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破解“不闹没人管,一闹就软”:各层级都要主动担责

澎湃特约评论员 胡印斌
2018-07-11 12:22
来源:澎湃新闻

据微信公号“半月谈”近日消息,记者在采访中,时常听到基层干部自嘲患了“恐闹症”: 个别群众不顾法律和政策,遇事就闹,甚至催生出专业的“闹事团队”。然而,也有群众表示,有些“闹”是出于无奈,不闹问题就得不到重视和解决。 

客观而言,基层干部反映的情况确实存在。但也要认识到,这并非问题的主流。对此,不能无视,也不必放大。这个看似死结的难题,折射出的是当下基层治理的软肋。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一些原本并不复杂的事为什么会闹大?老百姓果真是为了闹事而闹事吗?其实,记者的采访已经讲述得很清楚,正常渠道走不通,或者即便走了程序,往往也会石沉大海,无人理睬。久而久之,小问题就成了大毛病,甚至成为一种刺激民众情绪的积怨。这方面公开报道的个案很多,如于欢案等,不必一一例举。

基层政府和官员并非没有努力,但他们中的一些人,确实没有真正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处理解决民众意见当回事。很多人的眼睛总是盯着上面,而不是下边。这种取向在导致民意诉求无人搭理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对立情绪。 

老百姓更关注家常日用、世俗生活,本意其实也是在寻求解决之道。只是,在目前的基层治理格局下,很多时候,只有让事件进入官员视野,才有可能获得解决。一旦闹大了,事件就会被上面的领导看见,而眼睛盯着上面的基层官员就不能不解决问题。

社会生活纷纭复杂,问题和矛盾多,处理起来也很棘手,但有问题不可怕,只要及时介入、协商解决、公平处理,往往也就可以了,这本身也是社会的常态,怕就怕一拖再拖,公权力一味闪避,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从而导致矛盾在积累中激化。 

“不闹没人管,一闹就软”,这样的困局并非完全不能破解。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民意表达机制,让老百姓的诉求都能依法顺畅表达,并及时获得回应。每一个层级都切实负起相应的责任来,要有首问责任制,该哪一级的责任一定要有担当,不要动不动就把问题上交。要知道,很多问题只要一开始就积极主动的介入,并不会发酵成为大问题。 

另一方面,持续纠偏,彻底清除由来已久的“唯上”导向。官员要眼睛向下,多往老百姓中间跑。不要总是想着“攀高枝”、欺下瞒上。要把西装换成工装,把耽搁在办公室的功夫匀一些给田间地头、工厂社区,接地气的时候多了,对基层民众的真实情形也就有了更多了解,相应的就会减少政策下行的抵触。 

此外,对于老百姓正常的表达也要多一些包容。让工作运行在良性互动中,实现最优选择,而不是有事就“捂”住。政府治理现代化并不是层层下任务、确保不出事,也不是面对棘手问题时热衷“灭火”,而是在法律的框架内充分表达、合理解决,是在尊重民意、双向交流中形成共识。

    责任编辑:甘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