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数学家夏志宏:我的存在表明南方科技大学还是非常开明的

澎湃新闻记者 虞涵棋
2018-06-22 07:24
来源:澎湃新闻

“我在学校里面可能是最outspoken(心直口快)的,副校长汤涛就说,南科大有夏志宏的存在,表明我们还是非常开明的。”南方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夏志宏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道。

专访后,他参加未来论坛深圳峰会,与其他7名科学家畅谈深圳能否在科学和高新技术产业超越旧金山。此时,距离他从美国西北大学回国筹建南科大数学系,差不多过去了3年的时光。

八学者共话深圳,左起:饶毅、陈十一、卢煜明、田刚、王晓东、夏志宏、薛其坤、杨强

夏志宏,年少成名。他19岁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26岁破解了悬疑近百年的庞勒维猜想。杨振宁曾评价:“在南大诸多学子中,做的最出色的有两位,一个是搞天文的,一个是搞数学的。”“搞数学的”是现任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田刚,而“搞天文的”夏志宏,最终也成了一名数学家。

巧合的是,庞勒维猜想就是一个从天文领域发展而来的数学问题。这个问题通俗化的阐述是:在一个万有引力系统中,其中某一个天体是否可能在有限时间内跑到无穷远?

法国数学家庞勒维(Paul Painlevé)在19世纪末证明,三体问题(比如日、地、月组成的三个天体系统)的奇点必须是碰撞解,即天体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跑到无穷远。但他提出猜想,当N大于3时,N体问题存在非碰撞的奇点解。

宇宙中的三体问题

1988年,师从美国西北大学数学家萨瑞(Donald Saari)的夏志宏在博士毕业论文中找到了一个五体问题的非碰撞奇点。也就是说,给定系统中五个质点特定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其中质点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在有限时间里跑到无穷远。

这篇文章被投递到《数学年鉴》(Annals of Math)后,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审稿人敢肯定证明是对是错。直到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瑟尔(John N. Mather)专门开班讨论了一个学期,最终得出了结论。论文发表在1992年的《数学年鉴》上,给庞勒维猜想划上了一个句号。

1994年起,夏志宏担任西北大学数学系正教授。他曾多次拒绝担任该校数学系主任的邀请:“我说我对行政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所以就不愿意干。我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不过,这位出生于苏北东台农村的数学家,在北美经历了年少成名与事业扎根,“三十多年没有写过中文”后,却在52岁时受陈十一校长邀请,选择了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开启了作为管理者的新篇章。

夏志宏

夏志宏高考时的第一志愿本是清华大学,应母亲“不能去北方”的要求换成了南京大学。如今,在远比江苏更南的南海之滨,初夏午后的阳光明媚,夏志宏用活泼的语调向澎湃新闻讲述了他对于大学行政一些“有意思”的观察和思考。他的眼睛本就较常人为大,眼镜片更扭曲了光影,但配合始终挂在脸上的轻松笑意,显出亲切与风趣。

这间深圳人才公园中的图书馆临时被辟作专访场地,旁边工作人员与媒体往来杂乱。但夏志宏充分发挥了他outspoken的特质,直率而生动的言论时不时吸引旁人从笔记本电脑上抬头看一眼,或是发出一阵笑声。

南科大不应有教授愿意去当人事部长

如果要从行政管理层面建设一个夏志宏理想中的数学系,首先要重新定义的恐怕就是系主任本身。他认为,中国大学的院长和系主任权力很大,但决策机制却普遍不够专业:“中国大学管理最大的不同是管理者非常随意,很多决定都是灵机一动的。当然中国发展速度很快,来不及专业化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夏志宏说道,他在西北大学虽然多次拒绝了系主任一职,但会参与招聘委员会、晋升委员会等各个级别的学术管理事务。在美国,大学的许多管理事务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委员会完成的,他们做的决策比较专业。

比如,一位学者能否晋升终身教职,是大学最重要的学术管理事务之一。夏志宏在西北大学担任过系级别、学院级别和学校级别的终身教职评选委员会委员,感受到一层层严谨的评选。这些委员会最终形成一份意见,建议给系主任、院长与校长。行政主管掌握最终敲定的权力。

夏志宏在西北大学师从萨瑞(Donald Saari)

夏志宏观察到了一些中美差异,他将其归结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在美国,委员会最终做出建议前,不用特别理会行政主管的喜好或意见,任何人都可以充分地表达,这样最终的决策才能很好地反映大家的意见。

但在中国,很多人喜欢在决策之前揣摩领导的意见,领导也问不出什么中肯的意见。但领导最终决定我们要做一件什么事之后,大家会在背后有了非常多的意见。这样是很不利于效率的。”

Outspoken的夏志宏,显然不在上述之列。他个人认为,来到南科大做的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推行这些专业化的决策机制:“有什么意见我会提出来,要执行的话我保证会执行。”

夏志宏觉得,南科大目前在学术方面受到的行政干涉还是比较少的。他刚到南科大的时候曾说过,如果某个学校人事部长空缺,数学系主任、物理系主任等都想去做,那这个学校就办失败了。在美国,别说主任,一个普通教授也不会愿意去做。

他谈到,现在南科大的人力资源部完全是在执行学术部门做好的决定。“所以至少这一点,我们南科大不应该会有教授愿意去当人事部长。”

