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街头|江南运河:与城市的古老关联

南音
2018-07-21 11:12
来源:澎湃新闻

在运河边居住有一种奇怪的体验。

很多年前,我临河站着,看到运河灰黄的水色,运载黄沙和建材的铁壳船往来交错,怀里抱着朋友出生不久的女儿。婴儿的眼睛就随着船只左左右右地不停移动。

船只排放的黑烟不但污染周围的空气,伴随着逐渐接近又不断远去的马达声,也带来了生活的异域感。这是在地之人对流动之人、在陆之人对在水之人特有的观感。

大多数城市内部或周边都有河流,但并不是每条河流都像江南运河那样让人产生穿越感。你可以在杭州拱宸桥下见这条河向北流去,然后在寒山寺外的枫桥上看到它的波涛,它穿过无锡市区里仅剩的一块老城,流向常州和镇江。

在镇江,江南运河穿过长江,北流至扬州,开始被称作淮扬运河。历史上扬州曾是运河沿岸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点,运河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到这里就变了。

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后一段。来自南方的粮食通过这里运送至北京城。从元至清末,这条河作为帝国的颈部动脉得到精心维护。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在北方城市里很难看到江南城市与运河之间难分难解的联系,尽管有些城市也是依水而生,如北京;或是依赖运河带来的繁荣,才成为重要城市,如山东济宁。但在它们不断湮埋于尘土的历史上,运河只是不再为人所知的细节之一。

在北方,运河经常被泛滥的大河侵夺河道,淤塞更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运河能否得到有效疏通,完全要看行政体系能否维持王朝鼎盛时期的效率。

由于政治中心和财政基地分离,军事前线和粮食主产区分离,北方运河的首要目的是弥合这种自然呈现的分裂状态,为西安、洛阳、郑州和北京等北方都城输入活水。

维护城市运河需要高效的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和顺应自然的心态。尽管到了21世纪,苏州疏浚运河的景象仍让人想起几个世纪以前的景象。苏州博物馆,2018年

如果按照京都学派那种以人的生命周期来比喻时代发展的风格,运河在隋唐和明代,的确是帝国的动脉:在其青春时期,行政活力充沛,运河水流强劲,南北交流活跃;当其衰老的时候,这里就成为致命风险的渊薮,心脏和大脑区域极易发生淤塞,最后导致都城失去对南方的控制。

在南方,运河与城市的关系没有经历这样的中断。对城市而言,运河不仅是历史,也是现实,不仅是基础设施,也是长久而丰厚的符号记忆。

8世纪张继在苏州做诗说,“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但人们记住的不是战争动员与农时节气争夺劳动力的景象,而是他在另一首诗中描述的苏州:“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时间的选择并非没有道理,它埋没了千万人具体的不幸,只保留了一种抽象而普遍的愁绪。学者至今还在讨论张继下泊之处,以及他听到的钟声来自姑苏城外的哪一座寺院。

黄浦本来是吴淞江的支流,后来吴淞江入海口瘀塞,反而需借黄埔入海。12世纪这里已经设置航运和商业管理机构。7个世纪之后,沿着这两条运河,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2018年

但这无关紧要。城市和运河的关系,反映在诗歌、戏剧、小说和绘画里,有些关系是真实的,有些夹杂着幻想。这种亦真亦幻的文化记忆,重新塑造了当地对运河的认知。

运河并不只是普通的河流,也是城市繁荣的根本,它们带来了流动性和活力,在这里可以上演更加曲折的人生剧目。对江南社会而言,运河既导致分化,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增强了整合,也即江南的一体化。

江南城市经济上依赖对运河的统一维护和管理——不是一条运河,而是许多运河。在江南的河网地带,地面道路被水所阻挡分割,水上运输的效率要到铁路网和高等级公路网出现之后才被超越。

黄浦江。上海,2018年

水利导致行政、商业和社会整合,这是人类学对水利社会的基本假设,比如冀朝鼎和魏特夫对中国农业的经典研究,都强调水利管理的需求是出现中央集权的动力。

但较晚的研究注意到水利社会的不同类型,并将其置于文化论述的中心,比如费孝通对吴江开弦弓村的研究和克利福德·吉尔茨对印尼农业的研究,都强调了稻作农业的特殊性。

麦作农业和稻作农业对光热条件、降水量和土壤特性有不同需求,高原、河谷、冲击平原和水网地区对水利技术的约束条件有差异,往往也会发展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

水网地区的复杂在于,顺应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比挑战自然更有效率。江南没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因为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稻作、桑蚕和城市商业被水网连接在一起,导致当地发展出一种紧密均质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发展出了地方文化认同,自我区别于其他地区和中央政权。在江南,这些都是被反复论述过的历史事实。

现在的上海城区曾经运河纵横,如今留下许多断头河和汊道,造成一定的环境问题。上海,2018

运河和周边的水系至今仍然与江南城市保持着古老的关联。尽管这种关联被公路和铁路交通挤压,被集中供水系统淡化,被开发区和CBD所隔离,被细分的专业机构管理体制所切割,被新的水闸和堤坝调节,并且不断有南水北调这样的国家工程,试图将运河重组到国家水利管理的网络之内,但运河仍然是江南地方经验的一部分。

(作者系摄影师,现居上海)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