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防总:2号洪水平稳通过三峡库区,入库流量呈退水趋势

长江水利网
2018-07-17 16:12

2018年7月14日,三峡迎来长江2018年第2号洪水,库区泄洪场面壮观。 视觉中国 图

7月17日8时,长江流域仅有两站超警戒水位,三峡水库入库流量39000立方米每秒,出库流量维持42000立方米每秒,长江2号洪水平稳通过三峡库区,水库入库流量呈退水趋势,这标志着长江2018年第2号洪水带来的影响趋于结束。长江防总在国家防总的精心指导下,和流域相关省市一道,再次成功应对了今年长江第二场洪水,此次长江上游区域性较大洪水未造成人员伤亡,取得了显著的减灾效益。

7月7日至11日,长江上游西北部地区出现持续强降雨过程,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嘉陵江的上游发生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洪水经长江上游水库群拦洪削峰错峰并演进叠加后,在长江上游形成 “长江2018年第2号洪水”,造成沱江、涪江、嘉陵江下游及长江上游干流寸滩河段水位超保证水位,三峡水库入库洪峰流量60000立方米每秒,为2012年以来最大入库洪水。

这场洪水具有降雨强度大、雨带持续;支流洪水并发,遭遇恶劣;支流上游严重,破坏力强等特点。据还原分析计算,沱江三皇庙站重现期超50年;涪江涪江桥站重现期约30年,为实测首位特大洪水;嘉陵江支流白水江尚德站重现期约200年;嘉陵江广元站重现期约50年;嘉陵江亭子口水库洪水重现期约50年;嘉陵江南充站洪水重现期约50年;嘉陵江北碚站洪水重现期约15年。长江干流寸滩站重现期约15年。岷江、沱江、涪江及嘉陵江等多条支流共51站在11日前后集中并发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其中沱江、涪江及嘉陵江暴发超保证水位洪水,富顺站、涪江小河坝站洪峰流量分别列有实测记录以来第5位、第3位。支流洪水在长江上游干流寸滩河段恶劣遭遇,来水高位叠加,导致寸滩站水位超保证水位,洪峰流量高达59300立方米每秒,形成“长江2018年第2号洪水”。

国家防总、水利部高度重视长江防汛工作,主要领导多次组织专题会商,研究部署长江防洪调度工作,于7月11日18时启动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并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抓紧做好当前长江流域防汛工作。国家防总、水利部领导深入一线查看汛情,派出多个工作组赴地方指导防汛抗洪工作。

在国家防总的统一安排部署下,长江防总和流域各省市齐心协力、积极应对2号洪水,长江防总密集滚动会商,及时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长江委水文局7月11日8时发布洪水橙色预警,长江防总办公室7月11日向四川、重庆等有关省市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全力做好防汛工作,同时派出3个工作组紧急赶赴抢险救灾一线指导防汛。流域内相关省市也积极应对此次洪水过程,四川省11日10时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重庆市11日12时发布江河洪水Ⅱ级预警,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陕西省11日11时升级为嘉陵江流域Ⅲ级应急响应,11日12时启动汉江汉中段Ⅳ级应急响应;甘肃省11日22时启动白龙江Ⅲ级应急响应。长江流域气象中心7月12日9时将长江防汛气象保障提升为Ⅲ级应急响应。由于响应及时,提前转移措施组织到位,共紧急转移近47万人,洪水过后,目前没有一例人员伤亡报告,充分体现了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和流域各省市防指将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贯穿于防灾减灾和抢险救灾全过程。

流域水库群在应对此次洪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防总的精心指导下,长江防总联合调度三峡、金沙江中游梯级、金沙江下游溪洛渡、向家坝和雅砻江锦屏一级、二滩等控制性水库拦蓄洪水87亿立方米;指导四川、重庆两省防指调度瀑布沟、紫坪铺、宝珠寺、亭子口、草街等水库提前预泄,降低起调水位,拦蓄洪水23.9亿立方米。上游水库在洪水来临前及时腾库,洪水期间通过拦洪削峰错峰,长江上游主要水库群总拦蓄水量累计约111亿立方米,降低岷江高场站洪峰水位0.8米,降低四川省境内嘉陵江中下游干流河段洪峰水位2~4米,降低重庆合川地区、北碚河段洪峰水位2~3米,降低长江上游干流寸滩河段洪峰水位2.5~3.5米,降低沙市、莲花塘站洪峰水位分别为2.2米、0.9米,避免了岷江下游江段、荆江河段水位超警戒水位,嘉陵江下游南充河段、北碚河段水位超保证水位,大大减轻相关区域的防洪压力,发挥了显著的防洪作用。

四川、重庆、甘肃、陕西4省市全力抢险救灾,取得明显的防洪效益。据四省市初步统计,减少被淹土地面积38.58千公顷,减少受灾人口3.48万人,转移解救人员46.7万人,减灾经济效益4.21亿元,减灾成效显著。

未来一周长江上游仍然有持续降雨,7月下旬新一轮台风可能登陆我国并影响长江流域,防汛形势依然严峻,长江防总将同有关省(市)防指密切配合,按照国家防总统一部署,继续密切关注水雨情变化,加密监测预报,滚动会商研判,优化水库调度,强化应急处置,确保流域防洪安全。

(原题为《【聚焦长江防汛】长江防总有效应对2018年长江2号洪水 防洪减灾效益显著》)

    责任编辑:崔烜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