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创客、技术咖和老外,为何喜欢成为新晋江人?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发自福建泉州
2018-07-30 19:29
来源:澎湃新闻

“人人都在创业,曾经和你一起上班的朋友,没多久就去创业了,这在晋江最为常见。”来自四川的创业者何国巨对澎湃新闻(ww.thepaper.cn)称。

2000年迄今,他已在晋江工作生活18年时光,完全习惯了这里的一切,成为一名“新晋江人”。

“我喜欢这座城市,无论是气候、交通和经济活力都很好,包括晋江人做事那种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何国巨称。他认为所谓“新晋江人”,不仅是官方层面的名称,更多是来自外来者对晋江的认同和共识。

何国巨的家乡位于四川东北部一个偏远山区,景色秀丽,陡峭的山势犹如一道道屏障,挡住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为改变自身生活环境,当地人只能外出务工。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福建、广东和浙江一带成为重要的就业目的地。

晋江作为福建民营经济最发达县级市,吸引了许多外地人到此谋生。

四川籍的打工者是一个庞大群体——他们大多来自四川东北部地区。2014年12月,晋江特地开通了直飞四川达州的航班,由此说明两地人员往来的活跃度。

何国巨是其中的佼佼者。两年前,他和几个朋友终于一起创业了,合资创办了一家鞋服工厂,现在拥有几十名员工,他本人也顺利实现了从打工者到老板的历程。

“我以前一直没想好创业,但似乎一直都有人在推动我去创业。”何国巨称。

他认为当地拥有良好的创业氛围,晋江人身上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也感染了他。

经过思考,他选择定居在晋江。不仅把房子买在这里,还把妻子户口迁移了过来。

何国巨从打工者到创业者的成长故事,既是晋江经济与城市变迁的见证,也是晋江深化户籍改革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大幅度开放户籍迁移限制,此举让很多打工者、公司职员和大学毕业生都选择到此定居。

“我已经把这里作为第二故乡,有时回老家反而不习惯了。”何国巨对澎湃新闻称。

留得住的“新晋江人”

改革开放前,晋江只是一个贫困县,富有历史性的转折始于1992年10月,晋江撤县建市,自此发生巨变。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晋江走过由农村工业化催生自发的城镇化变革的道路,曾经分散的小集镇连接了起来,一座初具规模的中等现代化城市正在形成。

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改革开放后,晋江民营经济呈现出惊人活力,连续24年保持福建县域首位,形成了拥有制鞋、纺织服装、建材陶瓷、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纸制品和新材料等百亿产业集群,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而其中制鞋、纺织服装产业产值均超千亿。

如此庞大的产业集群背后均需大量外来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流水线工人,他们从四面八方到晋江追寻梦想,成为晋江经济的重要力量。

根据当地政府统计显示,晋江拥有户籍人口110多万,而流动人口常年保持在110万以上,最高峰期时达到了130多万人左右。

如何管理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实则是体现一个政府的意识与执政能力。

当地政府并未将其视为城市管理的“负担”,而是想出各种办法将人留下来,让其成为“新晋江人”。

“新时代的晋江经验有一条是:没有人才一定不会有发展。”晋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黄建华此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

如何留住人呢?晋江建立了一套立体、系统而富有温度的政策体系,以此实现外地人“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的目标。

作为外地人较多的县级市,晋江市政府较早意识到给外来人员提供公平成长环境的重要性。

2009年秋季,晋江开风气之先,创办“川、渝、皖、赣、湘、鄂、贵”六省一市异地高考班;2010年,晋江在全国最早推行四川、重庆籍考生在晋江“异地高考”会考;2012年,更是在全国最早实现四川籍学生在晋江“异地高考”体检,如此各种教育改革措施解决了外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难题。

面对户籍、就业、住房、社保和公共服务等外来人口的基本问题:晋江在福建省最早推出“居住证”制度,给持证人员30项市民化待遇。

晋江还率先实行公办高中和中职学校免费,每年有超过4万名学生受益;以前,外地人员医疗报销需要两地奔波,而且要自己垫资,医疗负担重。2015年,晋江推出了异地结报服务,化解了此难题。

由此可见,在对待外来人口的问题上,晋江市政府淡化了管制角色,加强了政府的服务意识。近两年,当地政府还提出打造构建“让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的外部环境。

