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经验”为什么行: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审批调解从快从简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实习生 石秦也
2018-07-17 10:34
来源:澎湃新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晋江,一座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泉州下辖的县级市。

宋元时期,晋江“泉州刺桐古港”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斗转星移,晋江人背靠海港,迈出步伐走向海外,成就晋江这处侨乡。

晋江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十户人家九户侨”是当地一大特色。2017年以来,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华侨来晋定居800多件。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图
“十户人家九户侨”是晋江最大的特色之一。晋江华侨、华人多达300万,是本土人口的3倍,加上百万外来人员,故有“海内外500万晋江人”之说。
40年前,在改革开放之初,晋江由于受土地资源总量不足,加之濒临东南沿海,土壤生产力中等偏下的现实窘境,使得晋江干部群众认识到走以农业为主的路子行不通,必须把工业引进农村,实施乡镇企业发展战略。

彼时,一批批企业家崭露头角,打造了一个在全国独具特色的发展乡镇企业模式。

此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工作期间,始终高度关注晋江发展。从1996年到2002年,习近平6年7次深入晋江一线,进基层、下企业、访农村,不断密切关注晋江的改革发展事业。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专门到晋江深入调研,从改革开放事业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格局的角度,系统、完整总结并首次提出了“晋江经验”理论成果。

16年来,晋江始终以“晋江经验”为遵循,凝心聚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晋江经验”创新发展。很多民营企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政策环境下不断做大做强,才逐渐建立了各自的商业版图。

2017年,晋江用福建省两百分之一的土地创造了全省十六分之一的GDP。如此庞大的经济发展数据,竟然在一个陆域面积仅649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出现。

晋江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排名如何?晋江市委书记刘文儒给出的一组数字直观而震撼。晋江经济总量连续24年位居福建省县域首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连续17届位居全国5-7位。

据晋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提供了一组数字:截止到6月30日,晋江全市市场主体突破16万户,民营企业突破5万家。全市GDP总量中,来自实体经济贡献占比达60%以上,由实体经济创造出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占比都在95%以上。

为何晋江企业数量如此巨大?民营经济又为何如此发达?“晋江经验”能够提供答案。

“晋江经验”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在晋江的经济格局中,实体经济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十分天下有其九”。

如何让“爱拼才会赢”的闽南商人“敢为天下先”? 晋江如何激发实体经济、民营经济活力?

答案正在于此。

从简,“喝茶”调节商事纠纷

良好的政商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润滑剂,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2016年3月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关于“亲”“清”政商关系的重要论述,既告诫领导干部,也督促民营企业家,要一起厘清政商边界,共同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环境。

“晋江经验”的形成与发展背后,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当地良好的政商关系。

陈埭镇是晋江第一大镇,凭借以制鞋为主及相关配套五金、塑料、服装等加工厂为辅的产业模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基地,也赢得了“中国鞋都”的称号。

目前,陈埭全镇有各类企业3000余家,企业之间有商业行为,就会出现商事纠纷,无法协商对簿公堂后又会由于诉讼时间过长而影响企业生产活动。

为此,陈埭镇于2010年12月20日挂牌成立全国首个在商务领域开展调解工作的专业机构——陈埭镇商会商务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解委员会”),构建起地缘与商缘相结合、商会调解与诉讼调解相衔接、司法公信与商务诚信相融汇的纠纷解决机制。

“有责任、有能力、有担当、有公信”是调解委员会的标配,坚持按照“四有”的标准,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退休干部、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企业家等具有较高威望的代表人士中物色合适人选,目前,调委会已有38人专业调解员,并聘请晋江法院一名退休庭长作为首席调解员。
专业调解员们都是当地纺织服装企业的行家里手,懂“行情”、知“行规”、说“行话”,可以有力推动商事调解迅速打开局面,取得实效。此外,法院与调解员之间在调解过程中相互配合,更容易分析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涉法情况。

有趣的是,企业有纠纷可以“喝茶”解决。

闽南茶文化盛行,而陈埭镇的企业之间出了纠纷,就去调解委员会的会议室喝喝茶,大家坐下来把事情讲清楚,快速而且有效。

调解委员会还专门制定了商事调解流程图,建立健全工作规范、工作职责等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在法律的框架内开展调解工作。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在调解委员会看到了《晋江市陈埭镇商会商务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规范》,在这则工作规范内,明确规定了调解工作时限:“调解工作时限为收到案件之日起15日,疑难复杂案件不得超过30日。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由调解委员会及时向法院或当事人反馈,交由法院继续审理或由当事人申请仲裁,起诉。”

