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红色故事·俞秀松与上海共产主义青年团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官网
2018-07-16 17:53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视觉中国 资料图

1920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号)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党培养出一大批青年干部。发起者中,最主要的一位就是当时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最年轻的成员、团的第一任书记——俞秀松。俞秀松对创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党最早的青年工作领导者。

俞秀松,原名寿松,字柏青,又名余寅初,俄文名那利曼诺夫,诸暨次坞溪埭村人。1916年,17岁时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俞秀松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爱寻根究底,同学们称他为“三W(英语‘谁、什么、为什么’的缩写)主义者”。他又以善辩著称,为学生骨干之一。其时,他立下志愿:“做一个利国利民的东南西北人。”

1919年北京学生“五四”爱国反帝运动巨浪般的怒吼声,冲破了古国的沉默和荒寒,也震动了俞秀松年轻的灵魂,使他看到了希望,激起了投入战斗的热情。5月12日,他和宣中华等人发动杭州14所中等以上学校约3000名学生汇集在湖滨公园,举行声援北京、上海学生爱国反帝大会,举行了杭州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示威游行。他还积极组织和带领学生宣传队,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被誉为杭州学生运动的领袖和先驱。

俞秀松经过“五四运动”的战斗洗礼,和宣中华创办了《双十》半月刊,后改为《浙江新潮》。他主编的这个刊物是浙江最早受十月革命影响,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刊物。他在发刊词中提出一个改造社会的纲领:“要本着奋斗的精神,用调查、批评、指导的方法,促进劳动界的自觉和联合,去破坏束缚的、竞争的、掠夺的势力,建设自由、互助、劳动的社会,以谋人类生活的幸福和进步。”俞秀松破天荒地指出改造社会的责任要落实到劳动阶级身上。提出知识阶级里面觉悟高的人,应该打破知识阶级的观点,投身劳动界中和劳动者联合一致,向共同的目的进行奋斗。

《浙江新潮》一问世,就以战斗的姿态对社会制度和封建礼俗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成为当时浙江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旗帜。

《浙江新潮》因刊登施存统《非孝》一文被反动当局查封,俞秀松被迫退学。恰在这时,他对家庭包办的婚姻十分不满,便决定去北京。出发前,俞秀松给父亲写了封信,要求支援些路费,信的开头称父亲为“韵琴同志”。父亲对这一称呼既陌生又生气,只汇了一块钱去,回信告诉他说,“四万万同胞都是你的同志,每一个同志给你一块钱,一切问题岂不都解决了。”幸亏亲戚好友解囊相助,俞秀松还是上路了。当他背起行囊,对小弟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次出去,几时回来没有数。我要等到大家有饭吃,等到讨饭佬有饭吃时再回来。你要相信,这一天会到来的”。

1920年1月10日,俞秀松来到北京,加入工读互助团。然而工读主义毕竟是空想社会主义,仅过了三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这使俞秀松受到了深刻教育,认识到要改造社会,必须从根本上谋求全体的改造,枝枝节节地一部分一部分改造是不可能、也是不中用的;而在社会没有彻底改造之前,也不可能试验新的生活。于是俞秀松开始下决心做一个革命家。

1920年3月,俞秀松由李大钊介绍来到上海,与陈独秀相识,在上海《星期评论》社工作。不久,俞秀松与陈独秀等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为发起组中最年轻的成员。同年8月22日,为团结进步青年,进一步发展党组织,俞秀松接受陈独秀委托,发起组织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任第一任书记。青年团设在渔阳里6号。俞秀松主持制定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联络、发动、指导各地建团。短短几个月,北京,济南、长沙、武汉等地也建立了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全国建团过程中起了发起组的作用。不久,在各地青年团组织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担任临时团中央书记。他在这一时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和同志们还是一起努力把我国的青年团建立并逐步发展了起来。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外国语学社团员合影(后排中为俞秀松,前排左为罗亦农)。  上海档案馆 资料图

与此同时,俞秀松为进一步培养和教育青年,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内创立了“外国语学社”。他设法了解和学习各国党团建设的经验教训,并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身份,积极为中国青年赴苏留学奔波。在他努力下,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后来成为我党骨干的任弼时、刘少奇、肖劲光、彭述之、罗亦农等青年,分期分批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外国语学社”可谓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青年干部学校。

俞秀松主持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引起了少共国际的注目,称赞它“是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特地来信邀请上海团组织派一名代表出席少共国际“二大”。经研究组织决定委派俞秀松为代表,参加少共国际“二大”。俞秀松于1921年3月29日起程前往莫斯科。俞秀松向大会作了题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在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发展概况,青年团诞生的背景、筹建经过、工作活动、组织机构,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任务。报告中强调了团必须服从党的领导,同时要考虑“青年团活动的特点”“保持独立性”。报告还提出了建团的正确原则,要坚持团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纯洁性,团的“原则是准备社会革命”,把中国“引向幸福而欢乐的共产主义制度”等。报告虽是初步的,但已具有学运必须与工运相结合,把中国青运与世界青运密切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的思想。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建团还不到一年的上海和全国团组织的领导者包括俞秀松在内,对青年运动和团的建设的认识,已有相当的水平。俞秀松的报告,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原题为《俞秀松与上海共产主义青年团》)

    责任编辑:徐晓阳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