最大的挫折已经过去了

挑战当然也无所不在。夏志宏刚到南科大,就经历了一个最大的挫折,令他十分沮丧乃至气馁:南科大没有博士点。“我们系的老师在全球范围内培养了大概150个博士生,我们把这些人招来南科大以后,突然发现我们谁都没有带博士的资格,这非常非常荒唐。”尽管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夏志宏谈起当年的困境仍有些郁闷。

教育部相关规定是,本科生培养5年后才可培养硕士生,硕士生培养5年后才可招收博士生。经过多方努力,教育部最终在规章中加入了“原则上”三字。

今年,南科大获批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力学四个博士点。“这对一个年轻的学校很难,在中国可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夏志宏在南科大2017年开学典礼上做演讲

即使在制度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南科大也没有坐等结果,而是联系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众所周知,南科大在招生方面的一大创新是专业不限人数,由学生自主选择。南科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数学系。

“我觉得我们数学系的大学生培养得挺不错的,我们升学率(读研率)是全校最高的,出国率也是最高的。”夏志宏说时颇带自豪的语气。

夏志宏也谈到了一些仍未解决的问题。南科大招聘外国学者会给一笔科研启动经费,但他们出国开会受到三公消费的限制,直到现在,学校只能动用其他经费应付。

“要办一所国际化高校,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国际交流。我希望国家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不能因为有一些官员滥用了出国开会的权利,就限制所有人。”他说道。

所谓的“抢人才”,并不尊重人才

在“抢人大战”因近日城市间的角力走入公众视野之前,高校层面上的“抢人大战”早就开始了。

深圳因优厚的物质待遇和开放的环境成为了“抢人大战”中的佼佼者,但夏志宏却直言各类人才计划正在“搞乱”中国的学术环境:“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些人才计划本来是好意资助科研,提高中国的学术水平。但每一次的选拔都造成了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对中国学术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学术道德的影响,也越来越特出。”

“比如说南科大,招人是因为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会开相应的待遇。一个人拿没拿到青千,其实差别可能不是很大。有人拿不到青千是因为特殊原因,有人拿到青千也可能因为非学术原因。”他说道。

南科大在招人过程中尽量淡化这些学术“帽子”,但会遭遇困惑。在这场抢“帽子”的大战中,对于我们需要的人才,学校也不得不相应地提高“帽子”的待遇。

“这些所谓的抢人才,并不是真正抢人才,并不是尊重人才,他们抢的是牌子。”夏志宏总结道。他认为,“抢人大战”的乱象折射了当下的评价体系问题。

人工智能太多忽悠,ICO大多是圈钱

2016年10月,夏志宏筹建的南科大大数据创新中心成立。2016年12月,区块链研究院在南科大挂牌。这可能是全国第一个区块链研究院。

之所以成立这些机构,夏志宏表示,他是想找到一些服务社会的切口,让南科大不仅提高深圳的基础教育,也对深圳的经济发展有所帮助。在一个数学家看来,数据科学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切口。

目前,南科大正和招商银行合作建立知识图谱,在上面做数据挖掘和优化,也试图与招商证券合作一个区块链的交易试用平台。

夏志宏说道,在大家还没有注意到区块链的时候,他们已经注意到了区块链的应用,并刻意避开了ICO(首次币发行)浪潮。

2016年12月,区块链研究院在南科大挂牌

针对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这两个科技产业热点,夏志宏评价道,人工智能本身不是忽悠,但很多人在忽悠。至于ICO就不仅是忽悠了,很多完全是圈钱:“一个好的技术出来,一些人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对生产的发展,而是怎么用这个圈钱。”

夏志宏说人工智能“忽悠”,主要指对人工智能的夸大,造成了普通人不必要的担心。

他常举的一个例子是,当初汽车跑得比人快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担心。“阿尔法狗”下棋下得比人好,跟汽车跑得比人快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技术和算法上的一些发展,使得机器可以在单一任务上超过人类,但它目前只能做单一的工作。

“机器智能没法超越人类智能。它没有灵魂,没有灵感,没有创造力。比方说,人还可以做梦,也有梦想,机器可以吗?”

硬着头皮写作

行政管理、学科建设、招贤引才、产学研合作,显然,26岁成名的天才数学家到了知天命之年平添不少忙碌。

当听到澎湃新闻的最后一个问题“您现在还有多少时间做科研”时,夏志宏苦笑道,一些研究文章写了一半,一些文章需要修改,都没有时间完成。

“我们现在做的一个天文方面的结果,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对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很有意义。当初为什么做数学家?就是因为非常非常喜欢。”

夏志宏说道:“我对时间的管理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我想以后给自己来这么一个规定:整个上午不放进任何人,所有行政工作移到下午。”

有趣的是,“三十多年没写过中文”的夏志宏,如今抽空写随笔专栏。这些文章短短数百字,除了科普数学知识外,更多地记录生活中的真人琐事,从“从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父亲到在加州理工分到女室友的儿子,从“脚踏两条船”的师弟到爱打桥牌的犹太女秘书,跃然纸上。文风简洁,并未受到英文繁冗语法的影响,倒颇得小品文神韵。

1978年,15岁的夏志宏参加高考,遇到的语文作文题目是“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最终,数理化高分的他语文没有及格。

40年后,55岁的夏志宏在随笔中写到自己由此患上写作恐惧症,“我想,克服写作恐惧症最好的办法是硬着头皮写。”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