“我在晋江能感受到政府的服务态度完全不一样。”福建晋江石墨烯研究院院长肖炳恒对澎湃新闻称。

近年,晋江一直在致力于将外来人口“本地化”和“市民化”,用现代城市管理的治理观念,让每位外来创业和务工者均能享有本地人同等待遇,使其获得幸福和归属感。

根据晋江电视台报道,截至今年5月25日,晋江已有48861名流动人口落户成“新晋江人”。

这组数据说明了晋江对外来人才的吸附能力,乃至影响到了厦门。

近年来,由于厦门无法改变“高房价”和“低收入”尴尬现实,让原本计划在厦门创业的年轻人只能将发展目光转向周边城市,晋江成为他们首选。

晋江也主动出台措施吸引人才,对于国内大学毕业生或者海外留学人员购房,还给予相应一次性财政补助,加之晋江房价不高,此举更加坚定人才到此落户创业的信心。

国际化晋江

这场人才抢夺战中,晋江希望通过改变当地人才结构来服务于从“晋江制造”到“晋江智造”的战略转变。

当地政府早已布局。位于华表山下的晋江市创意创业创新园(以下简称“三创园”),汇集了来自海内外的创业者和科研人员,他们或许能对晋江下一步产业转型起点关键作用。

“我们要努力将它打造成为福建省的中关村。”晋江市人民政府三创办一名官员对澎湃新闻称,三创园将会以电子信息、互联网、新材料、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和食品生物科技为产业重点,打造成为海峡西岸最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根据晋江市政府的规划,在未来5至15年时间,这里将聚集数万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建成高新产业企业研发设计总部和产业高地。

这也意味着,晋江将会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产业转型之路。

当地政府和企业都在努力改变传统经济模式的掣肘,用更大力度吸引高素质和国际化人才,使晋江的经济与社会步入新的成长阶段。

很显然,此举势必会形成另一个“新晋江人”群体,他们将会对晋江带来全新的社会面貌。

澎湃新闻了解到,现在来晋江创业或就业人才结构已经发生微妙的改变,不仅是内地到此谋生的打工者,更多的大学生、海归、科学家乃至于来自韩国、日本、印度或其他国家的外籍人员涌向晋江,他们在这座县级城市上班和创业,形成独特的现象。

按照常理,来中国创业的外国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或者其它省会城市,谁也无法想象在偏安一隅的晋江,却能吸引不少外国人到此就职创业。显然,他们出现为这座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晋江从居住、人文和创业环境方面,已经初具国际化色彩,这在中国县级城市中并不多见。

为了服务于晋江的外国人,作为当地最富影响力的媒体——《晋江经济报》还特别推出了英文新闻版,讲述外国人在晋江创业的故事,获得当地人的认可。

“晋江这个地方还没有被西方文化所改变,这正是我所欣赏的。我很高兴自己能够生活在一个普通的中国城市,这里富有中国文化和传统。那些在我初来乍到时令我感到奇怪的事情并不影响我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最终也正是这些特别之处,让我爱上了晋江这座城市,并称之为我的第二家乡。”印度人Pike在晋江经济报英文新闻版上发表文章称。他本人拥有英国和加拿大籍,同时也算是香港特区居民,大多时间生活在香港,在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几座大城市短暂生活过,他曾一度以为所有的中国城市都是如此,直到他来到晋江。

他与许多晋江人成为朋友,他们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时常邀请他到家中喝酒吃饭,一起做户外运动、喝茶和聊天。

“晋江的生活与我以往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开始我很难接受,但渐渐地这个城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Pike在文章中写道。

“古代泉州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港口城市。”晋江市政府一名官员对澎湃新闻称。

“现在做生意很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我明显感觉国际客户多了很多,现在很多老外来买我的货,很多都是常客,如果他们认可了我的货,便会一直在我这里买货,不会轻易改变。”泉州海鸥鞋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海鸥对澎湃新闻称。

林海鸥是晋江人,没怎么上过学,但却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早年,他跟很多晋江人一样,远赴海外谋生,主要在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家做鞋服生意,他发现在国外市场上流通鞋服很多都源于晋江陈埭镇,他意识到了商业机会,便决定返乡创业。

“我组建的研发团队,不是要做花瓶,而是一直在用世界前沿眼光来审时度势。”林海鸥称。他坚信,现在任何生意都必须国际化才有生存空间。

他组建团队研发的很多鞋材获得了客户认可,公司营业额每年达数千万元,其中70%左右来自国外市场。

“只要他们来,绝对不会跑单。”林海鸥称。

他认为,如果晋江经济一直保持强劲势头,肯定能吸引更多的人到此创业。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