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的“烦恼”:已更名七年多,还是经常被喊“襄樊”

澎湃新闻记者 汤琪
2018-07-16 14:46
来源:澎湃新闻

更名七年多来,湖北省襄阳市至今仍会被误称作“襄樊市”。

实际上,作为地级市的襄樊市只存在了27年,却一直成为襄阳的“烦恼”。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检索媒体平台7月份的公开新闻报道发现,其中依旧不乏使用“襄樊市”——这个已被国务院注销了的城市名称的情况。

譬如,《华西都市报》在7月15日的报道中称,“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除了有武汉外,还有宜昌和襄樊两个经济副中心。”又如,《连云港日报》在7月16日的报道中称,“‘暑运’进入第二周后,上海和湖北襄樊、徐州、淮安等几条线热度不减,每天上座率达到百分之百。”

澎湃新闻查询更名当年(2010年)的新闻报道及襄阳市人民政府官网发现,“襄阳”之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时任襄阳市委书记唐良智表示,襄樊更名为襄阳,是尊重历史、传承文化、顺乎民意之举。

更名心切

据襄阳市人民政府官网资料,襄阳市是湖北省辖地级市,湖北省政府确立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而该地区由“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发生在约八年前——201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

据中新网报道,2010年12月9日,湖北省襄阳市召开市更名工作会议,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批复。从即日起,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同时,襄阳市下辖的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

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官网2010年12月10日发布的消息,12月9日上午,中国共产党襄阳市委员会、襄阳市人民政府牌匾的更换,吸引着过往行人的关注。同日上午,襄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襄阳市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襄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牌匾也进行了更换。

澎湃新闻注意到,当年正式更名后,襄阳在一段时间里仍被一些人称作“襄樊”。

《襄阳晚报》2013年6月的一篇报道显示,襄樊更名襄阳已两年多,然而国内一些城市的机场和航空公司网站仍在使用“襄樊”,容易误导旅客。

报道称,记者在多家航空公司官方网站上查询发现,仍有部分航空公司查询票额时仍使用“襄樊”,没有“襄阳”这个选项,襄阳机场当时表示,已向执飞襄阳的各家航空公司发去了工作函,要求他们统一使用“襄阳”地名。

历史沿革

据当时官方发布的消息,襄樊更名襄阳一直为广大干部、群众关心关注,仅2001年来,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多次提出议案提案要求更名。

时任襄阳市委书记唐良智指出,襄樊更名为襄阳是尊重历史、传承文化、顺乎民意、推动发展的需要。回溯两千多年的历史,襄阳存在时间最长,承载的历史最多,影响范围最广。

澎湃新闻在襄阳市人民政府官网上查询襄阳史纲了解到,襄阳因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襄水即今天的南渠。历史上,今襄阳地区主要使用过四个名称——襄阳、襄州、雍州、襄樊。

公开资料显示,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

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到了清朝时期,该地区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到民国初期,直属湖北省政府。

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该地区复以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1952年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同年襄樊市省辖)。

1983年8月,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地级市)。

据统计,从公元208年曹操始设襄阳郡至公元2010年,今襄阳地区使用“襄阳”的时间合计1039年,使用“襄州”的时间合计538年,使用“雍州”的时间合计165年,使用“襄樊”的时间合计60年。

襄阳市人民政府官网上发布的一篇题为《襄阳,难忘的历史记忆》的文章指出,仅从使用时间长短来看,襄阳无疑是本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地名。

该文章称,1950年,以襄阳与樊城合称的“襄樊”作为地级市的专名,使名满天下的“襄阳”沦落为名不见经传的“襄樊”,弊端十分明显:一是割断了历史文化传承,襄阳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上无不打上了深厚烙印;二是认知度和认同感不高,“襄阳”这个地名已经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记忆中。

掀更名潮

襄阳的更名,在当时还曾引起一波探讨城市更名的热潮。

据《华商报》2011年1月报道,2010年12月,多个网络论坛发布题为《已将襄阳还襄樊,可把长安归西安?》的帖子,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勘界处表示,每年西安市两会都有这样的提案。尽管长安作为一个古地名,是一个文化符号,但与现在西安的行政区划不太一致,而且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地名不宜随便变更。

人民网2010年的一篇报道曾指出,早在九年前,2001年9月10日,人民日报文化学者李辉的一篇《襄樊何不称襄阳》中力挺“襄樊”更名“襄阳”,曾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了诸多讨论,众多文人学者参与争鸣。

上述报道称,李辉还曾写一篇《可惜从此无徽州》的文章。他表示,1987年,黄山市扩大至大部分徽州地区,徽州地名取消,易名为黄山市,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徽州”作为地名从此再无踪影,历史悠久的徽州,被一座山吃掉。他当时希望,湖北由“襄樊”更名为“襄阳”,能对“黄山”改“徽州”形成推动作用。

尽管地方政府目前对徽州复名一事并没有足够的意愿和动力,但据澎湃新闻此前的报道,有关恢复徽州地名的话题讨论,近30年来从未停歇。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还曾发起主题为“黄山市恢复老名字徽州,你支持吗?”的投票,共有71.4%的网友选择了“我要老地名,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以示支持。

直到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黄山市市长孔晓宏就更名争论向澎湃新闻作出回应。孔晓宏认为,徽州也好,黄山也好,反映的都是这个地区的文化标识。改与不改,徽州文化都能得到传承,因为“徽州文化体系非常强大,不会被遗忘”。

有专家曾指出,地名要保持严肃性、延续性,除非是影响到民族尊严,有损政治文化的名字才需要改。城市改名也要本着科学、谨慎的态度衡量利弊,规范操作,盲从跟风损害尤烈。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