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推进“中国诗歌之城”建设

2018-06-14 17:42
湖北

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能够像宜昌这样,与诗歌结下几千年的不解之缘!宜昌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是中国汉语诗歌的源头。在这块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为弘扬中华诗歌传统,推动中国诗歌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生长于宜昌的屈原,以其卓然的才情,将斑斓的色彩、诡谲的意想、雄奇的思索和苍茫的忧思融合在一起,在中国发掘出一条浪漫主义的长河,给千百年来华夏文坛以丰富的给养。在“骚体”的浸润中,三峡歌谣、五句子歌、竹枝词、山民歌,如雨后春笋般在三峡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宜昌人最诗意的信仰、最滋养的精神来源。

生于西汉的王嫱,以其“落雁”的惊世之美和深明大义的“出塞和亲”,抒写了一段文化的传奇。据统计,历代歌咏昭君的诗篇达1000多首,为屈原昭君故里宜昌再添文化魅力。

激情汹涌的长江,巍巍壮观的三峡。失意的李白、谪居的欧阳修、漂泊的杜甫、游历的苏东坡等历代文豪,有意或无意之中结交宜昌,在宜昌的山山水水、人情风俗中留下无数经典名篇,旖旎的风光使宜昌成为无数诗人向往的圣地。据不完全统计,历代诗人追思缅怀屈原、昭君和歌咏三峡宜昌人文风情、山水风光的诗词歌赋达5000多首,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诗歌海洋!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商隐、孟郊、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寇准、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陆游、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顾炎武、谭嗣同、秋瑾、郭沫若等写下了不少吟诵三峡、宜昌、屈原等的华美篇章。这些不朽诗篇,赋予了三峡宜昌山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文化品位,同时也营造了宜昌浓厚的诗歌氛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诗歌文化在宜昌人民群众中得到了较好地发展,涌现出黄声孝、习久兰、刘不朽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诗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诗歌文化在全市传承,遍地绽放。据统计,全市每年举办大型诗歌活动50余场,参与创作、参与各类诗歌活动的群众达10万余人次。尤其在历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余光中、吉狄马加、肖潇等两岸三地著名诗人汇聚宜昌,诗祭屈原,留下了诸如《秭归祭屈原》《谁也不能高过你的头颅——献给屈原》等著名诗篇。诗歌已然成为宜昌这座古老而又浪漫城市的文化标识。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吉狄马加曾评价道:“宜昌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诗歌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宜昌被誉为“中国诗歌之城”名副其实。

(一)诗歌文化活动。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始终突出“诗意宜昌”的主题,节庆期间均体现诗歌的文化特色。同时,近年来定期举办的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宜昌长江钢琴音乐节、宜昌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中,均以诗歌作为活动亮点,突出“诗意宜昌”文化品牌,通过多年的积累,宜昌的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形成了“诗歌之城”的特色,成为了宜昌城市的独特魅力。

2014年,文化部明确宜昌秭归举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是唯一的全国性端午节文化节庆活动,中国诗歌学会设立的我国规格最高的诗歌单项权威最高奖——“中国屈原诗歌奖”首次亮相本届端午节端午诗会。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曾凡华介绍:“设立‘中国屈原诗歌奖’旨在传承汉语诗歌精神,继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彰显屈原故里诗城风彩,推动和促进中国诗歌的创作与繁荣。把宜昌作为‘中国屈原诗歌奖’颁奖地名正言顺,对于缅怀和发扬屈子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评价:“宜昌孕育了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设立以屈原命名的诗歌大奖,诗歌源头的宜昌是不二之选。”

鉴于宜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市委市政府对诗歌文化的高度重视、市民对诗歌活动的充分认可和热情参与,2014年,经中国作协批准,中国诗歌学会授予宜昌“中国诗歌之城”称号。

2015年,在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宜昌长江钢琴音乐节举办期间,由中国文联举办的“三峡情·中国梦—送欢乐下基层”走进宜昌慰问演出活动中,以宜昌特色文化为题材,反映爱家乡、爱宜昌的诗歌作品“致远方”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并在全省推广。

2016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围绕诗歌文化策划了“诗意宜昌”系列活动,举办了“致远方——我爱宜昌”诗歌创作和朗诵艺术大赛,借以抒发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大城的情怀。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华情》栏目组共同举办的“中华情•致远方”端午诗会,以诗歌朗诵为主要形式,吟诵诗城,赞美宜昌,期间开展的中国诗歌之城“宜昌诗库建设”,征集了大量以写宜昌、吟宜昌、颂宜昌为主要内容的优秀诗作。

由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诗刊》杂志社、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作家协会、宜昌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中国诗歌节,于2017年9月12日至17日在宜昌举办。宜昌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科学组织、有序推进,确保了第五届中国诗歌节活动圆满举办。活动参与人数40万人,8万名市民参与“诗在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第五届中国诗歌节真正办成了“文化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彰显了宜昌作为“屈原故里、诗歌原乡”的文化担当。中国最高规格的诗歌节花落宜昌,“中国诗歌之城”这张名片更为闪亮。庞大且高规格的诗人名家阵容来宜,体现了宜昌这座“中国诗歌之城”在诗歌文化界的分量和地位。

