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党的生日临近,参观者从全国各地涌来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刘瑞
2018-06-29 21:0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临近七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前往一大会址瞻仰。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刘瑞 图
“我来自北京”“我来自浙江丽水”“我来自安徽滁州”“我来自上海崇明”“我来自苏州”……6月29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的参观者成了上海兴业路上的一道风景。

这些参观者在7月1日党的生日前夕,从全国各地奔赴上海,只为一睹党的诞生地的风采。

“临近党的生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团队都来了。”一大会址纪念馆外服务的志愿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他身后,人潮不断涌动。年轻的军人在党旗前举起右拳站得笔挺,穿着裙子的女孩在石库门前举起自拍杆,露出笑脸。

下午两点,纪念馆入口的队伍已经排出了兴业路。队伍距离入口三分之二处,竖起的提示牌上显示,在之后的队伍需要等待一个小时才能进场。

一大会址纪念馆前合影留念的人群。

“哎呦,这里的队排得比迪士尼还长!”一位爷叔自兴业路转弯,看到排起的长队,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然而澎湃新闻记者(www.thepaper.cn)在现场看到,队伍末端仍然不断有团队加入。

黄女士来自浙江丽水,是当地电力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今早抵沪的她匆匆吃过午饭,便跟随单位组织的党建团队来到了一大会址纪念馆。下午两点一刻,她的团队刚刚排进队伍。

王先生就职于一家石油企业,他所在的参观团队共有36人。接受采访时,他们正排在“1小时”线之后。“我们来自北京,昨天先去了嘉兴南湖,今天就来到了一大会址。可以说是一次红色之旅。”王先生说。

队伍中间靠前的位置,有一群带着红色帽子的老人,他们来自上海崇明,是一支由60名老党员组成的参观队伍,今早七点一刻,他们便动身前往市区。

来自崇明的老党员们,早晨7点一刻就从家里出发了。
周成圣是其中一员,这名86岁的老人党龄已有62年。虽然天气炎热,但周成圣的参观热情丝毫不减,正在排队的他提高嗓门,用响亮的声音连说两遍:“习总书记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团队参观可以领团队票吗?”纪念馆入口处,不断有人询问一大会址的工作人员。问清情况后,工作人员会要求填写一份表单,用于排队领取团队票。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一大会址纪念馆接受团队预约,但目前由于客流较大,7月15日之前的团队全部约满。未进行预约的团队可在入口处填写团队信息,领取团队票后排队入馆。

工作人员介绍,自6月23日参观人数破万后,最近的参观人数始终保持在万人上下的高位。6月29日14点56分,入口处的参观人数已跳至8075,数字还在随着入馆人数的增加而不断攀升。

为保证高温大客流情况下的参观秩序与参观效果,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除了分发扇子、设置降温风扇之外,还将原来工作日每天2次、周末每天5次的讲解服务调整为每天6次;在馆外设置4名志愿者、馆内设置7名志愿者以服务观众,并且在7月1日之后将把馆内志愿者提升为10人、馆外5-6人。

与此同时,6月15日之后,在纪念馆序厅宣誓处试行增设宣誓教育引导员,组织参观观众开展宣誓活动,增加宣誓活动的仪式感。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