据《晋江经济报》报道,2013年2月,在晋江陈埭镇商会,120多名来自各地的鞋材辅料商前来领取由于晋江某上市鞋企重组失误造成的拖欠货款。

时任陈埭镇镇长苏延辉介绍,这是一起因两家鞋企重组不当而发生的拖欠材料款纠纷案件,材料拖欠款项总额为4200多万,被拖欠材料商120余家,影响范围之广泛甚至已超越福建全省。

“到今日,经过两家鞋企协商各自分担一部分拖欠货款的赔付,加上鞋材辅料商的理解和配合,这个案件终于妥善解决,当事双方对调解结果都十分满意。”苏延辉表示,陈埭镇的鞋产业链十分完整,企业与材料商之间多是信用交易,这起案件的成功解决,对陈埭镇鞋材市场的稳定,以及陈埭镇数千家企业之间维持多年的可延续交易模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商事调解员、陈埭商会调解委员会秘书长李海庭告诉记者,正是由于这个拖欠材料款的案件涉及范围之大、案情之复杂令人“头晕目眩”,所以,陈埭镇商会基于陈埭镇商界信任,借助商会的影响力和各方面资源,充当起调解这起案件的角色。

“商会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大家都是做企业的,诚信经营是基本。所以,发生这样大的纠纷,如果能够调解就尽量在调解委员会里调解。”李海庭说道。

此外,李海庭还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类似的案例非常多,调解委员会成立之初,晋江就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市、对晋江的企业发展影响非常大的事件,市委书记要求商会牵头,委员会进行相关协调工作,当时情况复杂,中级法院给委员

会进行了指导,镇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最后通过一两年的工作,其间还曾多次到香港,最后终于成功调解,节约了很多的司法成本。
商事调解员、陈埭商会调解委员会秘书长李海庭(左二)正在进行商事调解。 晋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调解委员会方面向澎湃新闻介绍,“目前人民调解委员会还会进行引导辖区内企业的诚信经营工作,宣传依法经商的具体案例,请法律专家为企业上课,告知其如何依法经营股权机构等。对于一些困难企业,委员会帮助其通过转型依法提升,如采取重组等方式。实在难以为继的,则让其依法退出。”
澎湃新闻了解到,调解委员会从成立至今,坚持“服务企业,促进和谐”的原则,有效化解了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各种矛盾纠纷。据统计,调解委员会共受理经济纠纷1562件,总金额36亿左右,其中涉案318件,标的6.9亿元。

陈埭镇政府1号楼,多年风吹雨打后有些斑驳的老筒子楼,来往调解委员会的企业主络绎不绝,同时也见证着“中国鞋都”的发展。

陈埭镇与公、检、法建立联系协作机制,打通服务企业“最后1公里”,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调解委员会的出现,不但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而且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017年,该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每天来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群众络绎不绝。 晋江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快,行政审批擦亮“晋江之窗”

“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

这是晋江市政府向晋江企业做出的承诺。

近日,市委书记刘文儒告诉“晋江经验”采访团记者,政府要全力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路人”“推车手”“服务员”三种角色,营造便捷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如何做好服务?对于政府来说,就是营商环境的提升。而对于企业来讲,营商环境的优劣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公平程度上。

随着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外在的监督不断强化,官员和企业“勾肩搭背”、权钱交易的空间不断得到压缩,营造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不靠关系靠本领,不走歪门走正道,企业办事靠关系、找熟人的陋习正在被摒弃,不用去请客送礼,费尽心思拉关系,企业家只需要专心把主业做好就行。

而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服务企业,擦亮“晋江之窗”的机构。

2002年底,晋江作为中央编办确定的全国深化改革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成立了福建省首个行政服务中心,并以此为前沿阵地,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2013年,晋江市开展了十二轮审批制度改革,再造审批流程,推行市、县、镇三级审批联动和网上审批,设立电子监察中心,全面开展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和规范中介组织管理,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促进市场经济公平有序发展。

16年过去,进驻中心的所有事项,办理流程全部精简到“受理—审核—决定”三个环节内,办理时限平均压缩至法定时间的17.75%,当场即办率80.36%。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91.77%的事项实现“最多跑一趟”乃至“一趟不用跑”。

