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报告: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最高

中国人民银行
2018-06-22 22:56

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由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撰写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其中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了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情况,以下为《各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情况研究》全文: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地区结合当地要素禀赋与发展实际,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本专题通过对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情况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国内部分地区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情况,厘清发展思路,总结发展经验,为各地区进一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一、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基础

对经济增长动能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早期索洛增长模型将经济增长的源泉解释为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索洛余量作为外生变量反映技术进步的贡献。随后,科学技术发展催生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信息、知识等要素纳入增长模型内生变量,认为知识创新是内生的,技术进步并不是匀速的,而是部分地取决于政府和企业行为。新制度经济学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增长动能的内涵,指出资本、人力资源、制度三大要素最为重要。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把一种从来没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到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生产函数的“新组合”,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当前,新动能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动力、新结构、新机制、新业态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经济增长新旧动能的转换,往往表现为产业结构持续的调整升级,向合理化和高级化迈进。罗斯托(1960)在增长阶段论中首次提出产业结构升级概念,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一个经济增长对技术 创新的吸收以及主导经济部门依次更替的过程,是推动一国经济社会跨阶段发展的重要力量。库兹涅茨(1980)指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业部门收入和劳动力比重将不断下降,工业部门收入比重上升,劳动力比重稳定或小幅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比重上升。钱纳里(1989)揭示出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认为产业结构转变是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区别的核心变量,同时也是后发国家加快经济 发展的本质要求。从经济发展实践看,各国正是通过不断改善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结构,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通过不断引入高级生产要素(如技术、制度等),使产业结构高级化,来实现经 济长期增长。

总的来看,新旧动能转换在创造和满足新需求的同时,也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最终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但也要看到,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新旧动能长期并存、 双轮驱动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重要特征之一,传统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新动能的支撑作用仍需积蓄成长。要在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产业比较优势,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培育壮大新动能赢得时间、腾挪空间、催生需求,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接续。

二、各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情况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并规划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 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指引下,各地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方案等,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制度保障。

新旧动能转化的影响作用涵盖了各个层级的经济主体,本专题整理了全国30个省份(因数据一致性原因,未纳入西藏)的经济发展数据,划分为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情况,以反映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水平。

(一)从宏观角度看,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产业结构理论中,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下,通过改善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结构,提升整个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通过创新和提高效率,引入高级生产要素(如技术、制度等),使产业结构向更高层级演进,显著提升生产效率的过程。本专题通过评估各区域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从宏观角度分析各区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情况。

参考干春晖等(2011)的研究,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看作是产业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中服务业占比上升、工业占比回落。通过对泰尔指数(Theil,1967)重新定义,考虑了产业的相对重要性并避免了绝对值的计算,同时保留了结构偏离度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含义,能够较好的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测算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指标值为0即表明产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一致,各地区合理化水平越趋近于0,则反映该地区产业结构越合理。通过测算各地区二三产业产值之比的变化趋势,比较各地区经济增长转型升级情况,比值越大反映地区三产经济比重越大,产业高级化水平越高。测算结果如下图所示。

综合各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看,东部地区优势明显,中部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滞后。东部地区由于在经济资源、人才储备、技术创新等领域的显著优势,在改革开放进程中 形成了更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当地经济金融市场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培育新产业、 新动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中部地区产业转型速度有所加快,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趋势向好。作为传统农业和工业的重点区域,中部地区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部门的聚集度更高,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略弱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但从中长期看,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和技术转移带来的产业升级,中部各省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潜力很大。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平稳,但速度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这可能是受区域内各省份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技术创新能力偏弱等因素影响,从中长期看,完善产业结构,充分挖掘传统产业增长动能,将有助于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东北地区工业生产增速从2015年开始放缓,经济增长一度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尽管具备良好的传统产业基础,但 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发展趋势对合理结构的偏离有所加重,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上还面临较大挑战。

综合各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看,东部地区“经济服务化”趋势向稳,中部地区工业经济占比较高,西部地区服务业增长势头良好,东北地区动能转换接续存在较大压力。2017 年,东部地区二三产业比值为126.2%,较2012年上升28.6个百分点,相比中西部地区优势明显;从变化趋势看,近年来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工业生产增速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经济服务化”进 程趋稳。中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基本达到当地第二产业产值水平,二三产业产值比99.1%。反映本地区传统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仍较高,新兴服务业发展对传统工业的带动作用仍待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在互联网服务、大数据、运输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带动下,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稳步提升,近5年地 区服务业年均增长16.2%,居各地区之首。东北地区产业状况较为复杂,二三产业比为136.0%,高于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工业增长明显放缓,造成传统服务业产值相对较高,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 结构,但尚未发掘出经济服务化带来的新增长动能,新旧动能转换发展面临较突出的转换接续压力。

(二)从微观角度看,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基础雄厚,中部地区发展潜力突出

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看,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较快。 从微观主体看,高新技术企业是推进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作为创新载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实现创新驱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方 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可以反映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截至2017年末, 全国获批高新技术企业总计153861家,同比增长 53.8%,增速比上年加快22.4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有111045家,中部地区有22459家,西部地区有15713家,东北地区有4644家,四个地区占比依次为72.2%、14.6%、10.2%、3.0%。从近三年的变化情况来看,东部地区高新企业规模最大,且增长稳 定;中部地区2017年高新企业总数同比增长58.3%,增速居首位,比全国增速高出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2017年高新企业总数增速为55.1%,较上年提升31.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方面基数较弱,但在2017 年以56.1%的增速位居第二位,比全国水平高出2.3 个百分点,反映地区企业发展趋势有所回升。

从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看,东部地区基础雄厚,中部地区创新积极性高,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科研投入放缓。通过计算各地区 2015-2016 年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和高新技术企业R&D支出经费占地区R&D总经费的比重等指标,从企业发展层面判断该地区的新旧动能发展情况。东部地区尽管在企业人员人均产值和R&D支出经费占比数据方面并不突出,但在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和R&D总经费的绝对数上都远超其它地区之和,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聚集区。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最高,R&D经费投入比重最大,反映中部地区作为东部产业和技术转移的相对优势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创新基础,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吸收转化效率更高,在技术研发创新领域投资更积极。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人均产值水平优于全国水平,但在研发经费方面的投入明显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反映了当地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一方面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带活区域市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但同时又受到区域市场容量和开放程度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大规模投入科研创新面临一定压力。东北地区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企业在2015-2016年的发展基本平稳,但从绝对数来看,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企业产值等指标增长均有所放缓,R&D经费支出占比下滑,反映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

三、进一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发展的建议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打造产业制高点。一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东部地区应将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融合化、集聚化、智能化作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壮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应当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产品价值含量。三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各地区应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 加强企业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建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步伐,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供给结构优化和总需求适度扩大的良性循环。各地区应当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继续简政放权,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融资、用能和物流成本。各地区要结合自身发展特征,大力推动供给创新,以更优质的产品、更丰富的新业态、更便利的服务,引领和创造消费需求, 推进消费升级,释放需求潜力。

(三)强化金融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一是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深化科技与金融融合,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和水平。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支持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二是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回归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本源,围绕各地区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提供具有高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特色金融服务。三是构建层次丰富的直接融资体系。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提升资本市场对新经济的服务水平,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创新运用债务融资工具,多渠道融资助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责任编辑:郑景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