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高校学生实习做“猪倌”:扎针不易,人工配种更难

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实习生 郑涛 王通
2018-07-28 11:39
来源:澎湃新闻

今年一放暑假,福建农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大一学生黄秀琴就和6名同学来到福建南平乡下的养殖场“养猪”。巡栏、喂食、打疫苗、护理……这样的工作重复了21天。

“每天起得比猪早,睡得比猪晚。”近日,黄秀琴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刚来时不习惯,每天会洗两次澡,后来变得“粗糙”了,顶多洗漱一次。另一位“以前没有见过活生生的猪”的同学则表示,从看到小猪的第一眼起,就被“圈粉”。

“学生不仅可以养猪、养牛、养羊,还可以前往兽医院做宠物医生等等。”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院副院长黄志坚告诉澎湃新闻,学校会根据学生将来就业的需求,依靠省内的企业资源,加上老师和校友的帮忙,为学生提供许多实习机会。他希望通过实践让学生慢慢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

24日,养殖厂厂长陈国太向澎湃新闻表示,“这些实习生在厂里表现不错。”但他同时感慨,来厂里实习的大学生多,但等到将来面临工作时,愿意留下来的却“少”,“留下来能做好的人更少”。

实习生正在协助师傅为猪打针

到了养猪场才知道专业知识欠缺

黄秀琴向澎湃新闻介绍称,她此次参加的实践团队共有5名女生、2名男生,分三路去了养殖场的三个分场。虽然来之前就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最初仍是状况频出,“当地气温经常超过36℃,但住的地方没有空调,睡午觉会被热醒。”黄秀琴开玩笑称,在养殖场的生活是“每天起得比猪早,睡得比猪晚”。

黄秀琴称,刚来养殖场时,身上总带着一股屎味,每天会洗两次澡,现在变得“粗糙”了,中午回来稍微洗漱一下,就换上另一套衣服。

参与实践的周文卓从小在城里长大,以前没有见过活生生的猪,也曾想象过猪圈环境会很“恶劣”,但看到小猪第一眼后仍被“圈粉”。“我完全没有想到猪能长到五六百斤,整个身子横在猪圈里,把猪圈塞得满满的,特别震撼。”周文卓说。

让她印象颇为深刻的还有给猪打疫苗——趁猪场里200余只猪睡着之际,一针针扎在它们屁股上。“师傅面不改色,一秒扎一只,猪被惊醒,边叫边跳,整个猪场都沸腾了。”

为小猪打疫苗

养猪不易,扎针、人工配种等最需要细心和技术。“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专业知识不足。”23日,团队成员周煜琦告诉澎湃新闻,他们现在才大一,许多专业知识没有学到,很多操作都需要请教“师傅”。

“我们在产房给母猪吊瓶,需要配药,但只是按照师傅的要求做,不懂药的原理,学习起来特别被动。”周煜琦称,因为操作不熟练、不规范,不少药品被浪费。“有的猪一看到注射器就会乱叫、乱跳,学生们经常扎不准。”

“这些实习生在厂里表现的不错”,养殖厂厂长陈国太评价这些大学生说,“虽然刚开始,有些嫌弃脏,专业知识掌握得也不太多,但上手还是比较快。”

实习生正在为猪人工配种

农林专业不只是“养猪种地”

谈及为何选择来乡下“养猪”,黄秀琴称希望“多接触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为以后发展做打算,同时将课堂上的知识结合实践,这样更有利于今后学习”。“滴鼻、剪尾、采精、配种、打疫苗……‘养猪’的每一个步骤,我都做过。”周煜琦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经过这次实践,自己更加坚定了从事这个行业的信心。

像黄秀琴团队大一就出去实习的学生,不在少数。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院副院长黄志坚告诉澎湃新闻,学校会依靠省内企业资源,加上老师和校友的帮忙,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虽然有些合作的单位地处偏僻,但在住宿、饮食、交通等方面都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在他看来,在社会上对一些农林专业的看法可能存在误区,甚至觉得无非就是“养猪种地”。“事实上,农林专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养殖、饲料加工、饲料养殖、兽医等方向。”黄志坚说,学生们在入学之初也有类似误解,学校为此会进行专门的入学教育,包括邀请专家、企业家、校友等现身说法。

陈国太告诉澎湃新闻,农林专业尤其需要重视实践,因此很多学校都和企业有合作,安排学生实习。可在他印象中,每年来厂里实习的大学生很多,但真正愿意留下来的不多,“留下来能做的好的就更少了”。

“我们厂薪资待遇不错,月薪6千,有五险,每年毕业季来应聘的大学生很多,但能够长期稳定在这工作的越来越少。”陈国太感慨,许多大学生都是来厂里工作一段时间,就会选择离职。

“农林类专业不像金融、法律等高大上的专业,诸如养殖场这样的工作很苦很累,而且不少都位于远离城市的乡村。”黄志坚说,学生毕业后能有50%~60%的学生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行业,自己就很满足了。据其介绍,日常课程中,老师也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责任编辑:李敏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