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中国电影工业化路在何方

澎湃新闻记者 程千千
2018-06-18 13:30
来源:澎湃新闻

近年来,电影工业化作为中国电影发展的一大趋势被屡屡提及,然而何为电影的工业化,业界并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6月17日下午,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第二天,多位电影业界名人齐聚金爵电影论坛,围绕“中国电影工业化之路”进行了丰富而精彩的交流。

论坛分为上下场,包括导演郭帆和韩延、派拉蒙影业未来学家泰德·席洛维茨(Ted Schilowitz) 、完美威秀娱乐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艾秋兴(Ellen R. Eliasoph)、阿里影业高级副总裁兼淘票票总裁李捷、 开心麻花影业董事长刘洪涛、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叶宁、阿里巴巴影业副总裁吴倩在内的多位业界名人出席论坛,由盐之影业CEO乔青山(Jonah Greenberg) 担任主持。这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一次出现外国人用中文主持的情况。而当日参与论坛的外国嘉宾,大多都讲着一口流利的中文,顺利地展开了一场针对中国的国际化讨论。

“中国电影工业化之路”上半场嘉宾,从左至右分别为:乔青山、叶宁、艾秋兴、刘洪涛、李捷

工业化的第一要素首先是技术。派拉蒙影业未来学家泰德·席洛维茨(Ted Schilowitz)提出,电影诞生130年来,一直随着技术曲线起起落落,也一直走在技术前沿。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一切会改变。席洛维茨也对电影行业的未来做出了非常具体的预测。他认为近年技术领域最大的变化在于人们已习惯于用手机屏幕消费内容,而他相信未来会出现比手机更好更强大的终端设备。作为VR预览最早的开发者之一,席洛维茨认为未来的电影摄像镜头不会是简单的3D,而是对整个空间的全方位捕捉,这样一来,尽管观众依然需要通过屏幕看电影,但在观看中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但现场也有几位嘉宾认为,工业化不一定代表技术化、高科技化,同样也意味着工业流程上的专业化、标准化和精细化。阿里影业高级副总裁、淘票票总裁李捷认为,工业化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用更好的预算管理能力、制片管理能力以及类型选材,把电影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此外,李捷希望中国的电影能够从单纯依赖票房收入的模式,转而开拓更为广阔的非票房收入。“美国很多制片人拥有良好的律师、财务的背景,他们有一系列的方式来扩大收益,这是工业化的能力,把单一的扩展成多元化的能力。电影总体是以项目为核心的能力,希望每一家电影公司成为平台型的电影公司,能够持续生产暴款,把IP和用户的运营做到一个非常标准化的程度。”他说。

韩延执导的新片《动物世界》,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

李捷认为,电影工业化最大的挑战在于人才的专业化上,“制片和导演的专业化,在未来整个中国的工业化之路会成为非常大的话题。”身为导演的韩延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电影人正是在电影制作的种种细节中体会到工业化的重要性,并受益于此的。说到这里,韩延举了一个拍戏中演员站位的例子:“我刚毕业的时候带着同学拍电影,经常拿一块砖或者树枝树叶来标记站位。有时风一吹树叶没了,这条就作废了。后来我发现,香港人都是拿马克笔和大力胶标记站位的,我学到了这一招。这就是一个工业化的体现。”韩延感慨说,他这一代电影人一直都在享受前辈电影工作者留下的财富,而作为中国电影的新生代,他也需要多做探索,为新新生代铺路。

前辈在电影制作上积累的经验,要如何分享和传递给新生代,也是一大难题。对此,阿里巴巴影业副总裁吴倩提出,信息的沟通分享和沉淀,是一种工作机制的传承,这也是工业化的重点所在。而在现今社会,互联网为这种传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吴倩认为,工业化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协同和分工,以及信息分享和经验传承,因此她希望韩延等导演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等方式,帮助到更多的剧组,将他们探索出来的新的方式方法,传承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谈及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障碍,郭帆主张,文化上的差异和隔阂是中国电影人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最大阻碍。他认为,美国的电影工业流程无法直接拿到中国使用,因为中国是人情社会,而美国是契约社会,所以很多好莱坞的工业流程,中国人无法在心理上接受;同时作为一名拍摄科幻片的导演,郭帆指出,科幻等类型电影的拍摄核心在于管理,而不是创作。所以他提出,中国电影业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到符合中国的管理方式。

“中国电影工业化之路”下半场嘉宾,从左至右分别为:乔青山、韩延、泰德·席洛维茨、吴倩、郭帆

郭帆表示,中国电影距离好莱坞有至少25年的差距,而借助新的技术进步,赶上好莱坞只需要6-7年,但在追赶好莱坞的过程中,中国必须自力更生。“很多事只能靠我们自己,别指望国外团队能真正帮你多少”。对于时下中国电影依靠国外团队的趋势,郭帆提出了尖锐的质疑,“一流的国外团队能否把他们的资源分给你?或者说他们凭什么分给你?而这些混迹在中国的所谓一流的老外,我认为一定不是一流的,如果是一流的话,为什么不在好莱坞干?来中国干什么?”

然而泰德·席洛维茨并不赞同郭帆对于文化差异的强调。他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提出电影所做的并非分割文化,恰恰相反,电影院是不同文化融合的场所。“对于观众来说,电影院是学习新鲜知识的地方。以前没有机会出差旅行的时候,我正是从电影中认识中国,认识亚洲。正是这些认识和学习激励着我把不同的文化连接到一起,所以电影不是一种分割性的力量,而是团结联合的力量。有了电影,各种文化可以在碰撞中找到彼此的共性。我现在经常周游世界,发现人们的共同之处比差异要多得多,我们都是一样的人,而电影可以告诉我们这一点。”席洛维茨说。

“如果说中国离好莱坞还有多少年的差距的话,我不认为这很重要,我认为中国电影同行的工具和人才和西方一样,你们没有理由制作不出跟我们一样好的、甚至比我们更好的电影来。我不觉得这里有任何的技术壁垒。”论坛的最后,席洛维茨如此鼓励和祝福中国电影。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