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海派百工》开机,聚焦上海非遗保护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18-06-20 17:58
来源:澎湃新闻

6月19日下午,采用8K高科技拍摄的微纪录片《海派百工》宣布开机,在这个项目中首批的拍摄计划中,上海市级220个非遗项目中的60个项目将被拍成系列纪录片。上海的非遗保护工作自2005年开始以来,一直在求新求变,期待更多地融入市民生活。在上海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背景下,这样用先进科技传播海派传统文化的方式得到了多方关注。 开机仪式上,60多位非遗传承人共同来到现场参与见证。

《海派百工》的拍摄得到了上海市各文化主管部门和机构的支持。

8K传统传承日志,这是面向未来的拍摄

“13年来,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名录和相应的传承人体系,并启动了上海市非遗数字化建设工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张黎明透露,中心一直希望能制作一批“以全新影像艺术语言、影像技术标准开发的微纪录视频”,以更好适应新时期媒体传播的需求,使非遗文化为更多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群体所接受。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非遗中心和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决定联合出品微纪录片《海派百工》。汐梦文化负责人华凌磊介绍说,这个项目计划从上海市级220个项目中,先期挑选60个项目,拍摄制作60部、每部5分钟左右、以8K超高清形式呈现的微纪录片,“以此纪录手工艺人的生活故事或精湛的技艺,展现其精美的作品、精湛的绝活或独特的匠心,形成一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日志。”

导演曲全立详细讲述《海派百工》的拍摄计划

曾获世界3D大奖(Creative Arts Award)获得者、4K3D电影纪录片《璀璨薪火》的导演曲全立此次将担任《海派百工》的总导演。曲全立此前拍摄的《璀璨薪火》是展现中国匠人群像的电影纪录片,“团队花了两年半的时间,踏足中国20多个省区市、遍访150多位中华当代匠人,做完了这部影片。”

执教于中国美院的曲全立导演多年前曾罹患脑肿瘤,在台湾的大医院都宣判死刑的情况下死里逃生,之后更加珍惜生命地去选择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记录当下正在流逝的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在对匠人们的走访中,曲全立发现,拍摄对象对他带着庞大的团队和繁复拍摄设备感到意外,许多传承人其实经常被拍摄,但记录的设备都比较简单。“8K就是用最好的技术去记录他们,这是对他们的尊重,同时也是为了留下最好影像,因为这是面向未来的拍摄。“曲全立说。

用当今的技术记录古老的记忆,本身是不同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华凌磊说,“今天我们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要去复兴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我的眼里,古人这种对百工的态度、对技术的景仰,正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尼冰(右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巡视员景莹(左一)和导演曲全立(左二)参加开机仪式。

将成上海公共文化配送产品

今年,上海市提出了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要求,要用好用足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宝贵资源,而《海派百工》里面所聚焦的人群,正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具体体现者。

在19日举行的开机仪式上,全市来了近60位国家级、市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对即将开拍的《海派百工》,也颇为认同,均表示会积极参与和配合。来自浦东的码头号子传承人韩纬国老先生告诉记者,这样的形式“很好”,能让更多人了解到上海曾经的声音。

张黎明主任透露,这部微纪录片,2017年就已经向文化部申报了全国文化资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项目,并于当年年底就已经获得肯定批复,“目前已经是文化部实施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重点项目之一。”

非遗文化的保护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即便拍摄完成,也不是商业电影,如何才能让这样有意义的项目,生存发展下来,在未来的发行渠道也是需要制作者和各方思考的问题。

据了解,除了各级文化机构的新媒体平台之外,这个系列微纪录片还将选择各大视频门户,进行线上传播,“线下,我们还计划采用AR(增强现实)技术,依托上海200多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巡回展览的形式推出《海派百工》AR数字艺术巡回展,以这样一种极具交互性和体验性的形式,推动更多市民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华凌磊说,进入上海公共文化配送平台,是这个有意义的文化项目,能够长久生存下去、并发挥最大社会效应的关键。

也正是因为它的公共文化意义,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也对该片的拍摄给与了大力协助。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于志庆告诉记者:“很多非遗传承人,可能拍摄条件不太好,协会都在协调合适的取景地,争取把这部微纪录片打造成上海创作的精品。”

张黎明也表示,除了非遗保护本身的需求,“中心也希望该系列记录片能够助力宣传上海的文化软实力,为上海的对外人文交流和打响上海的文化品牌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