健身日嘉年华主题活动。图为参加活动的小选手们正在比赛。本文图片均来自视觉中国

对于普通人来说,全民健身最直观的就是“迈开腿”和马拉松的火热。

作为一名跑了13届全马、且2003-2012连续10年跑上马全程的体育爱好者,深切感觉到了这项运动从冷清到热门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身边就有几位“六星跑者”(参加过世界6大马拉松赛),有的计划连续10年参加波士顿马拉松,从而获得终身免抽签参加波马的待遇。

不算上世纪1950年代的劳卫制和广播体操,就从1995年我国提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始,全民健身的概念在我国至少有23年了。

自北京奥运会以来的10年中,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纵向和自己比,更是取得了不少成就。2017年,上海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就达83.37岁。

上海目前已经提出在2025年实现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建设目标,这其中,全民健身是非常重要的一块。目标有了,该怎么做呢?

我们暂且从微观的器物、中观的制度和宏观的文化3个角度来探讨“全民健身计划”到“健康中国2030”迈进的路径和通道。

上海马拉松。

微观上说,要健身,要健康,必须要有场所。

在场馆建设上,寸土寸金的上海,初步贯通了45公里滨江步道,还积极推进郊野公园建设。此外,公园绿道、步道、小区全民健身路径,都成了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的好去处。面积不一、档次不同的健身会所,也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市民的体育需求。

未来在体育场馆方面,至少有两个方面可以改进。

一是真正落实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找到症结所在,解决不到位的情况。因为学校体育场馆数量约占我国体育场馆数量的三分之一。

二是因地制宜,在公园、广场、街道、河滨开展一些体育运动。大妈的广场舞也是全民健身运动,当然音乐的分贝小一点,不扰民就更好了。

风靡不少城市的城市定向运动,也是充分利用了现有条件开展,促进了广大市民的体育参与。

中观方面,就是相关推动健康中国的政策法规促进和支持。

例如,从2009年开始,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这一天全国许多体育场馆免费对外开放,今年第十个“全民健身日”来临之际,上海将近有1000个体育场馆免费对外开放。

2017年11月12日,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外滩开跑。图为20名轮椅跑者也首次加入上马行列。

此前,一些城市进行了社保卡和健身费用对接的有益尝试。未来,运动场馆开放的相关政策也可以进行探索。如工作日上午的空余时间,健身场所可以打折,类似晚上用电低谷时,半价用电的策略。

中小学在上体育课和进行课外活动过程中,应该解决体育保险问题,从而鼓励学生多运动。在运动项目选择上,上海也需要推动传统体育项目(包括非奥项目)和新兴的冰雪运动,助力“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实现。

针对马拉松热,我们应该看到美国的长跑从上个世纪1970年代开始,群众性的长跑一直在高位运行,这和他们有大量的5公里、10公里赛事分不开。而我国的跑步赛事体系中,恰恰这两个距离的赛事比例不高。

我们是否要促进这些接地气、草根的跑步赛事呢?而不是都是全程或半程马拉松,尤其是在目前这个初级阶段。

宏观方面,就是体育文化建设,也就是全民健身的意识提高。

事实上,“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来共同促进,而意识的提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日本的长跑也经过“马拉松之父”金栗四三的不懈努力,才有现在箱根接力赛和东马成功的基础。

个人层面,我们能欣喜地看到,民众的健身意识和行为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少白领白天没有时间,下班后会进行夜跑。

从每年的比较看,这种健身意识的提高可能是缓慢的、渐进的,但从一个10年的时间段看,它又是明显的,正向的。

2018“夏练国度”全民运动盛会在上海拉开帷幕。民众通过各种运动项目挑战自我潜能,感受运动带来的无限魅力。

学校层面,从小学到大学,学校应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锻炼行为。当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目标也不同,笼统地说,小学生主要是培养兴趣;中学生是掌握技能,大学生是提高水平。

社会层面,各界要形成一个全民健身的氛围,特别是倡导“终身体育”的概念。上海的市民运动会和市民体育大联赛在推动市民全民健身运动方面,卓有成效。无论在比赛项目、比赛规模、参与人群、持续时间等方面,都可圈可点,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特点。

而社会组织在推动全民运动方面也功不可没。以跑步为例,不少跑团自发组成,在常规训练和比赛方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如果我们再提高锻炼的科学化研究,如马路暴走要注意安全,早上锻炼和夏天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降低运动量,并且把健身和健康内化为一种意识,那么,“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实现,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