16年来,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以及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的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紧紧围绕审批提速与服务增效并举的思路,全面推进审批服务理念机制作风深层次变革,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审批服务便民化的路子。

曾福泉是约克新材料公司的创始人,1998年远赴英国读书,2008年回国后创办公司,专注于塑料液体色母的研发。他主要从事液体色母及液体色母自动添加系统的研究,产品主要用于塑料的着色和功能改进。

曾福泉告诉“晋江经验”采访团记者,“我自己最擅长的就是在实验室摆弄瓶瓶罐罐和仪器,读书读久了不太善于沟通。但是回到晋江以后,政府主动对接了许多企业上的政务所需,比如办房产证,企业落地之后,在区里办理的相关工作事项都由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处理,而且绿色通道并不是对特定企业单独开放的,对所有公司都会采取主动式服务,没有了从前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拥有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这种跟政府的沟通方式让曾福泉坚定了信心。2008年以后,他安心搞研发和生产,努力开拓市场。目前,他的企业是泉州乃至全国第一家做塑料新材料的公司,填补了国内空白。

“全球一共有四家企业有这种核心技术,我们是其中一家。”曾福泉说道。

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党组书记洪荣塔告诉“晋江经验”采访团记者,目前全国有许多工作内容同质化的行政服务中心,相比起来,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独具特色。

“中心成立以来,一直把流程再造作为工作主线,持续削减审批事项、精简前置条件、撤并审批环节、‘瘦身’申报材料、压缩审批时限和疏解办事堵点,并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实行联审联办的机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洪荣塔说道。

洪荣塔从企业、海外华侨、新晋江人3个维度各举了一个例子,证明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在打造审批服务快速通道的同时,十分关注企业和群众的服务需求,在坚持依法依规办事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

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努力为企业完善产权手续,提供简化程序的服务。晋江的民营经济发端于“草根工业”,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工业企业存在产权手续不完整的问题,影响了抵押贷款。针对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中心采取简化优化前置审批手续的办法,对这些经过工商登记、正常生产、依法纳税并取得用地批准手续的企业建成投入使用的工业用房,并提供补办不动产权证书的服务。

晋江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有300万海外乡亲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近几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华侨申请来晋落户增多,办理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复杂问题。比如有的申请人反映他的护照、居住证、出生等相关证件遗失,又由于回国多年与外方无联系,或不具备有效国外居留证件,无法在国内或国外补办,有的申请人在国外出生,提供的资料无法判断他的原籍是否在晋江,有的申请人护照信息与注销户档不一致等。

针对这些问题,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研究论证,在多方核实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向上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努力为申请人排忧解难。仅2017年以来,就办理华侨来晋定居800多件。

同时,为新晋江人和晋江在外人员提供新农合异地结报服务。晋江外来务工人员常年保持在100万左右,而目前新农合跨省计划系统还没有打通,在这种情况下,新晋江人就医报销需要两地奔波还需自行垫资,负担较重。

自2015年起,晋江率先推出异地结报服务,做到“三个一”,第一个“一”是保持一个“不变”——保持新晋江人户籍所在地新农合政策补偿标准管理审核权限,资金的运转方式不变。第二个“一”就是构建一个平台,依托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建立结报服务延伸平台。第三个“一”是实现一个目标,新晋江人在晋江就医,交建初审,在家乡快速审核,并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及时向申请人发送补偿款。目前经过多方对接,已经开通了重庆垫江丰都、福建省漳浦等五个县区的异地结报服务,下一步还将逐步扩大覆盖面。

对于即将外出经商或者务工人员,则依托将设在广西、山西、广东、昆明、北京、上海等地的晋江商会,设立了13个异地结报的服务点。

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注意到,在分享对“晋江经验”的看法时,几乎所有企业家都提到了政府的办事效率,解决了从前“办证难”的诸多问题。这都得益于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16年以来对于“服务”的准确定位。

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已经成为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的窗口。

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16年来,晋江市政府在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中,融入了“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这十六个字,在面对如此巨大的民营企业数量和经济体量时,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刘文儒表示,“我们在坚持‘亲’‘清’政商关系的基础上,大力弘扬政企互动优良传统,凝聚发展合力。”

刘文儒还表示,2020年,第十八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将在晋江举办,在此前的申办工作中,全市企业家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纷纷主动参与申办工作,申办成功后,企业家对晋江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纷纷启动“新回归工程”,为晋江新一轮的发展注入强大后劲。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