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强调本币优先

孙国峰/ MFI宏观金融研究(微信公号)
2018-06-16 10:00

本届陆家嘴论坛的主题是“迈入新时代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坚定不移推进开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中国发展成为经济强国的“名片”,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助推器。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更自信的态度、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设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景目标,上海应当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金融市场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全球金融汇聚的中心,代表中国作为一个现代化强国的综合国力。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

一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成就和差距

从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看,纽约和伦敦是国际金融中心中的第一梯队,可称之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从时区看,伦敦和纽约占据了全球三大时区的欧洲时区和美洲时区,亚太时区则竞争激烈,排名经常出现变动,但还没有一个金融中心真正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十八大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巩固了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已经成为国际上金融市场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和金融发展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同时上海也是中外金融机构重要集聚地、金融对外开放最前沿和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应当是成为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与纽约和伦敦这两个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GFCI指数(编注:即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评价体系涵盖人员、商业环境、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和一般性征例五大指标,是全球最具权威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指标指数)和IFCD指数(编注:即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该指数将发展和成长性作为指数研发的重要维度,更加关注国际金融中心成长性,不仅关注存量,更加关注增量)是当前评价国际金融中心的主流指数,通过这两个指数来分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短板。

(一)国际化程度还不够,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

在GFCI指数的评价中,上海只有少数几次被归类为全球性金融中心。分市场看,股票市场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场非流通股中外资法人股份仅为0.101%,流通股份中境内上市外资股占比仅为0.372%,纽约、伦敦的境外上市公司比例分别为16%和32%;美国股票市场的境外投资者比例常年保持在25%;而上海股票市场,考虑QFII、RQFII以及沪股通,即使额度全部用满,也只占沪市交易额的1.8%。债券市场方面,境外机构在中国发行债券的存量比例很低,只有0.01%-0.03%,美国、欧元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0%、2%;境外机构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投资上升很快,但2017年中国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持有比例只有2%,美国单国债一项被境外机构持有的比例保持在20%左右。此外,与开放高度相关的外汇市场的发展程度还不足,与当前中国经济、贸易和投资在全球所占份额不匹配。另外,GFCI报告显示,从对上海金融中心评价的受访者区域分布来看,亚太地区的受访者占绝大多数,比来自北美和西欧的受访者对上海的评价明显要更积极,这说明上海金融中心的发展在亚太地区获得普遍认可,但北美和西欧地区的金融专业人士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了解并不多。

(二)金融市场发育还存在差距

上海在各类金融市场的评比中仍然相对落后。从规模上看,上海股票市场已超过伦敦,但与纽约的差距较大,为6.65倍;债券市场存量方面,中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仍落后于美国,与美国债券存量的差距目前为4.75倍。衍生品市场方面,商品类和股票类产品与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不大,仅为1到6倍;但利率衍生品和外汇衍生品方面差距较大,将相关衍生品交易额占全球份额与GDP占全球比例相比,中国的差距在数百倍。从市场结构上看,股票市场方面,投资者具有典型的散户特征,市场波动较大;债券市场方面,金融债所占比重较高,投资者以银行为主,体现出银行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的特点;衍生品的种类和数量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金融市场的创新能力,目前各类衍生品市场还不足。

(三)服务水平及其配套环境相对落后

IFCD指数反映出服务水平和国家环境两个指标方面差距较大;GFCI指数的评价指标中显示上海在营商环境和声誉的若干指标中排名落后,报告编制团队调查显示,营商环境是国际金融专业人士在金融中心评价中最关注的问题,好的营商环境对提升金融中心声誉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营商环境、服务水平、声誉等是一个城市的综合软实力,而上海对于优质资本、优秀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以及流通渠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开放、多元、自由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上海在商业环境透明度、法治水平、监管制度等方面尚未体现出明显的特点和优势,这些都造成上海在相应指标中评价得分较低。

二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思路

为实现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需要以更自信的态度、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来设计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思路。

(一)上海需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开放的态度为全球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服务

目前上海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不小,但主要是为境内主体服务,交易结构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与伦敦、纽约这两个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上海应当以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为定位,不仅局限于国内以及周边市场,而是放眼全球,进一步提升全球化开放程度,并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配套机制,为全球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交易以及发行债券、股票的金融市场环境,大力吸引国外发行主体到国内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吸引国外优质企业到国内市场上市,吸引优秀的跨国金融机构到上海设立总部,将上海打造成一个海纳百川、开放多元、共建共赢的全球化金融大都市。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需要为中国金融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发挥带头作用

上海在建设成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国内金融业发展进步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中国金融的全面发展是终极目标,是上海屹立于全球金融中心之本,如果没有中国金融业的高度发展,上海便难以在国际上定位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上海应当在此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提供战略支撑。

(三)上海需要以金融业开放引领中国全面对外开放

今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并同时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市场准入。昨天易纲行长在陆家嘴论坛表示,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和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支持上海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因此,上海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以金融业开放引领中国全面对外开放。

三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着力点

在明确上述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上海应当牢牢把握机遇,在以下几方面着力构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

(一)牢牢把握在新一轮中国对外开放中的领先地位

上海需要在这一轮对外开放中牢牢把握住领先地位,对于金融机构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适应国际竞争,以竞争倒逼自身不断改革完善,而是要引领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浪潮。

(二)以六大中心建设为抓手,明确定位,突出重点

纽约、伦敦等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均有自身的特色,因此上海也必须明确自身定位,突出重点,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国特色、上海特色。依托于中国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的夯实,以及中国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后发优势,上海可以将建设人民币定价中心、金融科技中心、支付清算中心、全球金融产品交易中心、丝路金融中心和绿色金融中心六大中心为抓手,推进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方面结合了中国的战略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体现了上海对外开放战略实施的重要地位。

(三)集聚金融机构与人才,打造核心竞争优势

上海在吸引金融人才的同时也要大力引进金融机构总部或功能总部建设,吸引跨国金融机构将总部或亚太总部设在上海,争取金融全球发展主动权,强化金融机构的集聚效应,为相关人才提供施展成长的平台,实现以机构带动人才,以人才促进机构的良性互动。

(四)提升软实力,让上海城市精神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中强调要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从两大国际金融中心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中可以看出,上海在营商环境、服务水平、声誉方面与一流国际金融中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际上部分区域对于上海这个城市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对内要扎实练好内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便利程度,加大对外资外智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政府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等公共领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探索适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的法律体系。对外注重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上海精神和上海特色推向国际市场,提高上海的国际声誉。

四 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有效防控风险

从国际经验看,国际金融中心既有有效配置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等诸多好处,也面临易受到国际经济金融波动冲击的风险。而金融本身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如果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也会给本国经济金融带来危害。1980年代末日本的泡沫经济,十年前的美国次贷危机都是教训。当前我国正处于打好防控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必须注重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控。

1、强调本币优先,防范币种错配的风险

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看,发展中国家的跨境融资的币种错配是导致国际金融动荡冲击本国金融体系并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吸取其他经济体的教训,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应着重发展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结算的投融资产品,这样既可以防范币种错配可能对外汇市场产生的冲击,也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

宏观审慎政策具有非歧视、透明、价格型、市场化等特点,在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方面有优势。2015年以来,我国探索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针对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包括外汇衍生品市场、跨境融资以及离岸人民币市场三个方面,主要手段是调节不同市场的杠杆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国际上是比较领先的。为适应上海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3、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减少意外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促进全球金融监管合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此文为孙国峰在2018陆家嘴论坛上的演讲全文。原题为《上海要以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作为目标》。)

    责任编辑:郑景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