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视节|现实题材的创作既要引领时代,也要保持初心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18-06-13 23:43
来源:澎湃新闻

6月13日,第24届上海电视节,编剧李潇、何晴,导演刘江、沈严,演员王雷和殷桃,齐聚一堂,在名为《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与创新》论坛上畅谈对于现实主义创作的感受和期望。

左起:本次论坛主持人李星文,编剧何晴、李潇,导演沈严、刘江,演员殷桃和王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何创作

前些年,玄幻仙侠、偶像言情等作品一度成为电视荧幕上的主流,在一些这类题材的优秀作品中,也夹杂了许多粗制滥造、悬浮轻飘的劣质作品。不少观众对此提出批评,演员们对此更是有所体悟。去年凭《鸡毛飞上天》荣获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的演员殷桃提到她这些年的感受:“我零几年毕业以后正好赶上了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发展很好的几年,很多好的剧本,突然过了几年,没有这样的剧本了。从前两年开始,好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又开始回来了,有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剧本给演员好的机会。”殷桃认为,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一度缺失,是从业人员和观众之间的信任关系的丢失:“我们认为观众不爱看这种(现实主义)戏,所以我们就不拍这种戏,觉得拍了也没人看,其实观众觉得我们想看你们也拍不出好的来。”而如今则是重建的过程。去年以来,回归经典、回归创作规律、回归现实主义成为中国电视剧的新趋势。包括《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白鹿原》等一大批现实主义作品得到许多观众的喜爱。

关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我的前半生》的导演沈严表示60后、70后的创作者是做现实题材责无旁贷的一代人:“我们亲历了中国从经济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改变,这无疑是宝贵的创作财富,可能是80后、90后不可能享受到的财富,所以现实题材对我们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我们不做现实题材谁来做?" 《归去来》的导演刘江也十分认同这一点,并强调现实主义要避免“假、旧、灰、偏、浅”,“我们做就是要做真的,做新的,做积极性,做普遍性,做深入生活,深刻主题的作品。”

关于现实主义题材的“真”,创作者们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心得。“现在大部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他们愿意看真的东西。”《好先生》、《恋爱先生》的编剧李潇表示:“而电视剧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怎么把真实的东西和戏剧的东西结合起来?我们怎么从生活里挑取最真实的部分呈现给他们。”

殷桃认为,现实主义创作对演员来说,除去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演员的心态。“首先要有正确的心态,要把自己藏到角色之后,有些打着现实主义旗号彰显个人魅力,在一个戏里面的表演状态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我觉得这会出很大问题。”

主演《平凡的世界》的王雷则认为,现实主义不等于时装剧。“现实主义是创作意识和创作追求。现实主义对演员来说,就是具体,越具体越好,具体会让表达丰富,哪怕特别简单的故事,但是我通过对人物塑造表达更丰富,能够带给观众的感受是很真实的。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复杂的故事表达得特别简单,简单的故事人物反而表达得更复杂,这是我作为演员的一点感受。” 王雷还表示,希望演员不要盲目追求爆款。“爆款不等于好作品。有一些爆款经不住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作品是经得住检验的,作品会留在观众心里。所以我们要演到观众心里,字说到观众心里去,要带着血丝、带着毛边、带着真实生活的质感。”

如何创新

对于如何在现实题材中创新,各位创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潇就提出,现实主义电视剧不意味着视听语言的单一性:“在表现形式上,我们播出的很多电视剧视听语言比较单一,不光在制作环节,在编剧写剧本的时候,也缺乏表现形式的创新。我不是说像电影那样拍电视剧,电影的视听语言属于电影,我们可以创造属于电视剧的视听语言,这种视听语言的表现形式,要更适合大家现在小屏播放、片段时间的观剧形式。”

《小别离》编剧何晴则提出,“在现实主义作品里带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意识,会让作品更生动、更高级”,“作者不光是呈现,也可以有审视意味的批判,这样的现实主义才是最丰富的。”她以《中国式关系》、《归去来》等作品举例,指出里面对某些价值观、对官商勾结的行为等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描写,使得作品更具深度与社会价值。

而未来的现实题材创作将往哪个方向走去呢?论坛上,各位创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沈严首先表示,在他看来,未来能成功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两种,一个是有想象力的剧。沈严表示:“现实主义跟想象力是不矛盾的,人物关系、故事结构、人物性格这些建立都是需要想象力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戏如果想象力匮乏,就会没有生命力。”而另外一种则是接地气的,深入挖掘真实人群真实生活的。

何晴则表示,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既要紧跟时代,又要保持古典主义的初心,“人心总是古典的,不管几千年几万年,人们对于真善美,对于爱的追求、对于挑战自我不断进步的追求,这些是永恒的,我们的创作要紧紧把住这一点,才能成就引领观众的好作品。”

    责任编辑:陈诗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