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北斗的金字招牌,不能总被商业噱头蹭热点

2018-06-12 18:07
来源:澎湃新闻

作为国之重器的北斗,最近曝光率挺高,但未必都是正面的。之前,“北斗地图App”因为盗用北斗之名,被人民日报斥为拿高科技当名头搞“忽悠”。有媒体近期在重庆调研发现时,两个建设多年的北斗产业园,一个成了烂尾的商业楼盘,另一个声势虽大,但研发、产品充满谜团。

谈起北斗,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导航系统。但实际上,北斗目前已经大量应用于测绘、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北斗的建成,使得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北斗一直是我国高新技术领域探索的一张重量级的国家名片,也是国家级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然而,这样一个得到公共财政大量投入、诸多科学家为之付出努力、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平台,却屡屡因为“李鬼”而遭遇污名化。从“北斗地图APP”,到借着北斗之名讲故事的“北斗民用研究院”,乃至一些“北斗产业园”,其实本质上都是“挂羊头卖狗肉”。

这些恶性营销损伤的不仅仅是北斗这一品牌的声誉,更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国家高新技术水准的判断。

当然,在高新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过程中,探索成果转化可能性是一直被积极鼓励的,特别是高新技术与民间资本的联合。但是,有一些资本没有踏实做北斗应用研发,却变成了蹭IP,走的是房地产概念包装的老路,甚至以北斗作为噱头来试图圈钱炒作概念,那么这样的转化,和科学成果转化的初衷实际上是背道而驰的。

这些年来,我们往往强调科学成果转化的巨大商业价值,但是对于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处置问题,比如专利的保护、商标的使用、技术名称的使用边界等等知识产权,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企业只是在手机上加了一个北斗的短报文功能,完全谈不上什么创新,就对外高调宣称自己是“北斗手机”,扯大旗做虎皮,企图绑架国家品牌、劫持公众对民族科技的信任。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北斗转化运用的有关法规可操作存在不强,而且大量使用政策性语言,缺乏限制和规范性规定,这导致一些项目一哄而上、蹭IP。北斗作为国之重器的金字招牌,不能被廉价的商业噱头毁掉。

    责任编辑:沈彬