2018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期间,将于6月14日晚在宜昌剧院举办“中国端午•诗意宜昌”端午诗会,高质量创作一批反映宜昌历史文化、人文风情、时代变迁的优秀诗篇,邀请当代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叶延滨、李少君、王家新,表演艺术家瞿弦和、徐涛、纳森、长啸、臧金生、温玉娟、梁艳等精彩演绎,着力打造集诗词、歌舞为一体的端午诗会,展现宜昌“中国诗歌之城”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诗歌研究和创作。

宜昌现有诗歌研究和创作学术团体15 个,民间诗歌(词)团体39个。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宜昌的大众诗歌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宜昌著名的“骚坛诗社”是一个民间诗歌组织,其诗歌内容以凭吊屈原、讴歌时代为主题,社员以爱好诗歌的农民为主,素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之美誉。骚坛坚持让诗歌真正深入到民间、深入到群众之中,让诗歌回归大众。该诗社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诗稿约1000首,社员共写诗填词约5000首以上,出版《吊屈原专集》等骚坛专集10本。骚坛自成立来,骚坛诗会从没有中断过。

每年定期举办的端午诗会已成为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的主题活动之一,邀请骚坛会员和诗人学者参加,在主流报刊刊登专版和专栏,推出诗人佳作,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都作过大量宣传报道。骚坛诗社还与三峡大学联合成立了诗歌研究课题组,开展调研活动,撰写论文。此外,丹阳诗社、萤火虫诗社、九歌诗社、天问诗社等10多家学术团体,研究和创作的成果也源源不断。目前,宜昌市有近2万群众一直在坚持诗歌创作,涌现出了诸如毛子等一批新生代诗人。2014年,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三峡日报社组织编辑,反映历代名人和现代诗人写宜昌的诗集《诗意宜昌》公开出版发行。2018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期间,将面向全国广泛征集展现宜昌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组织市内诗人对入选作品进行配画诗创作,并将优秀“诗配画”作品结集出版。

(三)诗歌文化宣传普及。

近年来,宜昌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注重诗歌文化的传承,坚持诗歌文化惠民,常年坚持诗歌文化进民间、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宜昌有近80%的中小学开设国学,每年举办中小学古诗文吟诵比赛。在每届举办的端午节等活动中,均策划举办了“诗在民间”系列活动。

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期间,举行了“诗意校园”评选,每年评选出20至30家“诗意校园”并授牌。开展了“诗意宜昌”万人吟诗活动,以“迎端午、颂家乡”为主题。进行了“艺术名家走基层”活动,提升市民诗歌创作与朗诵素养,推进诗歌之城建设。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评价:“本次文化节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极富文化魅力。”韩国宁越郡代表朴善圭评价:“端午节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已像血液一样融进了两国人民的身体。”

2017年“四节”期间,著名诗人走进城乡,与群众共同探讨诗歌,市民近距离与大师名家交流,文化以更加亲民的方式润泽百姓。“诗在民间”、“千人朗诵”、“万人吟诗”、诗歌论坛和网络征集等活动突出群众参与性特点,开放活动场地、不限参与对象,宜昌市民在学校、在社区、在乡村、在广场、在手机上便捷参与和分享文化活动,在家门口就能欣赏高雅艺术文化盛宴。诗歌节校园诗人评选、屈原楚辞吟唱会、青林寺诗谜会等活动,参与学生30万人、市民10万人,观众70万人次。全市各中小学开展了“朝读诗歌”、“少年诗人创作”评选、第二批“诗意校园”评选等活动,征集学生诗歌作品6500余篇,评选出第二批“诗意校园”30所。第五届中国诗歌节被媒体誉为“一场蔚为壮观的诗歌盛宴,一场宜昌市民的诗歌狂欢”。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评价:“古风古韵深沉厚重,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浩然正气,荡气回肠,是对党的深情歌颂。”

2018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将开展第“万人诵经典”诗歌传承活动。6月中旬在全市中小学校、各诗社协会组织、机关社区广泛开展经典诗篇吟诵活动,6月15日上午开展齐诵楚辞活动,营造浓厚的诗城氛围。开展宜昌市第三届朗诵艺术大赛。第三届朗诵艺术大赛于4月至6月在宜昌举办,活动分成人组和青少年组两个组别。6月中上旬将举办成果展演活动。开展“诗意宜昌”摄影及诗歌创作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广泛征集展现宜昌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组织市内诗人对入选作品进行配画诗创作,并将优秀“诗配画”作品结集出版。开展著名诗人走基层活动。邀请著名诗人、朗诵艺术家及端午习俗专家、非遗传承人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与市民交流互动,开展端午习俗专题讲座和展演等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和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和参与度。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